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备了末端为双键的功能化聚乳酸大分子单体(PLA-HEMA),并以此大分子单体与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进行自由基溶液共聚,合成了具有亲水性PVP-PHEMA主链和疏水性PLA支链的接枝共聚物。用FT-IR1、H-NMR、GPC、DSC、表面接触角测定研究了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为非晶聚合物;NVP的摩尔投料量对共聚物的性能有显著影响,随NVP投料量增大,共聚物的分子量有所下降,玻璃化转变温度(Tg)增大;由于亲水性PVP和PHEMA链段的引入,共聚物的亲水性优于相应的线型聚乳酸材料。  相似文献   

2.
聚醚多元醇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及其接枝共聚物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制备分散体的中间产物大分子单体的合成方法和条件;考察分散体的稳定性。方法:测定动力学曲线选择合成条件;分别用离心和冷冻分散体来观察其稳定性。结果:适宜催化剂作用下,在120℃反应3小时可合成和符合要求的大分子单体;分散体的机械稳定性与粘度和粒径有关,热稳定性与体系内外温差有关。结论: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可以制备三羟基聚醚单酯化产物——大分子单体;分散体的稳定性受离心和冷冻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聚醚多元醇与顺丁烯二酸酐合成聚醚大单体(乙二醇封端)的反应条件,产物用UV和FT-IR鉴定。将聚醚大单体与苯乙烯共聚成接枝聚醚多元醇,并进行了分离,然后通过FT-IR和~1H-NMR表征。考察了不同引发体系对上述共聚反应的影响,发现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二甲基苯胺使共聚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时,可较明显地提高苯乙烯的接枝效率,共聚反应受扩散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端基反应法合成苯乙烯封端的聚乙二醇(PEG)大分子单体,用凝胶色谱和核磁共振表征它们的相对分子量和末端官能度,发现得到的大分单体的末端有较高的官能度,使该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进行接枝共聚,将得到的产物逐步滴加到各种比例的甲醇-水的混合溶剂中,实验发现,接枝共聚物浓度,共聚物中PEG的含量和混合溶剂的比例对纳米微球的形成与聚集形态有明显的影响,X-射线能谱研究表明,微球表面为亲水性PEO,核为疏水的聚苯乙烯,即形成的聚集物为核-壳复合结构的纳米微球。  相似文献   

5.
前有多种制备嵌段液晶共聚物的方法,采用大分子引发剂合成嵌段液晶共聚物,方法简单且易于实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综述了由大分子引发剂合成嵌段液晶共聚物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用过硫酸铵和四甲基车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接枝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两性共聚物(CGD),研究了反应温度、ph、原料羧甲基取代度,引发剂用量,反应物料配比和外加盐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技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7.
通过苯乙烯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大单体进行自由基本体聚合反应,合成了不同有机硅含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接枝聚苯乙烯共聚物,通过红外、核磁、凝胶色谱、动态力学分析、热失重、透射电镜等一系列分析手段表征了该接枝共聚物。对接枝共聚物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延伸率随有机硅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热稳定性也较聚苯乙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制备了大分子单体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再由PDMAEMA和苯乙烯(St)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作用下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接枝共聚物PS-g-PDMAEMA分散液,经浓缩后滴加到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水的分散介质中,进行分子自组装制备微球。采用FT-IR和1H-NMR对PDMAEMA大分子单体以及PS-g-PDMAEMA接枝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形貌进行观测,测定了微球在不同pH条件下的Zeta电位,绘制了Zeta电位曲线。结果表明:PDMAEMA大分子单体分子量可控,数均分子量约为14 700。当乙醇质量分数为0.7时,微球粒径为0.634 μm,粒径分布均匀。在酸性条件下,微球颗粒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末端为甲基丙烯酸酯型的聚环氧乙烷大单体和聚苯乙烯大单体的合成和表征。前者分子量可在0.33—1.0×10~4范围变化,后者分子量在0.27—1.3×10~4范围变化,其分布系数分别为1.07—1.20和1.10—1.18。  相似文献   

10.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2-巯基乙醇为蛋白质变性剂,在浓度为8mol/L尿素溶液中进行了大豆分离蛋白与甲基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证明,甲基丙烯酸成功地接枝到了大豆分离蛋白上;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数实验研究表明,各因数的最佳值分别为:引发剂浓度16mmol/L,单体浓度2.4mol/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巯基乙醇浓度0.05mol/L。  相似文献   

11.
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作引发剂以水相悬浮法合成聚丙烯接枝丙烯酸。通过反应条件、组分等因素对PP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研究,确定较佳配比工艺条件:溶用莳8-0min;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90min;在氮气气氛中,丙烯酸7%;过氧化二苯甲酰3.3%;二甲苯25%;水和聚丙烯的重量比为3:1;若加入适量催化剂(1-1.7%0异氰尿酸三烯丙酯能显著提高接枝率。用此PP-g-AA作CaCO3、PP/PA6和合物的相容剂,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用过硫酸铵和四甲基乙二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羧甲基纤维素接枝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两性共聚物(CGD),研究了反应温度、pH、原料羧甲基取代度、引发剂用量、反应物料配比和外加盐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3.
以线型氯甲基化聚苯乙烯(PS-CH2Cl)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丙烯酸丁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P(S-g-BA)]。PS-CHCl是由PS通过氯甲基化反应合成,PS链上-PhCH2Cl的分布是统计均匀。建立了该接枝共聚物的纯化方法,纯化后接枝共聚物的接枝效率可达96.5%。用GPC跟了大分子引发剂在本体中的引发和接枝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速率对单体浓度呈一  相似文献   

14.
用Tidwell-Mortimer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原理,在计算步骤上作了有意义的改进后,导出能用于高转化率下计算一般二元共聚体系竞聚率的公式。用它求得了在环己烷中以正丁基锂引发、添加二甘醇二甲醚(DG)(DG/n—BuLi=0.5)的丁苯共聚体系(50℃下)的表观竞聚率:~rB=2.119,~rS=0.074。将计算结果回代检验,与实验值吻合良好,并用TRS-80计算机求出了95%的椭圆形置信区域。  相似文献   

15.
以过硫酸铵和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在碱性环境下进行纤维素与己内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接枝共聚物的分子结构、表观形貌和结晶性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重点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 g纤维素为原料,当单体与原料质量比为1∶1、引发剂浓度为0.2 mol/L、反应温度30 °C、反应时间75 min时,接枝率最高可达57%。由XRD衍射图谱可知,接枝反应发生在纤维素的无定形区,没有破坏原纤维素的结晶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均相溶液体系下,运用紫外光辐射引发合成了聚砜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物。用化学滴定、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分析等技术对接枝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丙烯酸被接枝在聚砜链上;光照时间、单体浓度和光引发剂浓度对接枝率均有较大影响。膜表面接触角的研究表明,接枝共聚物膜的亲水性比改性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顺酐为“桥连剂”,通过顺酐与端羟基(PMMA)的酯化反应,合成了大分子表面改性剂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探索了反应规律,并用IR、NMR、TGA对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随着PMMA含量及侧链PMMA长度的增加而下降,接枝共聚物具有良好耐热性和择优表面迁移特性,适合于作为聚丙烯的大分子表面改性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