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宁  李智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9):1225-1227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22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与非SB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225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78例并发SBP.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腹水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胆固醇(C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腹水总蛋白、血清钠均明显低于非SBP组,而血清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C级比例明显高于非SBP组.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ALB、腹水白蛋白、血清钠是肝硬化并发SBP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充分认识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降低SBP的发生率,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并发腹膜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患者选自某院收入的肝硬化患者12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90例以及SBP死亡病例34例。患者入院后进行治疗,并详细记录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SBP史、腹水常规、各种生化指标、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及血培养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各组间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史、血小板、C-反应蛋白、既往SBP史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是影响患者致病的危险因素;上消化道出血史、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既往SBP史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史、既往SBP史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的改变为患者致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影响预后因素,临床预防及治疗上需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124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同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主要表现包括发热、腹胀、腹痛;124例患者中共有81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65.32%,共检出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阳性55株占62.50%,革兰阴性菌31株占35.23%,真菌2株占2.27%;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是否合并有消化道出血、血常规WBC水平、腹水常规WBC水平、白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经单因素分析,血清白蛋白、腹水WBC、腹水白蛋白以及伴有消化道出血与SBP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消化道出血和腹水蛋白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感染导致,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较为多见,患者腹水蛋白≤10g/L和消化道出血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防措施,以为临床防治疾病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宝应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45例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检测生化指标,对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中存在饮酒史、存在腹水情况、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Child-Pugh分级C级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饮酒史、存在腹水情况、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Child-Pugh分级C级及PT延长均为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OR=1.311、1.436、1.644、1.568、1.430)(均P<0.05)。结论 存在饮酒史、存在腹水情况、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Child-Pugh分级C级及PT延长均为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为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白山市中心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97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SBP分为合并组(37例)和未合并组(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腹水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SBP的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组中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有腹穿史、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Child-pugh分级为C级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合并组;全血中性粒细胞(NE)、腹水腺苷脱氨酶(ADA)、腹水白细胞计数(WBC)、腹水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高于未合并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60岁、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Child-pugh分级为C级及腹水WBC升高均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SBP的危险因素(OR=2.018、3.162、4.011、5.037、3.922,均P<...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性肝炎患者11例(观察组),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未发生缺血性肝炎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析缺血性肝炎的临床特点.结果 缺血性肝炎的发生率为4.2%(11/264),观察组年龄(42.5±4.6)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3±10.9)岁(P<0.05).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0倍,7~10d迅速恢复,伴有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下降,血尿素氮、肌酐及白细胞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54.5%(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7%(5/30)(P<0.05).结论 年轻、失血性休克、肝脏储备功能差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肝炎的危险因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缺血性肝炎患者,及时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减少内毒素血症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妊娠妇女的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合并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分为肝硬化代偿期64例(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21例(失代偿期组),对两组妇女的临床指标、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肝硬化妇女失代偿期的乏力、腹胀、尿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脾功能亢进、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代偿期组妊娠妇女(P<0.05)。失代偿期组妊娠妇女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门静脉直径、凝血功能指标PT、PLT均显著大于代偿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显著低于代偿期妊娠妇女(P<0.05)。失代偿期组的早产率(33.33%)、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28.75%)、胎死宫内发生率(19.05%)、产后出血发生率(19.05%)、上消化道出血率(14.29%)均显著高于代偿期组(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妊娠妇女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较代偿期妊娠妇女有统计学差异,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对44例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40例单纯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作对比。结果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三多"症状不典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发生SBP患者的腹水吸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并发糖尿病临床表现复杂,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饮食治疗是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今后该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细菌感染诊断结果分为未感染组(173例)与感染组(33例)。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感染组中肝硬化失代偿期、中重度出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高、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低于未感染组,感染组血清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122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失代偿期、中重度出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高、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水平低、白蛋白水平低、血清miRNA-122水平高均为影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OR=1.303、1.430、1.621、1.554、1.242、1.408、2.305,均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5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86例定为观察组,其余64例定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静脉曲张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高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胃府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门静脉压力、门脾静脉内径均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对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