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表面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处理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镁(nHA-Mg)多孔复合材料植入到兔下颌骨骨缺损后的修复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10 mm×5 mm×1 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取9只左侧植入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9只左侧植入nHA-Mg复合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右侧同样作为空白对照组。于4、8和12周分次处死白兔(每次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各3只),截取缺损区域下颌骨,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并比较各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骨组织面积百分比以及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材料的剩余量。结果: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新生骨小梁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有新骨形成,并且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石蜡切片观察,实验组有血管组织和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聚集在骨小梁周围,大量骨陷窝位于骨小梁中,陷窝中包含骨细胞;随时间延长,新生骨小梁增粗,排列更致密,有改建为板层骨趋势。硬组织磨片观察,实验组材料剩余量多于阳性对照组。结论: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多孔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缓体内的降解速率,并且材料具有促进成骨和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骨形成蛋白(BMP)促进钛种植体(Ti)植入产疗颌骨后种植体与宿主骨间界面的骨结合作用。方法 16只经过60Gy^60Co照射下颌骨后6个月的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8只植入BMP-Ti复合型种植体为实验组,8只植入Ti种植体作为对照组。于植入术后2、4、8周和12周对种植体-宿主骨界面进行扫描电镜及X线能谱分析观察。结果 实验组植入界面新骨生成较对照组早。12周时,实验组植入界面呈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素(rhPTH)促进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制备兔下颌骨缺损模型;对照组术后隔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实验A组和实验B组术后分别隔日皮下注射rhPTH10μ g和rhPTH 25μg,各组分别于术后1、2、3、4周处死实验动物,行缺损区骨组织影像学观察,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分级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2周时下颌骨缺损区就有骨基质生成,成骨更活跃,骨小梁排列整齐,钙化均匀,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各组术后缺损区骨密度逐渐增加;实验B组新骨组织中成骨细胞数量和骨小梁密度增加明显,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新骨组织内炎细胞浸润程度超过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rhPTH后可能通过增加成骨细胞数量和功能活性而发挥促进颌骨再生效应,隔日皮下注射rhPTH 25μg 的成骨促进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种脱钙骨颗粒(HDGB)与天然型无机骨(NNB)复合植入下颌骨缺损后的修复过程、成骨能力及免疫排异反应,比较这种复合材料与NNB的差异。方法:将18只中国白兔下2颌骨造成缺损,分别植入HDGB/NNB与NNB,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取材,进行X线摄片、组织学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BDG/NNB组出现较强烈的免疫排异反应,新骨形成极少。NNB组术后4周已有新骨出现于缺损区,20周骨缺损完全  相似文献   

5.
阎旭  彭滟  高宇  胡娟  韦海东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026-1027
目的探讨与评估倍骼生(PerioGlas)在种植体周骨缺损区对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在6只成年杂种狗下颌骨下缘各植入4颗纯钛种植体(共24颗)并在种植体周造成缺损,左下颌2颗为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入倍骼生和自体血混合物,右下颌2颗为对照组,在缺损处任其充满自体血。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两只狗,先后行电镜观测.骨密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结果4,8,12周时实验组种植体骨结合率均较对照组高,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密度比对照组高;实验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细胞及新生骨小梁,新生骨组织较成熟,对照组成骨细胞少,骨小梁细而少,纤维组织多见。结论倍骼生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对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在每只动物两组下颌骨体部分别作牙槽骨缺损区,左组为实验组,填充PRP与nano-HA复合物;右组为对照组,填充nano-HA。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通过X线片、组织学染色观察兔两组牙槽骨愈合情况,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其新生骨面积。结果 术后2、4、8周,实验组新生骨面积高于对照组(Ρ<0.05),在第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骨面积无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nano-HA与PRP的复合材料能促进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牙槽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复合环孢菌素同种异体骨(CAB)与冻干同种异体骨(FDAB)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材料提供组、实验组、对照组3组,每组10只。取材料提供组双侧髂骨制备CAB及FDAB。制备兔右侧桡骨中段10mm的骨与骨膜缺损,实验组植入CAB修复,对照组植入FDAB修复。术后4、12周每组各处死5只动物,进行大体标本、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X线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缺损区新骨形成量及异体骨与受体骨融合性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2周,实验组X线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缺损区骨塑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CAB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优于FDAB,是否为局部免疫反应状态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探讨其对家兔下颌骨缺损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胶原溶液和壳聚糖溶液充分混匀,采用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复合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选择36只家兔建立兔下颌骨单侧缺损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设4、8和12周亚组,每亚组各6只家兔。实验组家兔植入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对照组家兔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采用CT观察家兔造模部位的组织学及周围神经重建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家兔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SEM下观察骨缺损处的超微结构。结果:复合材料呈现规则的层状皱褶结构,支架内部孔径变大且以片状结构为主,是生物材料理想的结构。术后4周,实验组家兔有新骨生成,新生骨样组织致密材料大部分降解,VEGF呈高表达;术后8周,实验组家兔中的骨缺损部位骨小梁明显增多,VEGF表达呈下降趋势;术后12周,实验组家兔新骨形成且密度基本与正常组织一致,VEGF表达恢复正常。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家兔骨缺损愈合程度和成骨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鹿茸多肽-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材料对家兔下颌骨缺损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膜与珊瑚羟基磷灰石(CHA)联合修复颌骨缺损,来观察和探讨骨缺损的修复方式及成骨机制,为PHBV膜将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选择54只实验动物日本大耳白兔,随机抽取48只左侧为PHBV膜与CHA复合组(实验组),右侧为单纯CHA(对照组)。在下颌骨体部双侧造成12mm×5mm×4mm颌骨缺损,左侧缺损处CHA填充后覆盖15mm×10mm大小的PHBV膜,右侧缺损处CHA填充。另外6只兔子左右两侧各造成12mm×5mm×4mm颌骨缺损作为空白组。植入材料后在第4周、8周及12周各处死16只动物,空白组在各期处死2只,然后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4周实验组缺损区中央可见新生骨组织,而对照组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8周实验组缺损区中央可见多处新生骨,对照组缺损区中央可见新生骨组织,但仍可见纤维结缔组织;12周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骨细胞小,核小,对照组骨缺损区可见部分骨组织形成。结论 PHBV膜联合CHA修复颌骨缺损,比CHA单独修复颌骨缺损成骨速度更快,新形成的骨质较好,而且PHBV膜通过膜的机械性能和维持再生空间的能力,能够阻挡成纤维细胞通透,并且能在机体内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利于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HAPw/n-ZnO对兔拔牙创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大耳白兔45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HAPw/n-ZnO) 15只、阳性对照组(Bio-oss骨粉组)15只和阴性对照组(空白组)15只;拔除右下颌中切牙后,实验组即刻植入HAPw/n-ZnO复合材料,阳性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阴性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于1、2、4、8、12周分别处死3只兔子,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剩余牙槽嵴相对长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之间剩余牙槽嵴相对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比同期阴性对照组的成骨活跃且新生骨成熟度高,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局部应用HAPw/n-ZnO复合材料或Bio-oss骨粉均具有保存拔牙后剩余牙槽嵴长度的作用,HAPw/n-ZnO复合材料可单独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和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碳纳米管复合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将54只兔制备成双侧桡骨15mm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的材料不同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MSCs/PRP/碳纳米管支架,对照组植入PRP/碳纳米管支架,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及12周各组分别处死6只兔,通过大体观察、扫描电镜检查、组织学观察评价修复大块骨缺损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占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P〈0.05);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各组新生骨组织占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显著增加(F=77.67,P〈0.05)。结论与PRP/碳纳米管相比,MSCs/PRP/碳纳米管修复骨缺损能力更强,成骨更迅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兔颞下颌关节(TMJ)关节突缺损模型建立后实现关节置换的方法,阐明碳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CFR-PEEK)材料制作的TMJ假体的置换修复效果,为临床应用CFR-PEEK人造关节置换TMJ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3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n=6)、阳性对照组(n=4)和阴性对照组(n=3)。实验组兔切除右侧TMJ关节突,建立关节缺损模型,同期植入CFR-PEEK人造关节;阳性对照组兔切除右侧TMJ关节突,建立关节缺损模型,不植入CFR-PEEK人造关节;阴性对照组兔不做任何处理。通过CT影像学检查评估人造关节植入后的固位和替代修复效果。连续记录13周各组兔体质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建立的兔TMJ关节突缺损模型能够成功植入CFR-PEEK人造关节。CT影像学检查,经三维重建和体外显影处理后可见植入CFR-PEEK人工关节固位良好,代替正常关节发挥作用;13周兔体质量观察,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兔体质量增加(P < 0.05);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兔体质量均明显增加,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兔体质量均正常增长,阳性对照组兔体质量增长较为缓慢,甚至停止增长或者负增长。结论:植入CFR-PEEK人造关节修复关节突缺损能够有效恢复兔正常咀嚼功能,CFR-PEEK人造关节成功应用于TMJ缺损修复,有望成为一种重建TMJ关节突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纳米珍珠层人工骨(NNAB)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成骨作用及降解情况。方法 将NNAB植入新西兰白兔1.5cm的桡骨缺损内,同时与微米珍珠层人工骨(MNAB)作对照,并设立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当天及4、8、16、24周作X线、骨密度测量,动物处死前予四环素注射活体荧光标记,然后动物取材作大体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NNAB植入动物体内后显示与组织相容性良好,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NNAB的骨化及降解能力均优于MNAB。NNAB植入区愈合较好,MNAB植入区次之,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结论 NNAB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具备骨诱导和骨传导能力,可在体内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3D打印的多孔钛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和成骨性能.方法 选取20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在其股骨髁上制备直径6 mm,深10 mm的临界性骨缺损.实验组将多孔钛材料迅速注入骨缺损区.对侧生理盐水冲洗,不植任何材料,作为对照组.术后3d、4周、8周、12周通过X线及CT观察骨缺损处生长变化,术后12周处死所有新西兰白兔,通过大体观察、X线、CT、Micro-CT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的修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术后12周取出标本清理周围软组织,实验组缺损部位被新生骨填充;对照组见缺损处骨质凹陷;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植入物区域与周围界限模糊不清;对照组未见明显新生骨阴影;Micro-CT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物区域空隙内长入新生骨组织,植入物附近可见骨小梁长入;对照组缺损区未见明显的骨长入;硬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组植入材料与成骨细胞结合,可见成熟的哈佛氏系统散在分布于新生骨内;对照组骨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IPP5.1计算新生骨与缺损区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孔钛材料可以促进骨组织的生长愈合,新生骨组织可以长入并充满孔隙,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研究Bcl-2 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结合髓芯减压法对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使用共计40只家兔复制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其中成功的模型家兔共28 只。随机分为4 组:空白对照组6 只,不作任何处理;髓芯减压组6 只,单纯减压;BMSCs 治疗组8 只,在减压同时植入BMSCs;Bcl-2 治疗组8 只,在减压同时植入Bcl-2 基因转染的BMSCs。植入后分别在第8、12 周各取股骨头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及骨细胞凋亡检测,观察骨细胞生长及凋亡情况。结果成功复制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培养出BMSCs后进行传代;Bcl -2 基因转染成功;治疗12 周后,Bcl-2 治疗组动物的一般情况改善,组织切片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Bcl-2 治疗组的空骨陷窝和骨细胞凋亡数量与其他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髓芯减压将Bcl-2 基因修饰的BMSCs 移植到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体内,具有较好的成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在体内的降解规律及其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 72只新西兰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髁钻孔,随机植入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棒(实验组,n=24)或镁锌合金棒(镁锌合金对照组,n=24)或聚乳酸棒(聚乳酸对照组,n=24)。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和第1、2、5、10周时,检测实验组和镁锌合金对照组动物血清Mg2+浓度。术后第3、6、12、18周时,植入处X线摄片检查;摄片后三组分别处死6只动物,采集并制备肝、肾组织标本,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18周时,行股骨髁组织切片HE染色和品红苦味酸染色,观察植入物降解情况并比较骨矿物质沉积率。结果 二水磷酸氢钙涂层组与镁锌合金对照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清Mg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X线摄片观察发现镁锌合金对照组植入物旁有气泡产生。三组肝、肾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与两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矿物质沉积率较高,植入物的降解速度较慢。结论 二水磷酸氢钙涂层镁锌合金体内降解时间延长,生物相容性更优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骨缺损修复过程中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家兔40只,10只为供骨组,另外30只在其左右桡骨制成20 mm的骨缺损,骨缺损处用供骨家兔的骨松质进行植骨.将植骨后的家兔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用活血化瘀中药饲养,对照组用普通饲料饲养,于术后1、2、4、6、8周分别处死动物取材,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1周时VEGF表达均呈弱阳性,4周时表达呈强阳性,2、6、8周时表达呈阳性;对照组4周时VEGF表达呈阳性,2、6、8周时表达呈弱阳性.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对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有明显的成骨和促进血管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肋软骨细胞(costal chondrocytes,CCs)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及共培养细胞修复五指山小型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修 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五指山小型猪BMSCs,双酶消化法分离 CCs。取第3代BMSCs和第2代CCs,随机分为3组:BMSCs:CCs为1:2的共培养组为A组,单纯CCs为B组,单纯BMSCs 为C组。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图,测定软骨细胞外分泌基质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的能力。将12只五指山 小型猪随机分为共培养细胞/胶原膜实验组、胶原膜对照组和空白组。共培养细胞/胶原膜实验组髁间窝软骨缺损处 植入共培养细胞/胶原膜,胶原膜对照组单纯植入胶原膜,空白组不做任何植入,于术后第8和16周分别处死6只动 物,每组2只。取材行大体观察、软骨组织学评分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BMSCs生长良 好,双酶消化法分离的CCs生物活性良好,共培养细胞生长良好。术后16周共培养细胞/胶原膜实验组修复组织呈透 明软骨样,表面光滑平坦,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而胶原膜对照组和空白组为纤维性修复和无修复。共培 养细胞/胶原膜实验组修复组织大体评分明显优于胶原膜对照组和空白组(均P<0.05),胶原膜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CCs和共培养细胞均适合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其中共培养细胞 (BMSCs:CCs为1:2)更具优势;共培养细胞复合胶原膜修复软骨缺损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