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灭鼠村庄家鼠群落变化的10年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报告1981~1991年在济南市郊区两个灭鼠村庄内进行家鼠群落变化观察的结果。灭鼠前家鼠群落中褐家鼠占85.23%,小家鼠占14.77%。苏家村用毒饵盒持续灭鼠后调查13265夹夜,捕获率为2.60%;1983~1985的3年中,野栖鼠型动物分别占86.96%,92.67%和45.83%,以后的年份只捕到1只小麝鼩。宿家村一般每年彻底灭鼠1次,1993~1991年共调查11506夹夜,捕获率为7.30%;其中1983~1986的4年中,野柄鼠型动物分别占29.14%,35.80%、15.30%和27.78%,其余年份则很少发现;该村1990年冬季以后未灭鼠,1991年8月调查褐家鼠又成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6.67%。作者认为,以褐家鼠为主,间有少量小家鼠,为北方尤其是农村的家鼠群落的顶极群落。在灭鼠的条件下,这一群落遭到破坏;而一旦停止灭鼠等人为干扰,可很快恢复原来的顶极群落。另外,野栖鼠型动物进入室内,除受室内鼠类密度影响外,还与野鼠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灭鼠后家鼠群落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灭鼠对家鼠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0.005%溴敌隆毒米饱和投毒灭鼠,连放3d后,逐月调查家鼠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灭鼠较彻底的城郊住宅区,家鼠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现黄毛鼠大规模入侵现象,家鼠群落由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演替为以黄毛鼠为优势种。灭鼠不彻底的地区未出现野鼠入侵现象。结论:在城郊地区进行室内彻底灭鼠,可导致野鼠入侵,引起家鼠群落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对鼠类种群结构的影响。方法1988~2002年持续应用抗凝血剂灭鼠,同时逐年调查鼠类种群变化情况。结果大规模灭鼠前,试验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用敌鼠钠盐、杀鼠迷灭鼠后,小家鼠比例上升,成为优势鼠种;改用溴敌隆、大隆和鼠得克后,黄胸鼠成为优势鼠种,褐家鼠比例又明显回升。结论长期持续使用抗凝血剂能导致鼠类种群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湛江港1982~1990年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探讨创建和巩固“无鼠害港”、“卫生港”九年来,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被大量毒杀后,本港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褐家鼠种群组成百分比明显减少,黄胸鼠和黄毛鼠也相应降低,板齿鼠已绝迹,而臭鼩鼱的组成比例较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小家鼠剧增。自1983~1989年一直是本港的优势种。作者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全国部分城乡家鼠鼠情监测三年结果的分析表明:城乡家鼠组成均以三大家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主,其次为食虫目臭鼩鼱~#和黑线姬鼠。五种主要鼠种在家鼠组成中的数量比基本稳定,但三年中城乡少数鼠种间的顺位有所变化。监测结果亦表明,五种主要鼠种的地区分布是:褐家鼠、小家鼠遍布所有监测的省、市、区,同以往文献中遍布全国的说法一致;黄胸鼠分布于黄河以南;食虫目中的臭鼩鼱分布于华中区以南的广大地区。这在以往文献中均已有记载,但以往文献有关黄胸鼠和臭鼩鼱分布的其他说法,则被证实为不确切的。黑线姬鼠的分布范围已超过以往文献中关于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的说法,但以往文献中关于该鼠种遍及全国的说法是否正确,则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体外寄生虫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东灵山地区主要鼠类体外寄生虫种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种间关联分析了18种主要鼠类体外寄生虫之间的关系。结果:二齿新蚤和特新蚤,毒厉螨和土尔克厉螨,东方纤恙螨和须纤恙螨宿主范围较宽,种间关联程度较高,他们能共同生态于同一宿主。宿主范围较窄的种类,如东方真厉螨和血红扇头蜱,分别与其他寄生虫种间关系多数呈负相关。结论:寄生虫宿主范围越宽,关联系数越高。  相似文献   

7.
草原灭鼠后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7和1988年4~5月,用0.05%杀鼠灵小麦毒饵在天然草场上同一个试验区灭鼠,每年灭鼠800公顷,对照区1987年平均捕获率57.49±1.58%,布氏田鼠占95.59%,鼠类群落由布氏田鼠 黑线毛足鼠 达乌尔黄鼠 五趾跳鼠 黑线仓鼠等组成。1988年平均捕获率为21.31±1.09%,布氏田鼠占94.87%,鼠类群落组成与1987年相同。1989年鼠密度降低,平均捕获率为4.56±0.78%,鼠类群落演替为黑线毛足鼠 黑线仓鼠 五趾跳鼠 长爪沙鼠 布氏田鼠。灭鼠区,1987年灭鼠前布氏田鼠占优势,为92.00%,鼠类群落组成与对照区相同,5月灭鼠,当月捕获率为0.76%,黑线毛足鼠占50.00%,布氏田鼠下降,该月鼠类群落组成变为黑线毛足鼠 布氏田鼠 五趾跳鼠 达乌尔鼠兔。灭鼠可引起鼠类群落演替,其过程与自然演替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云南省德宏、保山两个相邻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哺乳动物及黄胸鼠体表蚤类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差异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用群落内的优势种构成比、多样性及聚类分析,对1982-1996年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地区捕获的27种75 490只小哺乳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黄胸鼠(54.41%)+大臭鼩(33.37%)];群落Ⅱ[陇川、盈江居民区黄胸鼠(62.99%)+大臭鼩(23.25%)+小家鼠(10.06%)];群落Ⅲ[保山居民区黄胸鼠(48.07%)+大臭鼩(19.56%)+灰麝鼩(14.37%)].两地区所捕获黄胸鼠体表蚤类11种61 122只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印鼠客蚤(83.51%)+野韧棒蚤(13.86%)];群落ii[陇川、盈江居民区印鼠客蚤(74.42%)+缓慢细蚤(22.94%)];群落iii[保山居民区缓慢细蚤(70.62%)+印鼠客蚤(22.70%)].德宏地区在10个年份内,从7种宿主和5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1471株;保山地区仅在1个年份,从1种宿主和2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36株.另外德宏地区黄胸鼠、印鼠客蚤的构成比均较高,分别为58.70%和78.97%;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较低,分别为1.010和0.625.而保山地区则与之相反,黄胸鼠和印鼠客蚤的构成比都较低,分别为48.07%和22.70%;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1.471和0.829.致使蚤类群落ii→iii的主要优势蚤种,由印鼠客蚤转为缓慢细蚤.结论 保山地区宿主、媒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而主要宿主、媒介的构成比低,是降低该地区鼠疫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福建家鼠寄生蚤的数量及组成比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1981~1990年总蚤指数比1952 ̄1066年低一倍:在北部,缓慢细蚤比1952~1966年明显减少。1981~1990年蚤类组成比以印鼠客蚤(Xenopsyllacheopis)占优势(65.90%),但南部和北部组成比有所不同,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Leptopsyllasegnis)南部多于北部,不等单蚤(Monopsyllusanisus)的数量在我省北纬24°~28°不同纬度间依次递增,说明该蚤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塔里木盆地蜱类群落的组成和分布规律。方法 按照地理区划和生境类型选择调查点进行蜱类种类和数量调查,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蜱类群落组成。结果 在塔里木盆地共采获蜱类5属9种,以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和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为优势种类,分别占35.8%和33.6%。但在不同地区和生态环境的蜱类群落组成有所不同。叶尔羌河流域及北部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蜱类种类丰富,共采获5属8种,占捕获总种数的88.9%。游离蜱指数较塔里木东部和南部低,分别为30.47、84.30和85.31,寄生蜱指数高,分别为15.19、10.10和10.85。璃眼蜱属蜱类以亚东璃眼蜱为主,占92.0%,亚洲璃眼蜱占有很少比例,为5.8%,寄生蜱以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为主,但较塔里木东部和南部低,分别为55.8%、65.8%和74.7%,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仅占很小的比例,占0.2%;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南部蜱类群落组成基本一致,均为2属5种,较西北部少。游离蜱指数明显较西北部高,寄生蜱指数低。游离蜱中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在南部地区占主要地位,为72.6%,而在东部地区以亚东璃眼蜱为主,为66.9%,存在25%左右的交叉,寄生蜱中以图兰扇头蜱为主,并较西北部的比例偏高,血红扇头蜱的比例达10%左右,与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基本一致,较西北部高出20倍左右。结论 塔里木盆地蜱类动物地理区划在宏观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在不同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中蜱类的群落结构却存在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苏州市家栖鼠群落演替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苏州市区家栖鼠的群落演替及其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对策。方法 夹夜法捕鼠。结果1991~2000年的10年间,苏州市家栖鼠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褐家鼠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优势种;小家鼠和黄胸鼠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结论城市环境改造和人为干预活动,改变了鼠类栖息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场所,家栖鼠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2.
厦门市家栖鼠形动物有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臭 +黄胸鼠+小家鼠,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住宅小区与饮食小区均为褐家鼠+臭 +黄胸鼠+小家鼠;食杂小区为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臭 ;市场小区为褐家鼠+臭 +小家鼠。市区家栖鼠形动物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呈马鞍形,出现初春与夏末二次数量高峰(3~5月和8~9月).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即市场小区的捕获率最高,其次为饮食和住宅小区,而食杂小区较低。  相似文献   

13.
厦门港鼠群结构,数量季节变动及种群演替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1986~1995年,厦门港区逐月对鼠群进行监测,其群落结构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共2目2科3属5种。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集装箱堆场和办公住宅区为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粮食仓库和杂货库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以办公和住宅区捕获率最高。1995年残存鼠数量变动呈"山"字形,以8~9月份最高,黄胸鼠和黄毛鼠捕获率均为零。10年来鼠群结构不断变化,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臭→褐家鼠→小家鼠→臭,并提出今后的主要防制对象与时机。  相似文献   

14.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社区居民食物结构及饮食习惯,为制定攀枝花市城市居民饮食营养干预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在攀枝花市城区随机抽取社区居民33个社区的常住居民213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居民炒菜用植物油79.5%;用动物油1.4%;用动、植物油占17.1%。有26.2%的社区居民每天不吃主食,有13.8%的社区居民每天不吃蔬菜,50%的社区居民每天吃水果。有70%的社区居民不能每天吃猪、牛、羊等畜肉,有94.8%的社区居民不是每天吃鸡、鸭、鹅等禽肉,有95.2%的社区居民不是每天吃水产品。74.8%的社区居民不是每天吃蛋及蛋制品,有91.4%的社区居民不是每天吃豆及豆制品,有82.9%的社区居民做不到每天吃乳及乳制品。结论攀枝花市大部分社区居民的饮食习惯与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有差距。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广州市各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 ,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各种环境现场调查的鼠情进行分析及数量统计。结果 有效控制前 ,广州市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黄胸鼠 >小家鼠。随着对鼠害控制工作深入开展 ,鼠类群落结构演变成黄胸鼠 >褐家鼠 >小家鼠和小家鼠 >褐家鼠 >黄胸鼠等不同的结构类型。结论 褐家鼠为广州市家栖鼠中的主要优势种群 ,是鼠害控制工作的重点对象。对于具有天花板及夹层结构的建筑物 ,要加强对黄胸鼠的控制工作。在较长时期有效控制鼠害后 ,特别在物流频繁的仓储类环境中 ,要注意加强对小家鼠的监控。  相似文献   

17.
南澳、南澎列岛鼠形动物与体外寄生虫群落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澳、南澎列岛鼠形动物及体外寄生虫种群数量、密度、组成和分布。方法:现场采用等距法捕鼠及检取体表寄生虫,实验室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南澳岛鼠形动物种群密度为23.47%,种类有2目2科3属7种,分属啮齿目鼠科6种,食早目QuJing科1种,褐家鼠数量组成最高,占42.61%;恙螨2科3属5种,地里纤恙螨占65.09%;革螨15产1属3种,纳厉螨占58.51%;蜱1科2属2种,粒形硬蜱占65.49%;蚤2科2属3种,印鼠客蚤占67.77%。带虫指数和带虫率,恙螨以褐家鼠和社鼠较高,分别为37.78和34.38、75.51%和62.50%;革螨以社鼠和针毛鼠较高,分别为4.38和4.10、75.00%和70.00%;蜱以白腹鼠最谪,为3.50和66.67%;蚤以小家鼠和黄胸鼠较高,分别为3.203.0480.00%和53.85%。南澎列岛鼠形动物密度为34.58%,各类分属啮齿目鼠科2种,褐家鼠组成最高,占95.28%;恙螨2科3属3种,革螨1科1属2种,蜱1科2属2种,蚤1科2属2种,其组成较高的分别有地里纤恙螨占98.60%,纳厉螨82.69%,粒形硬蜱51.81%,印鼠客蚤69.70%。结论:南澳、南澎列岛鼠形动物及体外寄生虫数量大,其优势种群均分别为褐家鼠、地里纤恙螨、纳厉螨、粒形硬蜱和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塔里木盆地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组成、结构和分类。方法 根据地理区划和生境类型选择调查点,按样方法捕获啮齿动物,对体外寄生虫进行单独鉴定,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各鼠类、蚤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参数,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进行分类。结果 在塔里木盆地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351只,检获体外寄生蚤10种683只,蜱类3种321只,螨621只,虱29只,构建7个鼠类、蚤类群落;子午沙鼠体外寄生蚤的蚤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3项指标均较高,对该地区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的构成和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三趾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与子午沙鼠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对维持塔里木盆地蚤类群落结构亦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 经聚类分析可将塔里木盆地7种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虫群落聚类为4个类型:(1)短耳沙鼠、小林姬鼠、灰仓鼠和小家鼠体外寄生虫群落;(2)三趾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3)大耳跳鼠体外寄生虫群落;(4)子午沙鼠体外寄生虫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