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长期程控随访的临床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416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5a,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调整起搏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结果 程控随访过程中发现各种起搏功能障碍及随访中的并发症31例,经过调整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均得到满意转归。结论 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定期程控随访至关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永久性起搏器相关的起搏故障和并发症,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报告我院1987年2月~1990年4月,70例病人使用程控起搏器的情况。可程控的参数有:基础频率、脉冲振幅、脉宽、感知灵敏度、反拗期、逸搏间期、起搏方式。结合病人对每个参教的应用进行了研讨,提出如何合理、正确地使用这些参数。 相似文献
5.
起搏器由固定型发展到按需型,避免了因自身心律与起搏的不同步而产生的室颤。近年来又先后研制出程控起搏器、房室顺序起搏器、频率应答式起搏器,以及抗心律失常等新型起搏器,是起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房室顺序和频率应答式起搏器的价钱昂贵,而且房室顺序起搏心房 相似文献
6.
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在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12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148例起搏器置入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共检出:感知功能障碍25例,其中感知过度8例,感知不良17例;起搏功能障碍12例;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29例;自身心律失常32例.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检出率高,并可系统地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是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HTK〗对心脏起搏患者长期随访,观察术后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的影响。〖HTW〗方法〓〖HTK〗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随访组28例,于术后3个月、1年、3年、6年随访,病情需要时测试并程控起搏器参数;随访干预组30例,于术后3个月及每半年随访1次,每次均测试起搏器参数,必要时进行调整。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3年、6年分别填写完成心脏症状调查表、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HTW〗结果〓〖HTK〗术后同一阶段,随访干预组与常规随访组患者心脏症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随访干预组患者SCL-90得分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前者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P2〗随访干预组患者强迫、焦虑、抑郁、恐惧心理症状得分低于常规随访组(P<0.05)。心脏起搏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术后呈动态改变。〖HTW〗结论〓〖HTK〗术后增加定期随访和起搏器参数程控次数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有积极影响,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了解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性以及起搏器诊断功能对临床的帮助,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与起搏器有关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使用双腔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心律失常类型、植入起搏器类型以及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房室阻滞1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长间歇1例、Ⅱ度Ⅱ型房室阻滞伴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术后2例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双套管送两根导管途径植入的患者发生囊袋血肿。植入3个月后与植入时比较,心房、心室电压阈值均很低,无统计学差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长间歇、Ⅱ度Ⅱ型房室阻滞伴阵发性心房扑动、窦性心动过缓共5例患者发生模式转换,34d中模式转换次数为416次,平均12.2次/d。结论①合理应用现代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和诊断功能,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病人的心律、心率情况以及起搏器的工作情况,及早发现有关并发症;②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早期采用分两次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能有效避免囊袋血肿的发生;③术前根据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导线系统,并且在术后定期随访、定期程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通过716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病人的随访工作,总结随访工作的做法和体会,提出建立和完善随访工作有效的制度和方法的建议及意见。 相似文献
11.
庆大霉素耳毒性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 6 8例临床使用庆大霉素患者所致听力损伤的发生率及特点 .方法 采用纯音测听和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并随访 6 8例患者使用庆大霉素前后听力变化 .结果 平均使用庆大霉素 (112 0± 310 ) m g,随访 2 7~ 76 (平均 4 3±9) d,用药前纯音测听平均阈值为 (13.3± 7.3) d B HL,停药时平均阈值为 (13.8± 8.9) d B HL,随访纯音测听平均阈值为(14 .2± 9.8) d B HL ,发生听力损伤 18例 (2 6 % ) ,多数表现在高频区 ,且有 4例为单耳损伤 . 1例有主观症状者治疗后耳聋减轻 .结论 临床使用庆大霉素 6 8例的听力损伤发生率为 2 6 .5 % ,多在高频区 ,治疗期间及用药应了解听力情况和变化 ,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我院进行产时手术的出生缺陷儿的预后进行随访,评价产时手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方法选择2008 年8 月
至2010 年7 月在我院进行产时手术治疗的患者16 例(包括淋巴管瘤3 例,先天性膈疝2 例,骶尾部畸胎瘤2 例,脐膨出7 例,
腹壁裂2 例),其中产时胎儿手术(IHS)4 例,子宫外产时处理(EXIT)同时行产房外科手术(IFO)12 例,在生后的1 个月至2 年
对患儿从体格发育(体质量、身长)、智力发育、认知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DDST)方面进行评估。结果16 例患儿存活14例,死
亡2 例,生存率87. 50%。存活14 例均在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 个月至2 年,其中12 例生长发育正常,占85.71%。1 例膈
疝患儿因术后并发症多,预后不理想,这可能与疾病本身的性质有关。另1例巨型脐膨出患儿生长发育欠佳,可能与其早产及先
天性梅毒有关。结论产时手术是可行的,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能改善婴幼儿预后,不影响婴幼儿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各年龄段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门诊随访率的变化规律,为提高门诊随访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析各年龄段(青年、中年、老年、老老年)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0~6月、7~12月、13 ~ 18月、19~24月)门诊随访率的变化.结果 114例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门诊随访率约为20% ~ 60%,总体趋势为随时间延长先降低、后增高、再降低,不同时间段随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0~6月随访率最高(62.4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随时间延长,其随访率变化不尽相同:青年患者和老老年患者随访率先降低后增高,中年患者随访率一直降低,老年患者随访率先降低、后增高、再降低.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门诊随访率偏低,且不同时间段和年龄段患者随访率又有特殊变化,应根据不同患者门诊随访率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量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高效的出院随访。方法:随访系统与医院内部信息系统进行集成,通过数据共享实现随访系统的信息自动录入,在随访时通过问卷自动识别风险患者,通过在线视频问诊实现患者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结果:通过智能随访系统可有效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减少患者就医时长。结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随访系统可以提升出院患者的服务质量,然而部分中老年患者使用智能手机存在困难,如何对方案进行优化,覆盖更广范围的人群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良McBride术治疗拇外翻33 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改良McBride术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分析近10年有完整随访结果的33例(52足)拇外翻行改良McBride术患者,对比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VA和IMA矫正度,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分析。结果随访最少60个月。患者住院时间平均10d,平均石膏固定时间为21d。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平均50d。平均HVA矫正度为18.2°,平均IMA校正度为3.4°。术后60个月时,优良率96%。结论该方法治疗拇外翻简便易行,矫形满意,可矫正较大的第1、2跖骨间角,适用于中度拇外翻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单瓣与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方法 :70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采用国产上海碟瓣行机械瓣置换术 ,其中单纯行二尖瓣 (MV)置换术者 47例 ,二尖瓣加主动脉瓣 (AV)双瓣置换术者 2 3例。生存者 10 0 %随访 1~ 7年 (平均 4.76± 1.7年 )。结果 :院内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5 .71%。随访中死亡 2例 ,远期死亡率为 0 .63 %人·年。 7年生存率为 95 .69% ,10年生存率为 93 .89%。 94.0 0 %术后心功能均改善Ⅰ~Ⅱ级。结论 :房颤 (Af)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暂缓手术 ;国产上海碟瓣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只要处理恰当 ,双瓣手术的危险性不比单瓣手术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8.
19.
20.
选择18例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作为治疗组,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DDD起搏器,适当调短AV间期和增加心率以减少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经(344±110)年观察,在生存时间、病死率、心脏扩大的恢复、心脏功能好转和心室早搏的减少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