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山羊牵引成骨延长下颌支重建下颌支高度动物模型,对山羊下颌支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组织及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为牵引成骨术在下颌支缺损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实验用山羊在下颌切迹下方截骨,切除一侧髁突及其颈部,左右随机。再于下颌支后缘形成转移盘。牵引延长下颌支,于牵引结束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组织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用Axioplan2imaging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处理,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从牵引结束后4周始,通过牵引成骨形成的新髁突已经具备与正常山羊髁突相似的外形;组织学及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牵引区新骨随时间推移,钙化程度增加。至牵引结束后6周时,牵引区新骨矿化率为(1.35±0.57)μm/d,已经接近正常山羊下颌支矿化率(0.95±0.13)μm/d(P〉0.05)。结论:以山羊作为下颌支及髁突缺损牵引成骨重建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临床情况具有相似性。牵引结束后6周,可以考虑拆除牵引器,以利新骨在生理状态下进行功能改建。  相似文献   

2.
用山羊建立下颌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 探讨用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选用山羊6只,通过自行研制的下颌牵张器经口外途径建立一种延长双侧下颌体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 6只山羊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10mm,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确切。结论 山羊是一种较理想而经济的进行牵引成骨基础研究的实验动物,本研究所建动物模型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用山羊建立下颌骨曲线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山羊建立下颌骨曲线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用山羊4只,通过自行研制的下颌牵张器经口外途径建立2种下颌骨弧形缺损(下颌角及下颌骨正中联合部)牵张修复的动物模型。术后第6天开始牵引,速率1 mm/d,牵引25~34 d。结果:4只山羊的下颌骨弧形缺损成功地通过牵张成骨被修复,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确切。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而经济的进行牵张成骨基础研究的实验动物,所建动物模型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经过7d潜伏期,以每次0.5mm的速度牵张,每天2次,连续7d。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14天、第28天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张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正畸移动装置在牵引成骨新成骨中移动牙的方法的可行性,建立动物模型,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将六只成年(12~15月龄)雄性小尾寒羊(绵羊)的下颌两侧随机分组,随机选择一侧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骨成熟期分为一周组、两周组、三周组、四周组(非成熟骨组)和半年组、一年组(成熟骨组)。对照组分为常规对照和空白对照。非成熟组对侧为常规对照,成熟骨组对侧为空白对照。实验组在下颌第一双尖牙的近中牙槽嵴位置行手术骨皮质切开,放置牵引成骨器,术后5天开始牵引成骨,每12小时牵引加力一次,1.2mm/d,牵引6天,在第一双尖牙近中形成7.2mm新生骨段;分别在一周、两周、三周、四周和半年、一年后,在第一双尖牙近中约2cm位置牙槽嵴顶植入种植钉作为支抗,使用正畸轻力移动牙齿的方法应用镍钛拉簧牵引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力值约100g(0.98N),3周后第一双尖牙移入牵引成骨骨段。常规对照组,使用同样正畸方法牵引第一双尖牙向近中移动3周。结果实验组牙齿顺利移动进入牵引成骨骨段,松动度Ⅰ度,局部牙龈红肿、轻度炎症,X线检查示无X尖周病变、无明显牙根吸收。结论使用正畸力在牵引成骨新成骨中移动牙齿的方法切实可行,本研究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以应用于后续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25只健康成年兔随机分成6组,实验组5组,每组4只,对照组1组共5只。25只兔均行一侧下颌骨切开截骨术,实验组安置自行设计的下颌骨牵张器,经6 d间歇期后,以每天2次,每次0.4 mm的速度牵张8 d进入固定期,于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固定期第2、4、6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对照组术后仅保持缺隙而不牵张,与实验组对应的每个时间点处死1只动物,取下颌骨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牵张器牵张效率好,固位稳定,实验组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牵张,牵张区可见新骨形成。实验对照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不连及骨缺损。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模型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每组12只。放疗组采用60Co放疗机照射兔下颌骨,5.4Gy/次,隔日1次,共5次。3个月后在2组兔下颌骨的双侧截骨处安装牵张器,经5d延迟期后开始牵张,速率为1mm/d,0.5mm/次,每日2次,连续7d,共延长下颌骨7mm。固定期的第0、4、6周摄下颌骨侧位X线片。固定期的第4、6周分别取出下颌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兔对放疗和牵张成骨术耐受良好,未见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X线片有新骨形成,未见死骨;组织学观察见放疗组较未放疗组有更多软骨形成。结论兔是一种用于建立放射损伤区牵张成骨模型的良好动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X线和生物力学特征。方法以beagle实验犬4条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下颌骨体部2.0cm缺损实验模型;半年后,二期手术形成骨传送盘,固定口内牵引器,术后10d起,以0.5mm/次,每日2次的频率向恒定的方向行牵引传送骨盘,至缺损区完全封闭。固定35周后安乐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摄片,测定新骨组织的弯曲极限强度和硬度并与正常骨组织比较。结果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传送骨盘与远端骨段形成骨性联接,新生的骨组织形态与自然下颌骨相同,不易区分。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形成骨性融合。②新骨组织形成正常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放射密度低于正常下颌骨。③压力实验DO间隙新骨组织平均极限强度(69.4±19.2)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78±3.5)%。传送骨盘与基骨的连接部位平均极限强度(46.9±8.4)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49.3±3.9)%。结论应用口内双端式传送牵引成骨术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5周新骨组织改建成熟为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的骨质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和矿化成分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标本取自 4条beagle实验犬下颌骨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产生的新生骨组织和邻近原骨组织 ,用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区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用X线能谱仪计算机系统测定新生骨Ca/P质量比。结果 :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 ,牵引间隙有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 ,骨质密度近似正常骨组织。传送骨盘与基骨界面骨性融合。②牵引间隙新生骨平均钙磷质量比 1.80 ,传送骨盘平均钙磷质量比 2 .0 2 ,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连接部位钙磷质量比 1.67。新生骨和传送骨盘与对侧已骨连接部位的钙磷比率显著低于传送骨盘。结论 :beagle实验犬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在原位产生的新生骨段 ,术后 3 5周可矿化、改建为接近成熟的正常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10.
转移盘牵引成骨整复山羊下颌骨缺损体内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转移盘牵引成骨器(bifoc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整复山羊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皮质骨切开术制备转移盘,修复下颌骨缺损15mm,延迟期7d,骨牵引每日1.0mm,每日2次,牵引完成后转移盘与对侧骨残端加压压迫3d,固定期X线观察及组织学研究。结果:转移盘为带有下牙槽动脉血供的骨块,骨牵引器固位良好,下颌骨在解剖关系状态下完成骨缺损修复,固定期2周放射影象可见新骨生成,4周可见骨样结构,2-3月骨质修复完成,结论:该牵引器设计合理,固位可靠,手术方法简单,治疗程序有效,可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整复。  相似文献   

11.
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新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俱佳的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方法:对30只雄性大鼠从升支前缘中部至下颌下缘行全层骨切开,并安放特制的纯钛牵张器.用螺钉固定5d延迟期后.以0.2mm/次、2次/d的速度进行牵张,共8d;随后进入固定期: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大鼠,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和放射学、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过程被所有大鼠很好的耐受,切口感染率低(6.7%).无牵张器脱落。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新生骨组织放射学和组织学表现与大动物的表现相似。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新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俱佳的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该模型有助于牵张成骨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大鼠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颅面部牵张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53只雄性SD大鼠施以单侧从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的纵向骨切开,在下颌角舌侧放置预制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块,安放并固定口外牵张器。经过3d的潜伏期,进行连续5d的牵张加力,之后进入固定期。结果:全部实验步骤已被SD大鼠耐受。大鼠体重在平均术后9.2d即恢复正常,后逐渐增长。伤口无感染,牵张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结论:新型的大鼠下颌牵张成骨模型已建立,并具备很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自行研究开发的外置式兔下颌骨牵张器.探讨其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10只新西兰兔,采用外置式牵张器,牵张延长下颌骨,并进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张器成功延长兔下颌骨1cm,稳定性良好。结论:此牵张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在动物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科方法建立大动物腭裂模型的解剖基础及其稳定性,以及牵张成骨术整复其硬腭部骨质缺损治疗腭裂的价值。方法20只家猫中,18只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切除一侧硬腭0.8cm×2.5cm软硬组织并延长至软腭内约1.5cm,形成口鼻腔组织洞穿缺损,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腭裂实验模型中,3只为实验对照组,笼养6周后取材观察腭裂缺损畸形稳定性;实验组15只,应用新设计的牵张成骨术,以每次0.4mm的速度,每日2次的频率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术后第2、4、6、8及12周分5批处死动物,每批3只,观察缺损区及牵张间隙区组织整复情况。另设空白对照组2只,进行对比。结果建立的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畸形症状类似人腭裂临床表现,且6周后无自行修复。牵张成骨术后12周,缺损区为骨运送盘移行封闭,且牵张间隙为原位新生骨组织修复。结论外科方法建立大动物腭裂实验动物模型,稳定性高,畸形特征典型,具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学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外置式下颌骨牵张器的研制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研制一种用于下颌骨的新型种植型骨牵张器。方法:采用国际标准的钛合金材料按照生物力学原理设计机械加工制成,植入山羊的下颌骨完成牵张实验。结果:山羊的下颌骨成功延长15mm,牵张器稳定性良好。结论:该牵张器结构轻巧、操作简便,克服了以往牵张器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Cyclins)A、D、E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CDK4)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对15只兔行双侧下颌骨骨切开术,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当天及牵张结束后第7天、14天和28天分别处死3只兔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期Cyclins A、D、E的染色分布特征和表达水平,并用放射免疫法定量测定不同时间点CDK4的血清浓度变化.结果:下颌骨延长后牵张间隙内有高水平的Cyclins A、D、E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增殖活跃的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CDK4血清浓度自牵张开始即迅速上升,牵张结束后第7天达到最高点,14天时已逐渐降至较低的水平.结论:在牵张成骨过程中,Cyclins A、D、E和CDK4的高表达对成骨细胞系的增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修复下颌骨体部节段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下颌骨体部约38mm的节段缺损,制作带有右侧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以自制弧线式骨牵引器行传送盘牵引成骨。固定期8周后组织学检查及X线观察。结果:2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进入固定期,犬1在固定后期传送盘回缩。犬2成功修复约12mm骨缺损。固定8周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大体标本及X线显示传送盘明显外旋,后方新生骨组织与对侧下颌骨体相比更向颊侧扩展。结论:实验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虽然尚处于实验阶段,但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临床运用及牵引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自主研发的种植型弹性牵张器增高下颌牙槽嵴的可行性。方法:选用6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拔除一侧全部前磨牙和第一磨牙。2个月后,每个传送盘内植入两枚自主研发的种植型弹性牵张器行下颌牙槽嵴牵张成骨,传送盘长3 mm,高6 mm。在牵张手术前和术后摄X片,利用X线根管测长的原理测量牵张的高度。分别在牵张完成后4周和10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下颌牙槽嵴被平均抬高4.7 mm,方向满意。X线显示牵张完成后4周牵张区骨密度增高,10周时新骨密度接近周围骨组织。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新骨形成良好。结论:具有自加载特性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与纯钛部件相结合,为牵张器的开发提供了可尝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颅面骨骨牵引延长动物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骨牵引延长技术在颌面骨应用过程 ,了解内置式骨牵引器应用效果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用 5只犬下颌骨牵引延长模型 ,保留骨膜的单或双侧下颌骨环皮质骨切开术 ,将内置式微型延长器以垂直于截骨线方式固定于下颌骨颊侧。原位固定 7天后 ,牵引 (1次 /天 ,1mm/天 ) 2 0天 ,固定 1~ 2 0周。结果 :经大体测量、X线及组织学观察 ,证实骨延长效果肯定。结论 :颅面骨牵引延长效果肯定 ,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