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测心力衰竭时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的变化,探讨心力衰竭时心室肌跨壁复极高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其中NYHAⅢ级79例,Ⅳ级21例)和健康对照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受试者静息状态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V_2导联的Tp-Te间期、RR间期,并计算出Tp-Te/(RR)~(1/2)间期作为心率校正后的Tp-Te间期。结果心力衰竭患者Tp-Te间期和Tp-Te/(RR)~(1/2)间期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99±22)ms vs(84±22)ms,P<0.01]和(3.6±0.9)ms vs(2.6±0.7)ms,P<0.01]。NYHA心功能Ⅳ级心力衰竭患者Tp-Te间期、Tp-Te/(RR)~(1/2)间期较NYHA心功能Ⅲ级心力衰竭患者延长更加明显[(109±18)ms vs(97±19)ms,P<0.01]和[(4.1±0.7)ms vs(3.5±0.7)ms,P<0.01]。结论心力衰竭时,Tp-Te间期、Tp-Te/(RR)~(1/2)间期明显延长并与心力衰竭程度相关,提示心力衰竭对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韩伟华  高丽意 《吉林医学》2022,(8):2198-220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与QT间期比值(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的非糖尿病者5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两组患者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Tp-Te、Tp-Te/QT比值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Tp-Te/QT比值高于对照组,Q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Tp-Te、Tp-Te/QT比值高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低于非高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且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结论:糖尿病患者Tp-Te、Tp-Te/QT比值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呈明显正相关,且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30例心衰患者及门诊30名健康对照者均接受24 h Holter检查,分别计算HRT的初始值(TO)、HRT的斜率(TS),并进行TO、TS与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室性期前收缩前心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的相关分析及不同起源室性期前收缩TO、TS的组间比较.结果 心衰者与健康者HRT间存在明显差别:心衰者TO明显高于对照者(0.57±4.71)%与(-1.56±2.60)%,P<0.025;心衰者TS明显低于对照者(3.17±2.03) ms/RR间期与(9.64±6.47) ms/RR间期,P<0.001.TO、TS与年龄、LVEF、LVED、室性期前收缩数目相关,与室性期前收缩前心率、联律间期、代偿间期不相关,起源不同室性期前收缩的TO、TS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中窦性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由于TO、TS与LVEF、LVED相关,可凭借TO、TS对心衰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但它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有待于大样本长期随访来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体表心电图上T波峰末间期(T p-T e间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近期临床的观察.方法 选取5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将观察组患者在急性期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 M I患者入院24h内第1份12导联心电图的T p-T e间期,计算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对测量结果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12导联平均T p-T e间期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12导联平均Tp-Te间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能够反映AMI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Tp-Te间期明显延长,Tp-T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4例在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由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结果根据诱发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及其前间歇的长短,54例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由伴正常OT间期的非长间歇依赖性室性期前收缩诱发;(2)由伴正常OT间期的长间歇依赖性室性期前收缩诱发;(3)由伴长OT(U)间期综合征的室性期前收缩诱发.不同发作方式之干预措施亦异.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由不同形式的室性期前收缩所促发,具有不同的临床、心电学特征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苏杭  刘思丽  吴婕 《海南医学》2023,(2):180-184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重构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结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并于入院后第2天和出院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9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28例,室性早搏21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根据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分为重构组33例和非重构组4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对其Tp-Te值、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和Tp-Te/QT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从出院后6个月开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调查,比较不同结局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Tp-Te、Tp-Tec和Tp-Te/QT水平分别为(137.34±23.92) ms、(128.48±21.35) ms、0.29±0.04...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20例患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窦性心律震荡分析,揭示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加速即震荡(TO):TO<0正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有加速现象;T0>0异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无加速现象。测定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减速即震荡斜率(TS):TS>2.5ms/R-R间期为正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心率有逐渐减速现象;TS<2.5ms/R-R间期为异常,表示室性期前收缩后心率无减速现象。结果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病情严重患者的TO、TS明显异常。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律震荡的测定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T波峰末间期预警心脏性猝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才安 《医学综述》2011,17(3):390-392
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自然死亡,猝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方式难以预料,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是新近发现的有助于心脏性猝死预测的指标。其产生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Tp-Te间期可以作为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增大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因此Tp-Te间期有助于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Tp-Te间期、QTd、QTcd及其组合在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15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Tp-Te、QTd、QTcd值,计算它们及其组合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病例组Tp-Te、QTd、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Tp-Te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最高,其次为QTcd,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 vs 84.62%、92.5% vs 77.5%、92.0% vs 78.6%、89.2% vs 83.8%.Tp-Te与QTcd并、串联未能提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论 与QTd、QTcd相比,Tp-Te是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强有力的指标,尤其当Tp-Te间期>148ms时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Q—T间期、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并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分为1、2、3级高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观察,分别测量其V6导联Q-T间期与QTp间期,计算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原发高血压组Tp—Te/QT比率和Tp—Te间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Q-T间期无差异(P〉0.05)。1、2和3级组间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无差异(P〉0.05)。结论:血压不是导致Tp—Te间期与Tp-Te/QT比率增大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无创性检查对不同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在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639例住院患者中,对常规心电图(ECG)、运动试验(TET)、动态心电图(Holter)3种无创性检查进行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3种检查方法中ECG敏感性最高,达77.2%(P=0.001),TET最低,为62.5%(P=0.013).特异性最高为TET,达63.5%,Holter最低,为49.7%.ECG、TET及Holter对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随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增高.研究认为常规ECG可作为冠心病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TET的诊断价值最高,尤其是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更具有实用价值;Holte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ECG相似,用于发现院外及日常生活中的心肌缺血,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张燕峰 《当代医学》2013,(28):69-70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临床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价值。方法对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选择性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24 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通过对比分析法对比6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和24 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及两种检查的危险度。结果 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危险度检出率为:高危险度检出率为26.67%;中危险度检出率为25.00%;低危险度检出率为13.3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危险度检出率为:高危险度检出率为16.67%;中危险度检出率为33.33%;低危险度检出率23.33%,两者在低、中危及高危血管病变的检出方面差异均有意义(P<0.05)。结论 24 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于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性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健康人标准心电图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36~75岁健康人60例,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V2和V6导联的QT间期、Q-Tp间期(即QRS波的起点至T波顶点的时间间期),按QT间期减Q-Tp间期的差值计算Tp-Te间期,按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其比率,并分别比较2个导联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①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大于V6导联,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3±15)比(69±55)ms,P〈0.05;(0.24±0.04)比(0.17±0.06)ms,P〈0.05]。②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均为男性比女性长(P〈0.05)。结论提供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重要信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结合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结合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脏事件预测的可能性。方法:对278例疑似冠心病的研究对象经CAG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均行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及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颈动脉斑块检出率、Holter、颈动脉斑块结合Holte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斑块阳性对诊断冠心病敏感度69.2%,特异度62%,Youden指数J=0.53,Kappa值Κ=0.53。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72.5%,特异度68.8%,Youden指数J=0.58,Kappa值Κ=0.62。Holter结合颈动脉斑块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1%,特异度76.4%,Youden指数J=0.82,Kappa值Κ=0.80。Holter、颈动脉斑块,Holter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之间敏感度、特异度比较:Holter与颈动脉斑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olter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与Holter或颈动脉斑块检查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诊断冠心病并且可反应冠心病的严重程度,颈部动脉斑块的存在可以预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Holter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特异度较优于颈部动脉斑块,对诊断存在较高的一致性。Holter同时结合颈动脉斑块检查可显著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纳入UA患者62例,分别于入院时、PCI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测算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最长Tp-Te间期、QTd值,记录人院24h及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采用手术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Tp-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把UA患者进一步分为三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1-支病变组,对二三组患者PCI术前后TD-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单支血管病变组相比,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Tp-Te间期、QTd值均增大(P〈0.05);与PCI术前相比,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PCI术后24h和第7天rrp-Te间期、QTd值均减小(均P〈0.05),三支血管病变组术后第7天Tp-Te间期、QTd值也均减小(均P〈0.05),但PCI术后24hTp-Te间期、QTd值变化不明显(P〉0.05)。与入院24h相比,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率(20.97%vs8.06%)降低(P〈0.05)。结论PCI术可降低UA患者的Tp-Te间期、QTd值.从而降低UA患者V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p—Te间期与Tp.Te/QT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人作为对照组,采集2组研究对象的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比值进行分析,选择QTc440ms、Tp—Te间期100ms、Tp—Te/QT0.25为节点,对80例AMI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lignantarrhythmiaevents,MAE)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的值分别为(432.3±18.2)ms、(107.5±12.3)ms和(0.2494-0.0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2.1±15.5)ms、(80.4±9.1)ms和(0.2284-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92,16.98,5.032,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QTc、Tp—Te间期以及Tp—Te/QT比值分别为(356.2±16.5)ms、(82.5±9.9)ms和(0.232±0.027),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37,15.11,3.929,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Te≥100ms和Tp-Te/QT≥0.25的AMI患者更易于发生MA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15和4.586,P〈0.05)。术前共22例发生MAE,占27.5%,术后5例发生MAE,占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8,P〈0.05)。结论QTc、Tp—Te间期和Tp—Te/QT比值可作为一项心电图指标对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进行判断,Tp—Te间期≥100ms和Tp—Te/QT比值≥0.25可为MAE的发生做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心肌缺血总负荷在评估不同程度、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均行冠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两组.一组最少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另一组最少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但未完全阻塞.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心肌缺血总负荷值、24h心肌缺血总时间、24h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结果 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心肌缺血总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增加显著.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进一步增加,但只有三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冠状动脉内药物j余层支架术后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明显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若明显增加,反映冠心病病情加重;冠脉内药物狳层支架术是冠心病的最佳治疗: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判断冠心病病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高频心电图和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冠心病组(81例 )及对照组 (6 7例 )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高频心电图、运动试验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次检查间隔在 2周内 ) ,以至少一支冠脉直径狭窄≥ 5 0 %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 高频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高于动态心电图及运动试验 ,但特异性较这两种方法明显偏低 (P <0 .0 0 5 )。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运动试验的特异性高于动态心电图 (P <0 .0 5 )。结论 动态心电图与运动试验是两种价值较高的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