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眩晕症,属中医“眩运”或“眩冒”范畴,明·李梃《医学入门》谓:“眩言其黑,运言其转,冒言其昏。”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西医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近年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繁多,涉及了较多的 中医证型,且辨证依据和要点存在较大差异,辨证难以掌握,影响了中医治疗眩晕的经验推广.  相似文献   

2.
眩晕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许多疾病中均可发生,辩证运用中成药进行治疗,做到“药证相符”,才能保证疗效。我们自1996年2月~1998年2月运用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痰瘀痹阻型眩晕80例,并以706代血浆组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0例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X线特征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316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性研究,经X线诊断和中医证候分型,观察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颈椎病的症状、辨证分型、颈部X线检查结果。结果:中医症状眩晕占第1位,下面依次是筋痹、项强、脉弦、萎症、目疾、烦躁、痉症、嗳气等;中医证候分型依次为痹证型(39.24%)、眩晕昏厥型(31.01%)、落枕型(18.99%)、痿证型(8.86%)和五官型(1.90%);患者X线表现,落枕型的常见X线表现为颈椎生理弧度弯曲,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低于其它3型(P0.05);痹证型常见X线表现为钩椎关节病变;眩晕型颈椎病的常见X线表现为椎间孔变窄和下颈椎失稳;而椎间隙变窄更常见于痿证型颈椎病。结论:颈椎病X线征象和中医证候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研,运用统计学方法探讨影响眩晕中医证候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填写统一设计的病例观察表,收集了256例眩晕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眩晕病因、中医证候等资料,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6例眩晕患者中痰浊上扰型最多,122例占47.7%,阴虚阳亢型次之,83例占32.4%,气虚清阳不升型最少,51例占19.9%。性别构成、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血脂等疾病及头晕残障量表的基线评分在不同证型间无显著差异;而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眩晕的病因及眩晕严重程度量表基线评分在不同证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眩晕证候可能与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眩晕的病因及眩晕严重程度量表基线评分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现察“痹玉康Ⅰ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晚期寒湿痹阻证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方法,观察60例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晨僵时间、28个关节压痛、肿胀数、双手平均握力、疼痛及疲乏评分、医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结果:“痹玉康Ⅰ号”方用于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8周后中医症侯学评定总有效率达到95%,ACR20%改善率93%.结论:“痹玉康Ⅰ号”方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中晚期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规范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优化其中医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统计分析300例腰椎管狭窄症中医住院病历的中医临床证候.结果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症状以腰痛,下肢麻木,行走时加重出现频率比较高;中医证型主要集中于风寒痹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3型.结论 初步把腰椎管狭窄症分为3型:风寒痹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并为各型设立了一个辨证分型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王济华  李松伟 《陕西中医》2006,27(3):381-38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历节”、“顽痹”、“骨痹”等相似,其致残率高,属难治性疾病。临床通过对大量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对该病的治疗有了较深的认识,略迷已见,供同道参考。1明确病机,辨证组方类风湿关节炎以气血不足,肝肾亏损,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注关节为基本病机,该病发展过程中病情变化多端,多种病理因素常相兼致病,寒热之间亦有兼夹、消长、转化,加之临床上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的运用,证候往往错综复杂,临床上常见证型有:寒湿痹阻证、湿热蕴结证、寒热错杂证、肝肾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7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特点。方法收集740例RA患者,对其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范围;CRP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8,P=0.003)。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1,P=0.001)。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9,P=0.013)。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比较,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4,P=0.014)。结论 RA患者以痰瘀痹阻证多见,湿热痹阻证疾病活动度最高,湿热和痰瘀是RA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膝骨关节炎(KOA)肌肉骨骼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形成可推广的中医辨证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病科门诊的KOA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并依据《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判断,然后分别观察不同证型患者的肌肉骨骼超声表现情况,包括关节软骨损伤(包括软骨厚度及超声US分级)、滑膜增生(包括滑膜厚度及增生区血流信号)、关节腔积液及腘窝囊肿发生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各个超声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到KOA患者102例,其中肝肾亏虚证38例,湿热痹阻证29例,寒湿痹阻证24例,气滞血瘀证8例,气血虚弱证3例。气血虚弱证患者软骨厚度最小,US分级多见于0~Ⅱ级,寒湿痹阻证及湿热痹阻证可见Ⅲ级,气血虚弱证可见Ⅳ级;湿热痹阻证患者滑膜厚度最大,各个证型的增生区血流信号均为0级或Ⅰ级,未见Ⅱ、Ⅲ级,但不同证型增生区血流信号异常率各有不同,气血虚弱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的异常率相对较高;寒湿痹阻证患者关节腔积液最为明显,其次是湿热痹阻证;除气血虚弱证外,其余证型均有...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现代社会多发病、常见病。在祖国医学中的“痹证”、“萎证”、“眩晕”、“头痛”等证中有类似论述。其发病概由外感风寒、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所致颈肩疼痛、头晕目眩、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笔者针对病因将其分为风寒痹阻、气滞血瘀、肝肾不足三型,运用中药内服治疗对于不耐受外治的患者产生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中杰  郭爱菊  高敬平 《新中医》2018,50(11):75-77
目的:观察X线、CTA、MRI检查在确定眩晕中医证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4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X线、CTA及MRI检查。记录不同中医证型眩晕患者3种影像学检查阳性率,分析3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确定眩晕中医证型的应用价值。结果:肝阳上亢眩晕患者X线检查阳性率高于CTA及MRI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窍和痰湿蒙窍证眩晕患者X线、CTA和MRI检查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种影像学检查平均阳性率痰湿蒙窍证眩晕最高,为91.2%,而后依次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窍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结论:X线、CTA及MRI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确定眩晕的中医证型。针对不同证型眩晕患者,3种检查手段的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2.
632例急诊眩晕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翌  汤湘江  周红  刘涛  钟世杰 《新中医》2002,34(6):29-30
目的:探讨急性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按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分类依据对632例急诊眩晕患者的临床应用资料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辨证分型特点。结果:梅尼埃病所致眩晕主要下型为肝明阴虚,高血压病所致眩晕主要证型为风阳上扰,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眩晕主要证型为气血亏虚,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主要证型为肝肾阴虚和气血亏虚。结论:急诊眩晕患者因病因不同而证候分布有所不同,正确把握不同疾病所致眩晕的主要病机,对中医急症辨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热痹属中医学“痹证”之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风、寒、湿痹论述较多,而有关热痹的论述相对较少.但在临床上热痹病人并不少见,其病情变化快,关节肿痛症状明显,且致残率较高,故而了解热痹的证型特点并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热痹的病因病机、证型特点、辨证施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症状常随损伤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本病多累及肺、肾、消化、心血管等系统,其表现同中医“五脏痹”证候相似。本文以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多脏器受累与中医“五脏痹”症候的相关性为基,根据各脏临床表现不同分别从“肺痹、肾痹、脾痹、肝痹、心痹”论治,体现了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特点,并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中医诊疗提供新的辨证思路和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眩晕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特点,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眩晕病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555例眩晕病住院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特点。结果:555例眩晕患者风痰上扰证占69.37%,风痰上扰证在各年龄段分布均较多,尤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多见,不同性别风痰上扰证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1)。运用最多的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占78.02%。结论:风痰上扰证为眩晕住院患者常见证型;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帮助临床准确辨证、提高疗效。方法:对内蒙古地区6个中心206例RA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各证型年龄(P=0.029)、健康评估问卷评分(HAQ)(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病程、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蒙古地区RA证型分布以寒湿痹阻、风湿痹阻居多;老年人肝肾不足、湿热痹阻证型居多。湿热痹阻证型较风湿痹阻、寒湿痹阻HAQ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23例RA患者,记录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瘀痹阻证RA患者中男性居多,各中医证型间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小板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与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患者的DAS28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型RA疾病活动度高,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简称“血痹虚劳篇”),从“血痹日久,虚劳成积”的角度探讨肝硬化的中医病机演变及“扶正化瘀”的论治思路。肝硬化的中医药诊疗目前绝大部分基于“积聚”“臌胀”的病机认识以及活血化瘀法等角度,并且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理论性总结尚有欠缺。对“血痹成劳,肝劳生积”的中医理论进行阐述,认为“血痹日久,虚劳成积”是肝硬化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病机;“血痹日久,瘀热以行”当为肝硬化黄疸的中医病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对肝硬化的中医药临床分阶段论治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制定"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调查问卷",从全国18个中心RA临床数据采集1388例RA患者信息.将RA分为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6个证型.比较不同证型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湖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主要中医证型流病学分布规律,为其临床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内科就诊且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历资料299例。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各证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179.679,P=0.000)。类风湿性关节炎各证型在性别(P=0.217)、病程(P=0.804)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P=0.012)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龄方面:年龄40岁的患者,证型分布依次为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40~60岁的患者,证型分布为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痰瘀互结证;年龄60岁的患者,证型分布为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湿热痹阻证肾气虚寒证痰瘀互结证。结论:湖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证型为寒湿痹阻证,其次为湿热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痰瘀互结证相对较少。年龄可能是影响湖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型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