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总结口腔科护理经验,突出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医院口腔科医源性感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方法:收集未做预防措施以前三个月的口腔科物体表面、诊疗器械、医务人员手细菌检测合格率,与加强预防措施后三个月的口腔科细菌检测合格率进行对比。结果:加强预防措施前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为78.3%,诊疗器械检测合格率为81.7%,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为75.0%,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为96.7%,诊疗器械检测合格率为97.5%,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为98.3%,预防措施加强后细菌合格率明显得到较大改善,与其之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应加强对口腔科规范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进一步探讨引起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方法 2002年3月~2003年2月对门诊口腔科医疗器械、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进行了目标性监测.将2001年3月~2002年2月进行的监测资料作为对照组;将加强管理后2002年3月~2003年2月期间的监测资料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合格率. 结果采取有效管理前门诊口腔科医疗器械合格率77.08%,物体表面合格率72.92%,医务人员手合格率81.25%;采取管理措施后,门诊口腔科医疗器械合格率100.00%,物体表面合格率95.83%,医务人员手合格率100.00%. 结论医疗器械、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易受污染,可引起医院感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有效控制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口腔诊疗器械及环境的消毒与灭菌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规范口腔科消毒与灭菌工作,加强口腔科医源性感染控制。方法采用现场采样监测方法对本院口腔科的诊疗器械及环境消毒与灭菌效果进行了监测。结果3年监测结果显示总合格率为92.59%,消毒级口腔诊疗器械合格率为95.77%,灭菌级口腔诊疗器械合格率为87.91%,室内空气合格率为91.67%,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7.22%,医护人员手合格率为100.00%。结论本医院口腔科消毒效果良好,但灭菌级口腔诊疗器械合格率较低,提示仍存在医源性感染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规范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预防与控制口腔医院感染。方法对市直8所医院及11个县直医院口腔科进行全面检查,找出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大部分县直医院消毒灭菌不规范,有些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及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去做,对造成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结论加强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严格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对口腔诊疗器械实施集中式管理的处理效果,杜绝因其管理不当引起的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将口腔诊疗器械集中回收处理,制定有效科学的管理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处理的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确保了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与患者的医疗安全,2009年1-12月清洗合格率为96.55%,2010年1-12月清洗合格率98.88%,两者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P<0.05).结论 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管理,规范处理流程,完善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器械消毒效果,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并探讨针对性预防措施,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将医院口腔科正畸器械于消毒前后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医护人员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擦手纸巾擦手为对照组,采用消毒干毛巾擦手为观察组,比较正畸器械消毒前后以及两组医护人员消毒前后手部细菌菌落数,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包括细丝钳、弓丝架、冠剪、钢丝筒、持针器、橡皮链合、工具架、医疗车及抽屉在内的正畸器械消毒后细菌菌落数较消毒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消毒前手部细菌菌落数分别为20.4、20.4CFU/cm2;对照组和观察组消毒后手部细菌菌落数分别为207.5、2.5CFU/cm2;对照组和观察组医护人员消毒前手部细菌菌落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毒后手部细菌菌落数对照组明显多于消毒前,观察组明显少于消毒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器械消毒不严格及医护人员洗手方式不正确,是诱发正畸治疗期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故口腔正畸治疗医院感染预防应当注重器械消毒及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8S管理对介入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降低介入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于医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11 948例患者,按患者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14年1-6月5 827例为对照组,2014年7-12月6 12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引入8S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4.46%,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时的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皮肤消毒液的监测菌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S管理在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明显降低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为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例口腔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就诊时期分为预防前组及预防后组,每组患者各100例,并对预防措施实施前后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皮肤细菌检测,研究导致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结果预防前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例,感染率为7.0%,预防后组发生医院感染1例,感染率为1.0%,两组患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口腔器械污染、诊疗环境污染、医用水污染、无菌观念不强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均为导致口腔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医务人员皮肤细菌总数超标预防前组3人,超标率30.0%,预防后组皮肤细菌总数超标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口腔器械污染、诊疗环境污染、医用水污染、无菌观念不强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当等口腔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医院感染宣教、消毒灭菌工作和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以降低感染发生率,确保诊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儿童口腔科治疗存在的医院感染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方法 重视儿童口腔科诊疗和诊疗器械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自身职业防护,实行标准预防.结果 通过落实感染控制措施,从根本上减少、避免口腔诊疗过程中造成的医院感染发生,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与医疗安全.结论 医护人员规范诊疗操作,严格制定和落实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对预防儿童口腔科诊疗医院感染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从口腔科消毒管理各个环节入手,建立健全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制度。结果:规范口腔科消毒管理制度,有效地抑制了医院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结论:消毒隔离质量控制对抑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探讨引起基层医院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归纳统计门诊口腔科细菌学监测带菌情况。结果采取管理措施后,门诊口腔科医疗器械合格率100·0%。物体表面合格率99·5%。医务人员手合格率100·0%。结论医疗器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易受污染,可引起医院感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能有效控制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于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路海云  冯丽蓉  刘萍 《现代医院》2006,6(6):124-125
目的为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科交叉感染,落实各项制度。方法从诊疗环境、工作程序、消毒设备和方法,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等方面,依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结果经院本部和市卫生防疫部门检测,口腔机头和金属器械采用高温高压灭菌合格率100%,诊室空气、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手等卫生学监测均在合格范围内。结论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医院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使用频繁,污染严重,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为了解我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口腔诊疗机构医院内感染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有效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及经血传播疾病,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们于2010年4月~2010年8月对驻区、区属、及个体口腔诊所进行了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效果监测,共计监测37户。调查显示口腔专科医院和市、区级综合医院口腔科消毒管理比较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个体诊所消毒管理欠规范。这说明青山区各级各类口腔诊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一些个体口腔诊所消毒意识需要加强,卫生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性地加强口腔诊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的规范管理。现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我院口腔科在医院感染方面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为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切实加强预防我院口腔科的院内感染管理并且规范化。对我院口腔科感染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口腔科诊疗特点及器械材料品种繁多,确定我院口腔科医院感染易发生的环节。制定并落实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无菌观念及防范措施,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措施,有效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切实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加强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掌握正确的消毒灭菌技术,有效防止和降低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措施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医院1000件手术室腔镜器械作为研究对象。将实施PDCA管理前(2019年5月至2019年8月)500件纳入对照组,实施PDCA管理后(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500件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PDCA循环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手术室腔镜器械清洗合格率、完好率、差错率、零部件丢失率,以及两组腔镜器械操作合格率、医师对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的满意率,并对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室腔镜器械清洗消毒合格率、完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错率、零部件丢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腔镜器械操作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对观察组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升护士腔镜器械操作水平,提高器械术后预清洗合格率、完好率,降低差错率、零部件丢失率,提升医师对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的满意度,提高手术室腔镜器械管理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诊口腔科的医疗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对策分析。方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门诊口腔科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双手进行清洁度监测,以及影响患者就诊舒适度和医护人员心身健康情况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门诊口腔科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结果:自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来,与以往比较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双手清洁度改善明显(P〈0.01),体位、疼痛及出血对于医疗风险的影响程度降低(P〈0.05)。而医护人员的焦虑情绪、疲倦与失眠现象均好转(P〈0.05,P〈0.01)。结论:门诊口腔科不仅从控制感染方面,而且从提高患者的就诊舒适度,改善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对于有效降低医疗风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降低口腔科门诊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探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分析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通过建立健全口腔科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医护人员知识培训、职业防护、口腔门诊环境消毒管理、器械消毒管理,规范分类收集医疗废物,能降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发生。结论通过加强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各个环节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熊桂娟  陈育纯 《现代保健》2010,(35):176-177
目的对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口腔科门诊可能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从医务人员、诊疗环境、消毒设备、消毒方法和程序等方面,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结果通过健全口腔科门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等综合方法的实施,可降低口腔科医院感染发生。结论加强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规范治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口腔科消毒隔离技术与医院感染管理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施实,对进一步加强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我院组织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条例学习培训,对照本院口腔科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进行自查自纠,要求从事口腔诊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正确掌握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尽力减少或杜绝口腔科医院感染发生。1存在问题1.1消毒隔离工作重视程度须加强口腔科医护人员对口腔消毒隔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口腔科医生未严格遵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不认真洗手、有时操作时未戴手套等。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牙科手机机头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