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人组标准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作为考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脑水肿期之后给予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在脑水肿期或病情稳定期分阶段进行严格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2个月后患者上、下肢肌力,并进行ADL评分评价术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上、下肢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分别为(62.38±5.64)分和(42.16±6.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2/45)和20.00%(9/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侧肢体肌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高压氧舱治疗的护理办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采用高压氧舱治疗及相应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75.8%),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高压氧舱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加强相应的护理配合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起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62.76±9.63)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关节僵硬2例,中枢性高热3例,继发感染1例,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后早起护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褥疮合并感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褥疮合并感染44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金因肽、碘伏及红外线照射护理,对照组19例患者采用褥疮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观察组的褥疮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O.001);两组护理后感染情况均有减轻,观察组的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将金肽因、碘伏及红外线局部照射的综合护理方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褥疮合并感染,可以有效缩短褥疮愈合时间及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以GCS评分分组(20例GCS≤12分患者为中、重型颅脑损伤组、16例GCS>12分患者为轻度颅脑损伤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患者19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脑脊液和血清的ET-1浓度。结果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高于轻度损伤组( P <0.01)和对照组( P <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01)。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脑脊液ET-1浓度高于轻度损伤组( P <0.01)和对照组( P <0.01);轻度颅脑损伤组脑脊液ET-1浓度高于对照组( P <0.05)。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ET-1浓度高于脑脊液( P <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ET-1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在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将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后合并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传统护理方法)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循证护理模式),每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中,可提高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成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疗效与并发症,探讨此病治疗的最佳方法。结果:观察组生存34例(75.56%),对照组生存22例(48.89%),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显著。对比颅内高压、外伤性脑梗死、脑积水、外伤性癫痫、脑切口疝4种并发症,,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13.33%)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7例(37.78%)。观察组术后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办法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对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 ICU监护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急救门诊接收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在进行紧急开颅手术之后,观察组患者立即入住ICU病房进行监护观测;而对照组患者则进入普通病房进行观察检测,当有剧烈不良现象产生时再转入ICU病房进行监护观察。统计2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32%相对观察组的死亡率16%,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恢复率为32%,而对照组恢复率为16%,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入ICU监护治疗对病情早日恢复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尽量争取入住ICU病房以得到更好地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比较二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相似(P>0.05),治疗后患者颅内压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及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期的促醒作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32例)行常规治疗护理;试验组(3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呼唤式治疗护理。于伤后不同时间段评定2组临床疗效、清醒率及清醒时间。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将呼唤式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患者,能加速患者清醒,提高清醒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比标准大骨瓣减压与常规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监测2组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的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5、7天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5例(12.5%)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13例(34.2%)患者出现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视野开阔,减压充分,预后良好,且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200例按照人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疾病知识掌握、治疗效果和舒适度以及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疾病知识、治疗效果、舒适度五个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O.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可提高普外科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脑外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根究研究需要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早期实施去瓣膜减压术联合尼莫地平用药,对照组仅实施早期积极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昏迷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手术联合用药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昏迷情况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总有效率达97.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总有效率为94.1%,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积极手术和应用尼莫地平在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训练组52例;常规护理组48例。对其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治疗后6月进行格拉斯哥结果指数(GOS)分级,并对二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GCS评分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GCS评分平均提高了(3.97±1.76)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了(2.91±1.84)分,二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良好率(GOSⅣ级和Ⅴ级)较对照组高32%,病死率、植物生存率较对照组下降30%,两组比较,实验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早期康复训练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右旋糖酐及尼莫通联合治疗外伤性脑梗死( PTC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均采用常规治疗和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通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GCS及NIH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GCS及NIHSS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 <0.01);用药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高于对照组的77.8%( P <0.05)。结论复方丹参、右旋糖酐及尼莫通联合治疗PTCI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宋佳佳 《中原医刊》2014,(4):118-1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护理后,对照组显效6例,占20%,有效18例,占60%,无效6例,占20%:观察组显效15例,占50%,有效12例,占40%,无效3例,占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患者采用特殊护理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组织化医疗模式下早期康复介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合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重型颅脑损伤128例,其中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脑系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接受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作为治疗组;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分散在我院内科、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接受传统医疗模式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GCS分别为(7.47±5.24)、(59.74±15.56)和(13.72±1.06);对照组则分别是(16.18±9.89)、(34.00±10.54)和(10.84±1.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伤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12%(41/66)、13.64%(9/66)、24.24%(16/66)、12.12%(8/66),对照组则分别为20.97%(13/62)、33.87%(21/62)、45.16%(28/62)和32.26%(20/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组织化医疗模式下早期的康复介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可能是一种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brain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acute severe brain injury,ASBI)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ASB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检测结果,对颅内压进行合理控制,并指导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43.75%)明显高于对照组(28.94%),观察组死亡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14.5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针对不同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纳洛酮和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和纳络酮),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苏醒时间明显缩短,ADL评分明显升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明显改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早期联合应用纳洛酮和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愈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我科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脱水治疗冬眠低温治疗)和纳洛酮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结果两组病死率分别为10%和26%;两组治疗前GOS相比无差异,纳洛酮组治疗后GOS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P〈0.05);脑水肿纳洛酮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纳洛酮治疗组较常规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0.01)。结论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