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宿主CD4+和CD8+T细胞中死亡受体(Fas) 及死亡配体(Fas ligand,FasL)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Fas和FasL在CD4+和CD8+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Fas和FasL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感染10wk后,FasF 在CD4+T细胞的表达接近并超过Fas的表达,结论: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CD4+ T细胞凋亡比率超过CD8+T细胞和CD4+/CD9+T细胞比值下降与相关蛋白Fas,Fas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致CD+4T细胞凋亡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立足于全基因水平考察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的变化。方法 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结合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 (Affemetrix芯片 ) ,对日本血吸虫感染 13周的小鼠脾脏中的CD 4T细胞进行凋亡观察及基因转录分析 ,获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图谱。结果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 (P <0 0 1) ;感染小鼠的CD 4T细胞中有 2 5个凋亡相关基因与正常小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包括凋亡促进基因—生长抑制和DNA损伤 -GADD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 3,凋亡抑制基因—IAP等。结论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 4T细胞的凋亡可能是导致宿主免疫下调的原因之一。凋亡通路中存在复杂的凋亡促进基因和抑制基因的相互作用 ,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 3可能是日本血吸虫感染诱导CD 4T细胞凋亡的特征性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γ干扰素 (IFNγ)治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 ,观察小鼠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I、II型跨膜受体(TβRI、TβRII)表达的变化,同时动态观察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TGFβ1、TβRI及TβRII的变化趋势。 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16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吡喹酮联合IFNγ治疗组,治疗8周。于感染后8、12、16周和疗程结束后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TβRI及TβRII表达部位;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肝组织TGFβ1、TβRI及TβRII转录水平。  结果 TGFβ1、TβRI和TβRII在小鼠肝细胞、窦周细胞中均有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表达增强,特别在虫卵肉芽肿周围;IFNγ治疗后,虫卵肉芽肿减少,TGFβ1、TβRI及TβRII表达较治疗前降低;TGFβ1mRNA在感染后12周表达开始上调,模型组达高峰(P<0.05),经吡喹酮联合IFN γ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TβRIImRNA在感染后8、16周表达下调(P<0.05),疗程结束后恢复正常;TβRImRNA表达水平在发病和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TGFβ1表达上调和TβRIImRNA表达下调促进肝纤维化形成,IFNγ抑制TGFβ1的分泌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GF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8细胞 ,在体外分别经EmAg ,anti-CD3 ,IL - 2 ,TNFα ,PWM刺激培养 16h ;Tunel和PI双染后 ,FCM分析凋亡细胞数 ;并用C -myc ,TGF - β ,bcl- 2cDNA探针检测感染 2 5周EmAg诱导CD+ 4 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FCM分析 ,感染 12周组CD+ 4 ,CD+ 8细胞凋亡数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感染 2 5周组CD+ 4 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也显著性高于同组CD+ 8细胞 (P <0 0 1)。CD+ 4 细胞内C -myc,TGF - β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bcl- 2mRNA水平则减弱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寄生宿主后期 ,可诱导宿主成熟T细胞中CD+ 4 细胞发生凋亡 ,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凋亡的形成与凋亡信号增加 ,抑制信号减弱所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XS0601(由川芎和赤芍的有效部位组成)对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野生型p53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扩张损伤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中段内膜的方法建立再狭窄(RS)模型.其中对照组不给予特殊药物治疗,各药物组于术前2天开始给药,持续至术后4周处死.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球囊损伤后内膜中bcl-2、p53mR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ISEL)检测内膜中的凋亡细胞,并研究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损伤后4周动脉在内弹力板(IEL)断裂情况下,形成了明显的新生内膜.小剂量和大剂量XS0601均可增加内膜中的凋亡细胞,其凋亡细胞阳性表达面积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并能减少内膜中的bcl-2阳性杂交颗粒,增加p53阳性杂交颗粒.结论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细胞凋亡水平较低,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增加.XS0601可通过减少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上调凋亡促进基因p53的表达,从而对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SMC增殖过程中较低的凋亡水平进行调控,诱导新生内膜中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宿主 CD4 和 CD8 T细胞中死亡受体 (Fas)及死亡配体 (Fas ligand,FasL)的表达情况。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Fas和 Fas L 在 CD4 和 CD8 T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Fas和 Fas L在 CD4 和 CD8 T细胞的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但感染10 wk后 ,Fas L在 CD4 T细胞的表达接近并超过 Fas的表达。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 ,CD4 T细胞凋亡比率超过 CD8 T细胞和 CD4 / CD8 T细胞比值下降与相关蛋白 Fas、Fas 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立足于全基因水平考察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4+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 ,探讨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 (Affemetrix芯片 )结合三色流式细胞术 ,对日本血吸虫感染 13周的小鼠脾脏中的CD4+细胞进行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分析 ,获得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图谱。结果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4+细胞中IL 4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 (P <0 .0 5) ,尤其以可溶性虫卵抗原刺激后最为显著 (P <0 .0 1) ;感染小鼠IFN γ的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也有所增高 ,但不及IL 4的升高程度 ;IL 10、IL 1β、小诱导细胞因子(smallinduciblecytokine)等因日本血吸虫的感染而升高 ,但TGF β1呈下降趋势。结论 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细胞因子分泌谱表现为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并存的格局 ,但以Th2应答为主。它们可能通过诱导产生相应的趋化因子共同参与疾病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析As2O3对小细胞肺癌细胞(NeI-H细胞)p53、bcl-2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s2O30.5μmol/L、1.0μmol/L、2.0μmol/L作用72h,NeI-H细胞均可呈现凋亡所特有的亚G1峰,凋亡比率随药物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高。实验组p53基因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药物浓度越高表达越多(P=0.001);bcl-2基因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药物作用浓度越高表达越少(P=0.001)。结论:As2O3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其机制与上调p53基因表达及下调bcl-2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原发性结肠癌细胞p53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合并血吸虫感染后的差异,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38例原发性结肠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合并血吸虫感染)20例和B组(未合并血吸虫感染)18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和相对定量分析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53 mRNA。 结果 p53 mRNA在两组中均可检出,A组中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相关无显著性,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具有显著性。结论 p53基因mRNA的高水平表达与结肠癌的侵袭和发展具有显著性差异,血吸虫感染可能对结肠癌患者p53基因的突变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对人食管癌细胞ECA109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甘草甜素处理的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细胞设定为实验组,甘草甜素未处理的细胞设定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甘草甜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周期与凋亡情况,并用RT-PCR与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bax,bcl-2及p5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甘草甜素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甘草甜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加,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甘草甜素能够诱导细胞的凋亡,实验组的细胞凋亡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甘草甜素能够将细胞阻滞在G1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甜素处理后,细胞中bax,p53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bcl-2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且bax/bcl-2的比值增加(P<0.05)。结论甘草甜素能够延长细胞G1期时间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ax,bcl-2及p53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周围血和肝内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与丙型肝炎病毒血症、肝脏组织病变活动指数等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技术对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和正常对照的周围血和肝内淋巴细胞各亚群进行了测定,同时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对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浓度进行检测并进行了肝组织活检确定肝脏组织病变活动程度。结果 发现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肝内CD4~+辅助淋巴细胞比例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20.7±7.3%对10.2±4.6%,p=0.027),并与肝脏组织病变活动指数(Knodell score)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04)。周围血淋巴细胞和肝内淋巴细胞亚群堤活性变化有很大不同,但该实验未发现周围血淋巴细胞与病变程度有任何相关。结论 提示机体的免疫反应特别是肝内的区域免疫反应的确在引起肝脏组织细胞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活性CD4~+辅助淋巴细胞可能通过正性调节CD8~+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在肝内造成肝脏组织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2.
狼疮性肾炎患者CD4+淋巴细胞减少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D95表达在狼疮性肾炎 (LN)患者CD4 淋巴细胞减少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采用CD4 CD95和CD8 CD95双荧光标记及CD4 细胞的原位杂交DNA链断端标记 ,结合流式细胞术和DNA琼脂糖电泳对L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免疫分型及凋亡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①LN患者较正常人CD4 细胞比例明显减少 (P <0 0 1) ,CD8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P <0 0 1)。②LN患者的CD4 细胞有 5 2 1%表达CD95 ,较正常人 ( 2 4 8± 7 6% )表达明显升高 (P <0 0 1) ;而LN患者CD8 细胞表达CD95的比例 ( 2 6 1± 5 5 % )较正常人( 2 1 5± 5 9% )略有升高 (P >0 0 5 )。③DNA琼脂糖电泳显示 ,5 0 μg/L的抗 CD95IgM可以引起LN患者CD4 细胞的凋亡 ,而在正常人DNA电泳带上无DNA“Ladder”出现。采用dUTP FITC标记显示 ,经 5 0 μg/L抗 CD95IgM作用后 ,正常人CD4 细胞的标记率为 5 1± 1 4 % ,而LN患者则为 3 2 0± 5 0 % ;浓度增加到 10 0 μg/L时 ,分别增加到 17 8± 5 8%和 5 9 1± 3 4 %。  结论 :Fas受体在LN患者CD4 细胞上的表达比例增加 ,表达Fas受体的CD4 细胞对其受体的敏感性增加 ,这可能在LN患者CD4 细胞减少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We studied a patient who had a typical seronegative rheumatoidarthritis (RA) and an immunodeficiency with hyper-IgM (HIM syndrome).CD40L was normally expressed by activated T cells, but CD40-mediatedsignal transduction was defective in B cells, preventing heavychain switching (CD40L+ type of the HIM syndrome). These datasuggest that a typical RA can develop in at least some patientswith dysfunction of the CD40 pathway, i.e. in the absence ofa normal co-operation between T and B cells. Accordingly, theblockade of CD40L-CD40 interactions, which has been proposedas a treatment of RA, might not be adapted to all patients. KEY WORDS: Hyper-IgM syndrome, Rheumatoid arthritis, CD40 pathway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ce of Vidllb light chains in the sera of rheumatoidarthritis (RA) patients has been evaluated by an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VIIIb light chains have been confirmedto be largely restricted to IgM, and were rarely detected inthe IgG fraction of sera.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serum VicIIIbdid not significantly vary with age, nor did it correlate withIgM-rheumatoid factor (RF) titre. Although total serumVIIIbwa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RA patients compared withmatched controls, IgM-RFs frequently contained VicIIIb. Usingflow cytometry, CD5-positive B-cells were not increased in theseRA patients compared with healthy laboratory control personnel.Furthermore, there was no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otal serumIgM VKlllb content and CD5-positive B-cell numbers in peripheralblood KEY WORDS: VkIIIb light chains, Rheumatoid factor (RF), CD5-positive B-cells, Rheumatoid arthriti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