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s)为模型细胞,研究纯钛表面的形貌因素对种植体周围成血管效应的可能影响。方法: 构建不同结构形貌的纯钛表面,包括光滑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以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检测不同形貌纯钛表面对HUVECs的黏附和增殖能力,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分泌能力和HUVECs内钙离子(calcium,Ca2+)的浓度。结果: 不同形貌纯钛材料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分别具有光滑表面、纳米结构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细胞骨架染色结果显示,在不同形貌纯钛表面孵育24 h后,光滑表面结构组的细胞数目从(18±4)个/视野增加到(42±6)个/视野,纳米结构表面组的细胞数目从(28±6)个/视野增加到(52±10)个/视野,微米结构表面组的细胞数目从(20±4)个/视野增加到(21±6)个/视野,微米/纳米复合结构组表面的细胞数目从(16±4)个/视野增加到(18±6)个/视野,微米结构表面组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组黏附和增殖的细胞数目显著少于光滑表面结构组和纳米结构表面组(P<0.05)。酶联免疫吸附定量研究显示,HUVECs在光滑结构表面、纳米结构表面、微米结构表面以及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VEGF分泌量分别为(690±35) ng/L、(560±20) ng/L、(474±43) ng/L、(517±29) ng/L,与光滑结构表面相比,HUVECs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分泌的VEGF量显著减少(P<0.05)。Ca2+免疫荧光探针检测结果显示,HUVECs细胞内Ca2+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表达显著高于在光滑结构表面和纳米结构表面。结论: HUVECs在微米结构表面和微米/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功能受影响可能与在这些表面HUVECs内钙浓度的增加相关,因此,种植体表面的形貌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对种植体周围的成血管效应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喷砂酸蚀法(SLA)、微弧氧化法(MAO)和喷砂-微弧氧化法(SL-MAO)处理钛植入体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黏附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SLA、MAO和SL-MAO处理钛表面(分别为SLA组、MAO组、SL-MA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面结构特征。分离培养SD大鼠BMMSCs,采用SEM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噻唑蓝法定量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SLA组钛表面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但存在喷砂颗粒残留。 MAO组钛表面形成亚微米级微孔,但无微米级大孔结构。 SL-MAO组不仅能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而且喷砂颗粒残留现象减小。 BMMSCs细胞黏附和MTT法增殖试验显示:第1~9天期间,SL-MAO组细胞数量与MA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O组和SL-MAO组细胞早期黏附和增殖速率均显著高于SLA组( P<0.05)。结论 SL-MAO能在钛植入体表面形成良好的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其复合多级孔结构优于单纯使用微弧氧化处理,在膜层的完整性方面优于传统的喷砂酸蚀处理。在BMMSCs细胞早期黏附和促进细胞增殖方面,SL-MAO相比SLA具有显著优势,与MAO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不同能量密度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比较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探讨飞秒激光在种植材料表面改性中的作用。方法:钛合金Ti-6Al-4V圆片进行打磨抛光并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的飞秒激光处理,分为低能量组(0.07 J•cm-2)和高能量组(1.40 J•cm-2),同时以单纯打磨抛光样本为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人成骨样细胞素MG63与各组材料进行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黏附细胞的形态并采用丫啶橙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黏附细胞的数量,用噻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测定MG63细胞的吸光度(A)值,分析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结果: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形成2种不同的微形貌结构,即纳米级平行排列的条纹状结构和微米级的凸起与纳米级的条纹相结合的微纳复合结构;24 h各组黏附的细胞数量相近;48 h各组材料表面单个细胞形态均不明显,但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细胞覆盖面积大于纳米条纹表面和对照组的光滑表面,高能量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能量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产生的微纳复合结构有利于MG-63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内评估用酸蚀法构建的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和骨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分为对照组(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和纳米钛组(酸蚀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常规将钛合金种植体植入新西兰兔子的胫骨,植入后4周,采用数字扭力仪测试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值,采用钙黄素染色观测种植体周围的新骨生长情况,并且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骨功能基因核心结合因子(Runx2)、I型胶原(Col-1)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水平。结果: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显著大于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P<0.05),荧光染色显示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周围有更多的骨组织长入,并且纳米种植体可以提高Runx2、Col-I和OCN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酸蚀法在钛合金表面形成的纳米结构有利于种植体的早期骨整合,在种植材料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将钛片随机分成光滑组、双重酸蚀喷砂组、氢氟酸酸蚀喷砂组、微弧氧化组,分别进行不同表面处理。将小鼠成纤维细胞接种于不同钛片表面,MTT 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在不同钛片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情况,并在培养24 h 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在试件表面的铺展形态。结果显示细胞黏附情况存在差异(P <0.05),光滑组<氢氟酸酸蚀喷砂组<双重酸蚀喷砂组<微弧氧化组;细胞增殖测试中,微弧氧化组在各时间点都显著高于另外3组。相较其他3种表面处理方法,成纤维细胞能够在经微弧氧化处理的试件表面更好地黏附、增殖。  相似文献   

6.
唐海洋  陈晖璐  黄炎  宫苹 《西部医学》2020,32(10):1409-1414
目的 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GF)和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对比格犬即刻种植软组织缺损修复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专用离心设备及压膜工具盒,制备A-PRF和CGF膜,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纳入4只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双侧下颌第二和第四前磨牙(P2和P4)及第二磨牙(M2)作为实验牙位,采用左右半口随机对照将六颗实验牙位分为三组:A-PRF组,CGF组,空白组。麻醉下拔除实验牙齿,行即刻种植手术。新鲜牙槽窝均常规备洞,植入3.8mm×7mm纯钛种植体,牙槽嵴表面分别对应放置A-PRF膜、CGF膜和空白处理。充分减张后,无张力严密缝合伤口。于术后1周、1月肉眼观察记录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在术后1月处死4只比格犬,取比格犬手术位点牙龈制作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牙龈组织神经血管再生情况。 结果 A-PRF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较CGF疏松。术后1月时A-PRF组和CGF组软组织愈合较空白组更好,其中A-PRF组愈合较CGF为佳。结论 A-PRF较CGF具有更佳的促软组织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并评价其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双酸酸蚀和氢氧化钙/双氧水混合溶液水热处理,制备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1 h、6 h处理组)。以大颗粒喷砂酸蚀(SLA)钛表面为对照组,2种含钙纳米薄片膜层修饰的双酸酸蚀钛表面为实验组,观察分析不同钛表面的微形貌和表面元素组成;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试件表面,研究不同钛表面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在双酸酸蚀钛表面制备形成2种形貌均一的纳米薄片膜层结构,均含有微量钙元素。相比于SLA钛表面,2种新型钛表面均有利于MC3T3-E1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显著增强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1 h处理组性能更优。结论:双酸酸蚀钛表面复合含钙纳米薄片膜层能有效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种植体表面单纯酸处理和酸碱热处理两种方法对成骨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A组种植体采用96%硫酸和36%盐酸1:1混合液进行酸处理,B组在酸处理基础上用NaOH溶液进行碱处理并热处理。将成骨细胞与2组种植体联合培养,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两组种植体表面的黏附情况。结果酸碱热处理的种植体表面成骨细胞黏附的数量和形态优于单纯酸处理组。结论采用硫酸和盐酸的双重酸蚀并碱热处理的方法能够使钛种植体表面活化,且能够在多孔钛种植体表面形成二级粗糙结构,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致病作用。方法:18只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拔除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即刻植入定制式种植体,愈合4周后模型组小鼠采用结扎诱导法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空白组小鼠第0天(即结扎处理前)处死;对照组小鼠2周后处死;模型组小鼠采用5-0丝线环种植体颈部结扎处理2周后处死。获取各组小鼠上颌骨和牙龈组织标本,采用手术放大镜观察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大体形态表现,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RT-PCR法检测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可见明显的红肿、质地变软和渗出,而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无肉眼可见的炎症表现。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小鼠种植体近端、远端、颊侧和腭侧骨高度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种植体近端、远端、颊侧和腭侧骨高度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结扎诱导法成功建立了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TNF-α在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不同能量密度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比较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探讨飞秒激光在种植材料表面改性中的作用。方法:钛合金Ti-6Al-4V圆片进行打磨抛光并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的飞秒激光处理,分为低能量组(0.07J.cm-2)和高能量组(1.40J.cm-2),同时以单纯打磨抛光样本为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人成骨样细胞素MG63与各组材料进行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黏附细胞的形态并采用丫啶橙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黏附细胞的数量,用噻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测定MG63细胞的吸光度(A)值,分析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结果: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形成2种不同的微形貌结构,即纳米级平行排列的条纹状结构和微米级的凸起与纳米级的条纹相结合的微纳复合结构;24h各组黏附的细胞数量相近;48h各组材料表面单个细胞形态均不明显,但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细胞覆盖面积大于纳米条纹表面和对照组的光滑表面,高能量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能量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产生的微纳复合结构有利于MG-63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85-188
许多实验证明,纯钛种植体可以获得有效的牙龈封闭即生物学宽度,牙龈与纯钛种植体以半桥粒的方式连接,这为植体抵御口腔细菌侵袭提供了初期保护屏障。但陶瓷种植体应用于临床之后,除了需要致力于植体与骨结合和植体本身强度韧度等性能外,植体与牙龈的结合关乎着植体的远期使用寿命,同样应被更多学者所关注。希望找出一种既能与牙槽骨结合,又能与牙龈组织结合的植体表面处理方法。本文旨在总结世界范围内对于陶瓷植体与软组织结合的研究情况,从而理清陶瓷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BindingmechanismofinterfaceofporouscoatedtitaniumalloyprosthesesZouHongen(邹宏思);YeJun(叶军);TangNongxuan(唐农轩);YuanCunhua(袁存华)(D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氧化锆基台与常规钛基台应用于前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前牙区种植修复患者37例共41个前牙,随机分为2组,15例19颗牙应用氧化锆基台为观察组,22例23牙应用常规钛基台为对照组,通过戴冠后1、6、12个月测量2组种植体周围牙龈出血指数(GI)和骨量吸收量;调查2组患者对修复体颜色、修复体外形、戴牙舒适度及就诊时间次数的满意度;按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2组的边缘适合性能、修复体外形及颜色匹配进行临床评价;比较2组的修复效果.结果 治疗后1-6个月内,观察组的周围的骨量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种植体周围牙龈出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修复体颜色、修复体外形及戴牙舒适度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就诊时间及次数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边缘适合性能、外形以及颜色匹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氧化锆基台与常规钛基台应用于前牙区种植修复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氧化锆基台的效果明显优于钛基台,且对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及骨组织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治疗对假体-骨界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Yan MN  Tang TT  Zhu ZA  Zhou XS  Jia QW  Yu CF  Lou JR  Dai K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21-1525
目的观察假体周围骨缺损重建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基因治疗对假体骨界面骨整合的影响。方法14条成年Beagle犬,于双侧股骨外髁造成横向骨缺损,植入光滑面钛合金假体后保持假体周围3mm骨缺损。共28侧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2侧),缺损区未行处理;其余分3组为无细胞组(8侧)、细胞组(8侧)和基因组(10侧),采用压缩植骨技术重建股骨髁假体周围骨缺损,分别植入犬异体冻干骨、复合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冻干骨以及复合转BMP2基因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冻干骨。通过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学及生物力学评估假体骨界面的愈合和整合。结果术后6周,基因组假体表面明显较多的新骨沉积,可见散在的假体与新骨间点状接触,假体骨接触率(BIC)达10%左右,而空白对照组、无细胞组和细胞组界面为厚薄不一的软组织,BIC为0;12周时,空白对照组界面仍是较厚的软组织,无细胞组和细胞组的界面主要为结缔组织纤维膜,少量点状骨接触,BIC均未超过10%,基因组的假体骨界面主要为骨组织,假体骨界面可见连续性骨接触,部分BIC达50%,远高于前两组(39.2±7.5比8.4±1.3、7.2±1.5,均P<0.01)。各组的界面推出强度随时间增加,基因组的强度在各个时间段均远高于前两组(1.40±0.22比0.09±0.04、0.08±0.04,均P<0.01)。结论BMP2基因治疗可明显提高假体骨界面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 (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 mm和(0.95±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 年10月至2011 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均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2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前牙即刻种植组完成16例,植入种植体17颗;常规种植组完成22例,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2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15±0.42)mm和(0.06±0.65)mm,远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06±0.50)mm和(0.02±0.57)mm;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分别为(0.15±0.23)mm和(0.15±0.46)mm;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67±0.35)mm和(0.69±0.49)mm,远中侧分别为(0.73±0.31)mm和(0.75±0.48)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软、硬组织均很稳定,提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可靠的修复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前提下,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相似文献   

17.
张丽  范晓枫  魏娜  王芳  魏乐 《海南医学》2012,23(14):24-25
目的研究碱热处理粗糙钛种植支抗表面对钛种植支抗骨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从界面生物力学角度证实碱热处理钛表面在钛种植支抗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将粗糙表面钛种植支抗与碱热处理粗糙钛种植支抗随机植入兔两侧上颌颌骨内,分别于植入后2周、4周、10周取材,Instron电子拉伸试验机检测种植体骨界面的剪切强度。结果碱热处理组骨界面剪切强度明显高于粗糙组,约高出3倍,且植入2周即已获得超出粗糙组4周所能达到的最大强度。结论碱热处理钛表面所获得的粗糙表面可以大大地提高种植支抗骨结合界面的剪切强度,有助于临床正畸治疗种植支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阐明其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植入螺纹钉)、模型组(骨质疏松模型+植入螺纹钉)和姜黄素组(骨质疏松模型+植入螺纹钉+姜黄素治疗),每组15只。显微CT检查各组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平均骨小梁粗度(Tb.Th)、骨小梁间隙(Tb.Sp)、平均骨小梁数量(Tb.N)和骨结合指数(OI),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染色检查骨组织形态表现,计算骨结合率和松质骨区骨量,扭矩测试仪测定种植体脱位扭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姜黄素组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界面BV/TV、Tb.Th、Tb.N、OI、骨结合率、松质骨区骨量和脱位扭矩均明显降低(P<0.01),Tb.Sp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大鼠种植体周围骨界面BV/TV、Tb.Th、Tb.N、OI、骨结合率、松质骨区骨量和脱位扭矩明显升高(P<0.01),Tb.Sp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大鼠种植体和骨结合紧密,种植体骨结合界面骨板较厚,骨小梁较密集;模型组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界面骨板比较薄,骨小梁稀疏;姜黄素组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界面骨板较厚,骨小梁较密集。结论:姜黄素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愈合,改善种植体骨结合强度,增加种植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口腔环境下,种植体的软组织界面为非牙龈粘膜时,龈沟液(GCF)的量及其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与种植体周围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4只狗,按标准方法在狗的下颌磨牙区相应牙槽骨上以唇舌侧方向穿过牙槽黏膜植入一阶段式钛种植体,形成种植体与牙槽黏膜界面的情况。共植入种植体7枚。分别观察1、2.4、6周。每1~2周收集龈沟液及相应处自然牙龈沟液,定量后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中ASF、ALP含量。结果 实验期间种植体均稳定,种植体周围黏膜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炎症表现;整个实验期间,自然牙的GCF、ASF、ALP含量分别波动在0.9~1、27~30、1~9u/L之间,这三项指标很低且稳定;而种植体的这三项指标波动范围分别是2~11、50~306、5~55u/L。结论 当口腔内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为非牙龈粘膜时,其GCF的量及其中ASF、ALP含量变化与软组织炎症程度可能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