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对结肠癌患者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对1120枚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进行常规HE染色和CK20、CEA免疫组化微转移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K20检测出有微转移淋巴结103枚,占9.2%(103/1120),CEA检测出有微转移淋巴结88枚,占7.9% (88/1120).CK20联合CEA检测出130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占11.6% (130/1120).肿瘤浸润愈深,微转移愈易发生(P<0.05),分化程度低者,微转移阳性率高(P<0.05).130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13例TNM分期提高,其中Ⅰ期→Ⅲ期2例,Ⅱ期→Ⅲ期11例,HE染色重新分期率为18.6% (13/70).结论 结直肠癌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周围组织中C-erbB-2的表达.结果:C-erbB-2基因主要为细胞膜及胞质内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C-erbB-2阳性表达率为65.2%(45/69),而在结直肠良性肿瘤中仅有2例表达(2/20),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阳性表达率在结直肠癌组织(65.2%)及周围组织(系膜组织47.8%、癌旁组织30.4%、远端切缘组织13.0%)中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而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大小和远处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C-erbB-2在系膜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证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同常规病理检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erbB-2在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癌胚抗原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因素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每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数平均为16枚(10~28枚),用癌胚抗原(CEA)指标对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淋巴管侵犯和肿瘤侵袭深度与淋巴结的CEA表达呈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CE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项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和微转移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4%、68.2%和46.2%.孤立肿瘤细胞巢患者与CEA阴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微转移患者与CEA阴性患者比较,前者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较低(P=0.003).结论 对于Ⅰ和Ⅱ期结直肠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到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中CK20 mRNA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术前患者61例、健康志愿者20例和结直肠息肉患者1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其外周静脉血中CK20 mRNA的表达,并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和随访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1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K20 mRNA阳性率为41.0%(25/61);其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20例健康志愿者和1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外周血均无CK20 mRNA表达.在61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术后46mo完整随访的有37例,其中有17例死亡,有10例外周血CK20 mRNA表达阳性.结论:外周静脉血中CK20 mRNA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期和浸润转移有关.血液中CK20是反映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肿瘤微转移较为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外周血液中CK20 mRNA的表达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组织的细胞角蛋白19(CK19)、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Ⅱ期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手术切除的淋巴结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将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任一阳性的患者设为淋巴转移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设为非淋巴转移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转移组和非淋巴转移组患者的CK19、TTF-1表达情况。将淋巴组织CK19、TTF-1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患者设为微转移组,将CK19、TTF-1检测结果单阴性或全阴性的患者设为无微转移组,随访3年,比较微转移组和无微转移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淋巴结转移组患者淋巴组织的TTF-1、CK1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淋巴结微转移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7. 14%)明显低于无微转移组患者(88. 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组织中CK19、TTF-1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术后生存的关系密切,与肺癌发生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中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作者共检测了42例胃癌的1251只淋巴结,所有的肿瘤组织和淋巴结均分别用HE染色和抗角蛋白19抗体及抗CEA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用HE染色发现有377只(30.1%)淋巴结转移阳性,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共有463只(37.0%)淋巴结转移阳性,其中86只淋巴结只有微转移.42例胃癌中有19例患者的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其中3例仅有微转移,占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27.3%(3/11).在弥漫型胃癌以及侵及浆膜的胃癌中,微转移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肿瘤.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检测胃癌微转移有助于判断肿瘤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E_2(PGE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1日-2012年8月1日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78例患者的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OX-2和PGE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结直肠癌组织中PGE2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COX-2与PGE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正相关。结论COX-2、PGE2与结直肠癌的浸润、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RUNX3蛋白在人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珣  王明林  胡义奎 《胃肠病学》2007,12(7):414-416
背景:Runx3(runt相关转录因子3)基因是一种新发现的抑癌基因,近年研究发现Runx3异常表达与人类多种消化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目的:研究人结直肠癌中RUNX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UNX3蛋白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47.8%,43/90)显著低于癌旁结直肠黏膜组织(100%,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浸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Dukes分期越晚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RUNX3蛋白低表达越明显。结论:RUNX3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浸润、分化和转移相关,提示RUNX3蛋白表达下调可能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细巢式逆RT-PCR检测老年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瘤细胞胞角蛋白19(CK19)、癌胚抗原(CEA)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45例进展期老年胃癌和8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200 ml,其中100 ml行RT-PCR检测CK19、CEA mRNA,另100 ml用于HE染色细胞学检查,胃癌细胞SGC7901为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老年胃癌病人腹腔冲洗液中CK19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5.6%(25/45);CEA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1.1%(23/45);CK19、CEA mRNA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2.2%(28/45).细胞病理学检查45例胃癌病人有8例腹腔冲洗液中发现肿瘤细胞,阳性率为17.8%(8/45),且此8例CK19、CEA m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CK19、CEA mRNA阳性率与肿瘤胃壁浆膜受侵、淋巴结转移和胃癌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 腹腔冲洗液中CK19、CEA mRNA检测胃癌细胞敏感性高.初步临床观察显示此方法对于早期诊断胃癌患者腹腔种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及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分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在不同病理特征的结肠癌患者中P-gp、MRP及LR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的结直肠癌患者的P-gp、MRP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直肠癌患者的LRP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结肠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LRP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未转移者;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较低的患者的CEA、CA19-9和CA125表达水平较高,而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肿瘤部位和大小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患者的P-gp和MRP水平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LRP水平与CEA、CA19-9和CA12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LRP在直肠癌中以及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9例结直肠癌组织、89例癌旁组织、32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21例腺瘤组织中HDAC1表达情况,统计学分析HDAC1染色强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癌组织、癌旁组织、腺瘤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HDAC1表达强阳性率分别为73.0%(65/89)、56.2%(50/89)、66.7%(14/21)和40.6%(13/32);HDAC1表达与患者Dukes分期、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无关。Dukes A~B分期HDAC1强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Dukes C~D分期(χ2=5.939,P=0.031)。低、未分化组HDAC1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χ2=18.692,P=0.036)。有淋巴结转移患者HDAC1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21.025,P=0.030)。结论 HDAC1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DAC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对HDAC抑制剂治疗反应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和β-catenin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72例胃癌组织及12例正常胃组织中NF-κBp65与β-catenin表达。结果β-catenin和NF-κBp65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二者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3%和61.1%。β-catenin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NF-κBp65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β-catenin和核因子-κB在胃癌组织表达有相关性,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二者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和化疗的靶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lug和E-cadhe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组织,25例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lug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Slug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率为47.1%,而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率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表达率为55.4%,而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表达率为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ug、E-cadherin、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可成为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Slug和E-cadherin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相关并可作为评价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中CK18和Survivin的基因表达对病理诊断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甲状腺癌.13例甲状腺腺瘤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K18和Survivin的基因的表达.结果 (1)CK18在3种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Survivin在正常甲状腺、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15.38%和60.71%.甲状腺癌于甲状腺腺瘤较正常甲状腺Survivi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94枚淋巴结CK18阳性表达率为35.11%(33/94)较HE染色阳性率20.21%(1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56例甲状腺癌中有7例14枚淋巴结属于微转移;(3)CK18标记显示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状癌侵犯被膜的阳性表达较HE染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18是检测甲状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侵犯被膜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作为临床病理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Survivin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有关.抑制Survivin的表达可能成为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耐药基因P-gp(P-糖蛋白)、GST-π(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TopoⅡ(DNA拓扑异构酶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及Topo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74例患者中P-gp阳性62例(83.78%),TopoⅡ阳性60例(81.08%),GST-π阳性70例(94.59%)。P-g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有关,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5);TopoⅡ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而结直肠癌组织中GST-π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转移及浸润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结论 P-gp、GST-π及TopoⅡ耐药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多药耐药密切相关,化疗治疗前,对患者P-gp、GST-π及TopoⅡ的检测对化疗药物的选择、化疗效果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TS)阳性表达情况及其与氟尿嘧啶(5-Fu)敏感性、副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接受5-Fu方案化疗且病理明确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距病灶边缘5 cm)的正常大肠组织中TS表达情况。同时分析TS对5-Fu化疗敏感性、毒副作用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TS阳性表达率〔74.36%(58/78)〕显著高于正常癌旁组织〔10.26%(8/78)〕(P0.05)。TS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数、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有关(P0.05)。TS阳性表达患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腹泻、口腔黏膜炎化疗毒副反应率显著高于TS阴性患者(P0.05)。结论 TS高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生及病情进展具有密切的关系。结直肠癌组织中TS表达可作为患者化疗敏感性、化疗副反应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糖链蛋白(CA)19-9、CA125和CA72-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0~ 2011年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373例,回顾性分析CEA、CA19-9、CA125和CA72-4与结肠癌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和临床病理因素(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腹腔淋巴结转移、TMN分期、Dukes分期、肿瘤部位和转移)的关系,以及联合检测CEA、CA19-9、CA125和CA72-4的临床意义.结果 在37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CEA、CA19-9、CA125和CA72-4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和病变部位无关(P>0.05),但随着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腹腔淋巴结转移、TMN分期、Dukes分期的不同以及是否发生转移而变化,其中,分化程度越低、浸润越深、有腹腔淋巴结转移以及TMN分期、Dukes分期越晚,CEA、CA19-9、CA125和CA72-4的表达水平越高(P<0.01).在37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单一检测CEA、CA19-9、CA125和CA72-4阳性率分别为48.3%、33.2%、27.6%和24.4%,同时检测四个指标,任一个指标大于正常值的阳性率为61.2% (P <0.01).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CEA、CA19-9、CA125和CA72-4可有异常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腹腔淋巴结转移、TMN分期、Dukes分期和转移密切相关,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合检测CEA、CA19-9、CA125和CA72-4可以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细胞角蛋白(CK6、CK18)联合检测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方法,以CK6、CK18为标志基因,检测正常胃黏膜60例,原发胃癌组织60例,胃癌组无转移淋巴结(PNo)180枚,比较其表达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60例正常胃黏膜中几乎无CK6、CK18的表达;②原发胃癌组织和其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中CK6、CK18的表达相一致;③CK6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低于原发癌中的表达水平,而CK18则相反;④CK6阳性多在WHO分型中的高分化腺癌及其他特殊类型癌组织中存在;在芬兰Lauren分类中,CK6多在肠型胃癌组织和淋巴转移灶中表达;⑤CK6的表达与较好的分化程度,较轻的病变进展,较浅的肿瘤浸润、较早的肿瘤分期有关;⑥CK18多表达在胃腺癌中;⑦CK18在较晚期的肿瘤中表达较多;⑧CK18淋巴结微转移多发于pTNM三期以上的肿瘤;⑨在原发肿瘤以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K6、CK18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用RT-PCR法检测胃癌无转移淋巴结CK6、CK18 mRNA是发现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对胃癌临床分期及指导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乳腺癌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前哨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ntin-19,CK19)和人乳腺球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结中CK19和hMAM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差异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60例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结经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AM表达2例,阳性检出率为3.3%。CK19除了hMAM阳性2例外,另外检出6例,阳性检出率为13.3%。CK19表达与肿瘤T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定位方法、肿瘤位置、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表达、孕激素受体表达、CerbB-2表达、Ki-67表达和肿瘤分子分型均无相关(P>0.05);hMAM表达与以上临床病理因素均无相关(P>0.05)。结论 CK19和hMAM均可作为检测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指标,但CK19是检测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灶、胃癌原发灶和正常胃黏膜的P—gp表达.结果:淋巴结转移灶P-gp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原发灶(84.20% vs 52.63%,P<0.05);淋巴结转移灶P-gp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胃癌原发灶P-gp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gp表达阳性率在高、中分化者较低分化者高,肿瘤浸润未达浆膜者高于已穿越浆膜者.结论:胃癌淋巴结转移灶的P-gP表达高于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P-gp表达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