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部真菌病是一类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为了解浅部真菌的分布及动态,我们干2011年6月到2012年5月对我院门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进行真菌常规镜检和分离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及标本来源 1957例我院门诊就诊的临床拟诊为真菌的患者,其中男1112例,女845例,年龄2-85岁,平均33.9岁. 相似文献
2.
派瑞松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派瑞松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用派瑞松局部涂搽,对照组用2%酮康唑霜局部涂搽,2次/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5﹪,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派瑞松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肯定,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拟浅部真菌病的真菌检出情况.方法:对1200例临床拟浅部真菌病患者的标本直接镜检,用氢氧化钾封固液溶解标本,镜下见菌丝和(或)孢子标本为阳性,镜检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做为本次实验诊断浅部真菌病的依据,同时对阳性标本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登记.结果:1200例标本直接镜检阳性者768例,阳性率为64%.768例中足部检出312例(40.62%),甲屑检出277例(29.56%),手皮屑检出92例(11.98%),股部皮屑检出54例(7.04%),头部皮屑、断发及体皮屑共检出55例(7.16%),口腔和耳分泌物共检出28例(13.64%).结论:拟浅部真菌病中足皮屑检出率最高,足癣最常见. 相似文献
5.
173例浅部真菌病致病性真菌菌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 对173例真菌涂片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 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株9种,其中红色毛癣菌71株(41.04%);须癣毛癣菌32株(18.50%);白色念珠菌25株(14.45%);其他酵母样菌9株(5.20%);犬小孢子菌22株(12.72%);石膏样小孢子菌4株(2.31%);曲霉4 株(2.31%);链格孢菌2株(1.16%);絮状表皮癣菌1株(0.58%);混合感染3例(1.73%).结论 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仍以皮肤癣菌为主,但其它种类真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170例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70例皮肤浅部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皮肤癣菌仍占首位,红色毛癣菌仍为主要菌种,白色念珠菌、犬小孢子菌及少见的真菌感染也是致病真菌菌种。结论:诊断皮肤浅部真菌病中,在真菌镜检基础上,应联合真菌培养和菌种鉴定,以此正确选择抗真菌药物,提高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承德地区浅部真菌病的特点以便更好地防治浅部真菌病.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统计方法分析浅部真菌病菌种、病种分布情况.结果:在789例真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病例中有6个菌种、8个病种,菌种包括须癣毛癣菌(占62.9%)、红色毛癣菌(占22.1%)、犬小孢子菌(占6.3%)、白色念珠菌(占6.1%)、青霉菌(占2.O%)和暗色丝孢菌(占0.6%):病种包括足癣(占28.8%)、体癣(占22.7%)、股癣(占18.6%),手癣(占11.4%)、甲癣(占7.7%)、头癣(占6.0%)、念珠菌病(占2.8%)和脓癣(占2.0%).结论:承德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以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为主,病种以足癣、体癣和股癣为主,应作为本地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9.
广州地区1015例浅部真菌病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对1015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镜检阳性率为40.2%,培养阳性率为66.0%,菌种分布分别为红色毛癣菌313株(43.1%)、须癣毛癣菌78株(10.7%)、紫色毛癣菌4株(0.6%)、疣状毛癣菌3株(0.4%)、石膏样小孢子菌5株(0.7%)、犬小孢子菌26株(3.6%)、絮状表皮癣菌1株(0.1%)、念珠菌与酵母菌249株(34.3%)、曲霉菌15株(2.1%)、青霉菌32株(4.4%),15岁以下年龄组红色毛癣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男性病人的镜检阳性率和癣菌的培养阳性比例都高于女性,春夏季癣菌的检出比例较秋冬季高。结论:浅部真菌感染中,皮肤癣仍占主导地位,念珠菌与酵母样真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海军陆战部队不同季节浅部真菌病的临床与病原学流行情况.方法 对610例浅部真菌病例进行临床诊断分类,依年度与季节进行分析;采集相应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1、该部队浅部真菌病逐年减低;2、春夏季发病率较高;3、2008年部队驻地南方春夏季气候反常,浅部真菌病显著减低.镜检阳性率为44.4%,培养阳性率为52.6%,菌种分布分别是红色毛癣菌224株(47.0%)、须癣毛癣菌49株(10.2%)、紫色毛癣菌1株(0.25%)、疣状毛癣菌1株(0.25%)、石膏样小孢子菌8株(1.7%)、犬小孢子菌7株(1.5%)、铁锈色小孢子菌2株(0.5%),絮状表皮癣菌2株(0.5%)、念珠菌与酵母样菌28株(5.8%)、马拉色菌148株(31.1%)曲霉菌与青霉菌6株(1.2%).结论 海军陆战部队浅部真菌病发生率与防治水平及气候环境有关;浅部真菌感染中,红色毛癣菌占主导地位,马拉色菌及其所致浅部真菌病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1.
氟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观察杨淑欣,赵娟,胡捍东氟康唑是三唑类新型高效,广谱抗真菌药,对浅部真菌及深部真菌均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我院自1995年6月至1996年5月用国产氟康唑治疗120例花斑癣、体癣、股癣、手足癣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 相似文献
12.
我科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采用易启康治疗浅部真菌病10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我科于2001年8月~12月使用皮康王(复方酮康唑软膏)治疗30例浅部真菌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结果 30例浅部真菌病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体股癣20例,手足癣1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5~62岁。治愈28例, 相似文献
14.
宝龙康(复方酮康唑)是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宝龙药业公司研制的新型复合型抗真菌药物。我们于1996年7~11月采用该药治疗34例浅部真菌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34例均为我科经临床和真菌学检查确诊的浅部真菌病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5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者1周。34例患者中股癣8例、足癣16例、手癣6例、花斑癣4例。入选的病例均于3周内未使用任何全身及局部抗真菌药物。1.2 治疗方法 应用上海宝龙药业公司提供的宝龙康(复方酮康唑软膏)局部外涂治疗,每日2次,连续使用2周。4周… 相似文献
15.
杨家彬 《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5(3):5-5,57
我科用派瑞松霜治疗 1 72例浅部真菌病 ,痊愈率为 72 0 % ,总有效率为 95 35 % ,真菌清除率为 93 0 2 % ,未见不良反应。用药方法 :嘱患者将派瑞松霜薄薄涂于患处并轻揉片刻 ,早晚各用药 1次 ,就诊第 1、 1 4及第 2 1天分别检查并作记录 ,共治疗 2 1天为 1疗程。临床疗效及真菌清除率见下表。表 临床疗效及真菌清除率病种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真菌清除痊愈率 (% )总有效率 (% )真菌清除率 (% )足癣 47 3 3 7 3 443 70 2 191 4991 49股癣 664 2 185 163 63 63 98 4895 45体癣 2 3 182 2 12 0 78 2 695 65 86 95花斑癣 191810 0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闽北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分布特点.方法 对疑拟浅部真菌感染检查的患者的标本直接镜检.结果 浅部真菌病的镜检总阳性率为50.4%.股癣(80.0%)、体癣(77.7%)、花斑癣(59.1%)位居前3位.发病率以足癣(22.0%)、体癣(20.5%)、股癣(19.4%)位居前3位.结论 直接镜检法检查真菌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派瑞松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派瑞松乳膏局部涂搽,对照组用克霉唑软膏局部涂搽,均为2次/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派瑞松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起效迅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我院近十三年浅部真菌病分析陈希亮魏羽佳刘素琴(贵阳医学院附院皮肤科贵阳550004)浅部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处于变化之中[1~6]。为了解贵阳地区浅部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的分布和动态,我们将本院附院皮肤科近十三年来经门诊诊断的浅...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近年来陕西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方法我们于2004年12月-2005年12月,采取多中心研究的方式组织陕西省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11所医院,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了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浅部致病真菌1189株,其中红色毛癣菌306株(25.74%)居第一位,须癣毛癣菌236株(19.84%)占第二位,白念珠菌223株(18.76%)为第三位。结论红色毛癣菌仍占优势。白念珠菌从1996年的第5位,上升至第3位,说明在陕西地区,白念珠菌已成为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