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监护室(ICU)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8月ICU收治的82例手术抢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术后将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对照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因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7.62%(20/42)、22.50%(9/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死亡率及重残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2h内亚低温18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9例;12h后亚低温24例,死亡9例,恢复良好11例。结论亚低温用于术后ICU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亚低温开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因素,尽早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亚低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收入ICU诊断为ARDS的老年患者40例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各20例.常规组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用低温治疗仪等措施将体温降至35℃并维持在该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呼气末正压(PEEP)、平台压、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亚低温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治疗后氧合指数较常规组高,PEEP、平台压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及外周血管阻力(SV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改善老年ARDS患者的氧合,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尽早脱机,减少ICU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ICU危重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3日~2010年12月6日入住ICU的220例危重患者行PICC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刺后置入导管均一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为7~89 d,静脉滴注升压药、高渗脱水药、抢救治疗等用药安全、准确,无感染发生。结论: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用药提供快捷准确的输入方式,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中进行亚低温治疗患者的气道和体位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1月间我院ICU中的行亚低温治疗的28例重症伴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护理体会。结果:本组28例患者在治疗和随访2个月期间,共有27例患者存活,死亡率为3.57%。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GCS评分为8~16分,平均11.76±1.84分。治疗前后患者的GCS评分比较,(t=15.1315,P=0.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在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的作用,结合正确的气道和体位护理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对ICU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给予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8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遵从随机分配法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140例。给予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昏迷程度、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ICU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对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以及昏迷程度,提高治疗效果,进而有效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ICU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观察组38例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7.62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t值分别为0.086、0.256,P0.05);治疗后观察组38例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5.966,P0.05);治疗后观察组38例患者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2.983,P0.05)。结论临床中对IUC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提高其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诊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的配合与术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3例ICU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手术配合护理和术后的护理干预。结果研究发现,加强了术中手术配合护理干预和术后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结论对ICU危重患者实施有效的术后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适合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亚低温疗法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优势,探讨亚低温治疗经验。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与亚低温疗法相配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4%,死亡率4%;对照组有效率56%,死亡率18%,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轻残率高于对照组,植物生存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应用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65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血常规指标水平、健康状态评分的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5.45%(15/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0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应用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效减轻炎性反应,降低死亡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黄海生 《吉林医学》2013,34(13):2467-2468
目的:分析ICU危重患者并发高血钠症的临床特点,有效降低高血钠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ICU危重患者150例,将患者中发生脑损伤的80例定为观察组,无发生脑损伤的70例定为对照组,观察两组ICU危重患者出现高血钠症人数及患者发生高血钠症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出现高血钠症人数比较,观察组高血钠症并发率为31.25%,对照组高血钠症并发率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高钠血症出现时间比较,24 h以内出现几率与24 h~1周及1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危重患者并发高血钠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脑损伤患者并发高血钠症几率较高,治疗中有效预防并发症,积极治疗已发症状,预防患者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疗法治疗时机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甲乙两组,各34例,甲组于伤后0.5~1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10天;乙组于伤后1~3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10天,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甲组34例痊愈率67.65%,死亡率17.65%;乙组34例痊愈率47.06%,死亡率38.24%,两组痊愈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未发生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伤后0.5-1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较伤后1~3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更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亚低温辅助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低温应用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6 5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降温对照组。亚低温组 33例 ,均于术后 2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 ,持续 38~ 72h ,肛温维持在35 .0~ 35 .5℃。对照组 32例 ,体温维持在 37.0~ 37.5℃。 2组其他治疗相同。监测降温期间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颅内压、血糖、血电解质和血气。 2组患者均于术后 3个月按日常生活能力 (ADL)分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术后高颅压、高血糖、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下降 (P<0 .0 5 ) ;无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明显降低 ,预后显著改善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适时恰当应用亚低温辅助治疗 ,可降低术后病死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ICU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观察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72h预后。结果在NIHSS评分、GCS评分、72h预后等指标的比较上,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ICU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和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期间的护理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对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 存活19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Glasgow昏迷评分由治疗前平均5分,增加到11.5分,1例并发肺部感染,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 亚低温有效的控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体温,降低颅内压,有利于脑细胞恢复,降低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郭伟  陶晓根 《安徽医学》2015,36(10):1244-1245
目的:探讨头部亚低温疗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诊治的 SAH患者177例,均急诊行夹闭手术或介入手术,术后转入 ICU,依据是否使用头部亚低温治疗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8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和格拉斯哥评分等。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再出血(4例)、脑梗死(3例)发生率较低(P <0.05),血管痉挛(3例)发生率较低(P <0.05),而两组脑积水(6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术后第72小时格拉斯哥评分(5.64±0.94)及第7天格拉斯哥评分(9.74±1.65)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部亚低温疗法可降低SAH患者术后再出血、脑梗死和血管痉挛等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但对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ICU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治疗时镇静剂效果的观察和护理。方法50例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后采用咪达唑仑镇静治疗,观察镇静效果,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50例中病人都顺利适应呼吸机治疗,无1例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和意外。结论对ICU内机械通气镇静治疗的病人,加强监护和护理,避免护理并发症和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连续性肾替代疗法(CRRT)急救护理小组在ICU危重患者CRRT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在ICU治疗的82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采取CRRT治疗,持续时间2 h;对照组设为急救护理小组前在ICU治疗的危重患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凝血指标变化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检查指标无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凝血检查各指标与治疗前无差异(P 0.05);然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凝血四项生化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血压及心率失常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P 0.05);观察组出现血滤器凝血及导管阻塞、置换液配方错误、导管感染和护理记录不完整、穿刺部位渗血的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成立急诊护理小组可有效的规范CRRT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改善ICU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军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53-53
目的:探讨早期ICU(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对危重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42例外科术后入ICU救治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即转入ICU患者20例,为治疗组;术后回普通病房,24小时内转入ICU患者22例,为对照组。均采用机械通气、循环支持、镇痛镇静、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制酸、止血、利尿、床旁血液滤过等综合IC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费用3项指标。结果:对照组的病死率、ICU居住时间、ICU总费用均大于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ICU综合治疗能够降低危重症术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ICU居住时间,减少ICU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患者在接受ICU亚低温治疗期间通过血栓弹力图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急性脑卒中疾病患者102例,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ICU救治计划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救治计划基础上实施亚低温治疗。两组均采用血栓弹力图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疾病患者ICU心肺复苏救治总有效率达到90.2%,对照组为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功能恢复正常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在接受ICU亚低温治疗期间通过血栓弹力图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可以对亚低温治疗进展进行监测,减少不良事件,缩短ICU治疗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