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联合紫杉醇在体外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阐明二甲双胍与紫杉醇的药物协同效应。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0.01、0.50、1.00、5.00和10.00 mmol·L-1)二甲双胍组和联合用药组(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及紫杉醇联合用药)。MTT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SKOV3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变化;MTT法检测各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下SKOV3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药物作用48h后实验组SKOV3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同时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而 G2/M期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MTT法检测,1.00 mmol·L-1二甲双胍与紫杉醇联合用药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0.50 mmol·L-1二甲双胍与紫杉醇联合用药组(P<0.05);二甲双胍与紫杉醇联合用药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单独紫杉醇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卵巢癌细胞SKOV3细胞增殖,二甲双胍能够增强紫杉醇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二者具有药物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人胰腺癌Panc-1 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处理人胰腺癌Panc-1 细胞后,采用MTT 法检测其对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 观察PTEN、p-Akt(Ser473)、mTOR 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干预48 h 时,不同浓度二甲双胍(0.5、2.0 和8.0 mmol)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依次为(7.20±5.92)%、(18.35±4.77)% 和(33.45±4.10)% ;72 h 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24.81±4.04)%、(53.42±4.18)% 和(61.36±2.00)%。该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和干预时间延长而增强,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干预48 h时,8.0 mmol 组G1 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和0.5 mmol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0 mmol 组低于对照组和0.5 mmol 组;G2/M 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和0.5 mmol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0 mmol 组高于对照组和0.5 mmol 组。二甲双胍作用48 h 时8.0 mmol 组细胞的中晚期凋亡率为(12.64±2.74)%,与对照组(7.01±1.14)% 和0.5 mmol 组(6.19±0.3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0 mmol 组高于对照组和0.5 mmol 组。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作用48 h 时,2.0 mmol 组和8.0 mmol 组与对照组和0.5 mmol 组比较,PTEN 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 mmol 组和8.0 mmol 组升高,而p-Akt(Ser473)和mTOR 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二甲双胍能抑制人胰腺癌Panc-1 细胞的增殖能力,引起G2/M 细胞周期阻滞,同时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激活PTEN 的表达,抑制PI3K/Akt/mTOR 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于人乳腺癌细胞 MCF-7增殖与调亡的效应,并探讨 Foxp3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以二甲双胍(5 mmol/L、10 mmol/L、20 mmol/L)干预人乳腺癌细胞 MCF-748 h 后,采用 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实时(real-time)PCR检测 Foxp3和 caspase-3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未经二甲双胍处理)相比,二甲双胍作用 MCF-7细胞48 h后,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可明显诱导 MCF-7细胞凋亡,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76%、8.96%和18.67%;经二甲双胍处理后,MCF-7细胞中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 Foxp3 mRNA和 Foxp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二甲双胍有抑制 MCF-7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 Foxp3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脂联素受体的作用及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CCK 8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对IK(ishikawa)和HEC--1B两种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RT-PCR, 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下IK和HEC-1B细胞脂联素受体[包括脂联素受体1(adiponectin receptor 1,AdipoR1)和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 receptor 2,AdipoR2)]的变化及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抑制剂compound C对以上作用的影响。结果:(1)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均可抑制IK和HEC-1B细胞的生长增殖,并且都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0.05);(2)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对IK和HEC-1B细胞有协同抑制增殖作用,IK细胞药物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为0.906 34,HEC-1B细胞CI为0.827 65;(3)用5 mmol/L和10 mmol/L的二甲双胍分别刺激IK和HEC-1B细胞48 h,细胞AdipoR1和AdipoR2 mRNA的水平较对照组(0 mmol/L)显著增高(IK:AdipoR1:5 mmol/L和10 mmol/L组P均<0.001,AdipoR2:5 mmol/L组P<0.001;HEC-1B:AdipoR1:5 mmol/L组P<0.001,10 mmol/L组P=0.023,AdipoR2:5 mmol/L组P<0.001,10 mmol/L组P=0.024), 联合compound C时,该作用被抑制,与对照组(0 mmol/L)相比AdipoR1和AdipoR2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用5 mmol/L和10 mmol/L的二甲双胍分别刺激IK和HEC-1B细胞48 h,细胞AdipoR1和AdipoR2的蛋白水平较对照组(0 mmol/L)显著增高(IK:AdipoR1:5 mmol/L组P=0.04,10 mmol/L组P=0.033;AdipoR2:5 mmol/L组P=0.044,10 mmol/L组P=0.046。HEC-1B:AdipoR1:5 mmol/L组P=0.04,10 mmol/L组P=0.049;AdipoR2:5 mmol/L组P=0.043,10 mmol/L 组P=0.035), 联合compound C时,该作用被抑制,与对照组(0 mmol/L)相比,AdipoR1和AdipoR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脂联素具有协同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IK和HEC-1B增殖的作用,二甲双胍可上调子宫内膜癌细胞脂联素受体的表达,AMPK通路参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索二甲双胍对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方法 将4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每组各15只。正常组给予橄榄油,经腹腔注射,2次/周,剂量为0.4 mL/kg;其余2组给予橄榄油、CCL4混合物处理,按1:3比例,经腹腔注射,2次/周,剂量为0.4 mL/kg,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3周后,给予各组小鼠相对应药物,二甲双胍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200 mg/次,1次/d,灌胃;正常组、造模组给予生理盐水,200 mg/次,1次/d,灌胃。造模6周后处死小鼠,收集标本。分别检测血清中肝功能相关ALT、AST指标含量,进行HE、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α-SMA变化。将LX-2细胞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PDGF-BB组、PDGF-BB+Met低剂量组和PDGF-BB+Met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PDGF-BB组给予10 ng/mL的细胞因子PDGF-BB诱导细胞活化;PDGF-BB+Met低剂量组给予10 ng/mL的细胞因子PDGF-BB和5 mmol/L的二甲双胍;PDGF-BB+Met高剂量组给予10 ng/mL的细胞因子PDGF-BB和10 mmol/L的二甲双胍。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增殖变化,Weston-blot检测各组细胞α-SMA变化。结果 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肝脏HE、天狼星红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治疗组假小叶形成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沉积减少,即肝纤维化减轻。细胞克隆形成实验、Weston-blot实验显示,二甲双胍降低肝星状细胞增殖能力,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结论 二甲双胍可缓解肝纤维化发展,且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和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检测二甲双胍作用下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并初步探讨了其中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0.2、1、2、5 mmol/L)二甲双胍处理SMMC-7721,用CCK-8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Hochest33342 DNA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法检测Bcl-2和Bid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二甲双胍处理48 h 和96 h后,人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以2 mmol/L和5 mmol/L组最为明显(P<0.01),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ochest33342染色发现,1 mmol/L和5 mmol/L浓度的二甲双胍可促进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处理后,SMMC7721细胞内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下降(P<0.01),促凋亡分子Bid表达升高(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人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抗细胞凋亡分子Bcl-2表达下降及促凋亡分子Bid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是否能够逆转低氧诱导胰腺癌细胞对铁死亡诱导剂的抵抗,并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胰腺癌Patu8988细胞分别在常氧和低氧下培养不同时间(0、12、24、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 1α)蛋白表达;用不同浓度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分别处理常氧和低氧培养的Patu8988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低氧培养的Patu8988细胞分别给予以下处理:对照组、二甲双胍、Erastin、二甲双胍联合Erastin,用CCK 8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低氧培养的Patu8988细胞,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HIF-1α等蛋白表达。结果: 与常氧组相比,低氧抑制细胞增殖,且呈时间依赖性,在48 h差异最显著(P<0.05);Erastin浓度为10 μmol/L时,低氧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常氧组(P<0.05),为最佳实验浓度;低氧条件下,与单药处理组相比,二甲双胍联合Erastin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性,降低GPX4蛋白表达水平(P均<0.05);二甲双胍能够激活AMPK,抑制mTOR磷酸化以及HIF-1α蛋白水平(P均<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通过AMPK mTOR轴减少HIF 1α表达,从而逆转低氧诱导的胰腺癌细胞铁死亡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模型并初步探讨二甲双胍对其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体外建立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模型;实验分为亲本组、空白耐药组、拉帕替尼组二甲双胍组和联合用药组(n=3);CCK-8法检测并计算空白耐药组细胞耐药倍数及二甲双胍组细胞逆转耐药倍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和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I3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空白耐药组细胞对拉帕替尼敏感性降低;亲本组、空白耐药组及二甲双胍组细胞IC50值分别为(2.64±0.12)、(11.21±0.03)、(5.62±0.13) μmol/L,耐药倍数约为4.25,逆转耐药倍数约为2.0;二甲双胍组(0.73±0.04)细胞增殖指数较空白耐药组(1.11±0.02)明显降低(P=0.004),联合用药组(0.63±0.06)细胞增殖指数较空白耐药组(1.11±0.02)同样明显降低(P=0.031);二甲双胍组[(10.70±0.76)%]细胞凋亡率较空白耐药组[(5.05±0.59)%]明显增高(P=0.007),联合用药组[(24.68±1.52)%]细胞凋亡率较空白耐药组[(5.05±0.59)%]同样明显增高(P=0.006);联合用药组中PI3K信号通路相关磷酸化蛋白和非磷酸化蛋白表达较空白耐药组均下降。结论:成功建立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模型;二甲双胍通过抑制PI3K信号通路逆转乳腺癌拉帕替尼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HBZY-1),①分为正常对照(NC)组(葡萄糖浓度5.6 mmol/L)、NC+二甲双胍组(葡萄糖浓度5.6 mmol/L+二甲双胍浓度200 mmol/L)、高糖(HG)组(葡萄糖浓度30 mmol/L)、HG+二甲双胍组(葡萄糖浓度30 mmol/L+二甲双胍,浓度分别是50、100、200、400 mmol/L),作用时间分别为6、12、24 h。MTT法检测各组HBZY-1细胞增殖的情况;②分为NC组、NC+二甲双胍组、HG组和HG+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浓度200 mmol/L),作用时间12 h,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p-AMPK和AMPK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与NC组相比,高糖刺激12 h后HBZY-1增殖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HG组相比,HG加二甲双胍干预12 h后,随着二甲双胍的浓度逐渐增加,对HBZY-1增殖的抑制程度逐渐加大,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NC+二甲双胍组与NC组相比,两组之间HBZ...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血清诱导的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增殖的影响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以糖尿病患者血清诱导细胞株Patu8988为糖尿病组,以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组,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2.5、5.0、10.0、20.0、40.0 mmol/L)干预两组细胞,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不同血清诱导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RT-PCR检测二甲双胍干预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8和MMP-11 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血清诱导后促进Patu8988细胞增殖(0.74±0.03 vs.0.62±0.02,P<0.01);二甲双胍抑制糖尿病患者血清诱导的细胞增殖(P<0.01);RT-PCR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减弱MMP-2、MMP-8、MMP-11的mRNA表达。结论:二甲双胍抑制糖尿病患者血清诱导的细胞增殖,这种抑制效应可能与其对MMP-2、MMP-8、MMP-11mRNA表达的下调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苯乙酸(PA)对胰腺癌细胞BXPC-3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细胞计数及MTT法检测不同剂量(0、0.25、0.50、1.00、2.00和4.00 mmol·L-1)PA对胰腺癌细胞BXPC-3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各细胞周期的细胞百分比。结果:BXPC-...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对179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CSII治疗3周。以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分析比较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岛素(INS)C肽(C-P)的变化。停止治疗后0、3及8周分别重复监测上述指标。结果:纳入分析的159例患者应用CSII治疗前血糖控制均很差,平均空腹血糖(FPG)为(15.27±2.32)mmol•L-1,餐后血糖(PPG)为(22.18±3.43)mmol•L-1HbA1c为14.95%±2.42%。CSII治疗3周结束时,FPG、P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5.52±1.30)mmol•L-1、(7.18±1.21)mmol•L-1和10.86%±1.33%(P<0.001或P<0.05)。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胰岛素(INS)分泌第一时相。在CSII治疗停止后3及8周,FPG、PPG和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或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经CSII强化治疗3周有效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3.
Citicoline对大鼠中脑原代细胞培养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胞二磷胆碱(citicoline,CC)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体外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孕15 d大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在培养第6 、8及10天,实验组加不同浓度CC(2、1、0.1、0.01和0.001 mmol·L-1 ),并于第11天加50 μmol·L-1的6-OHDA作用0.5 h,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6-OHDA组为原代培养细胞加50 μmol·L-1的6-OHDA;对照组为原代培养细胞。培养11 d收集细胞。采用MTT法测细胞活力,通过流式细胞仪,用Fluo3/AM检测细胞内Ca2+i及用罗丹明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Δψm)。结果:2、1和0.1 mmol·L-1 CC组,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并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1、0.01 和0.001 mmol·L-1 CC+6-OHDA组,细胞活力均高于6-OHD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1、0.1、0.01、0.001 mmol·L-1 CC+6-OHDA组细胞内Ca2+i均明显下降,分别为(32.23±1.87)%、(17.09±7.45)%、(21.71±8.89)%及(29.18±4.71)%,与6-OHDA组(49.30±7.62)%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42.40±0.81)%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C+6-OHDA各组与6-OHDA组比较均使Δψm升高,其中1 mmol·L-1CC+6-OHDA组Δψ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C通过保护神经元细胞膜、增加细胞活力、降低细胞内Ca2+i以及提高Δψm,发挥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Survivin序列合成其反义寡核苷酸序列(Survivin-ASODN)。培养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用荧光素标记的Survivin-ASODN转染,并设立空白对照、空脂质体对照及正义寡核苷酸(SODN)对照组;用PCR方法检测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通过MTT方法分析Survivin-ASODN转染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荧光素标记的Survivin-ASODN在SMMC-7721细胞中的转染率达到60%以上。SMMC-7721细胞分别用100、200、300、400和600nmol·L1ASODN转染后,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下降,细胞增殖抑制率24h时分别为(3.87±1.67)%、(9.21±2.21)%、(15.21±3.18)%、(21.32±3.43)%和(32.62±3.74)%,而300nmol·L1ASODN组48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9.21±4.12)%,72h时抑制率为(44.21±3.32)%;ASODN转染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空脂质体组及SOD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ASODN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抑制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喹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氯喹作为肝癌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数生长期人肝癌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氯喹 (8.00、16.00、32.00、64.00和128.00 mmol•L-1 )处理组,用MTT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24、48和72 h)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2.00~128.00 mmol•L-1氯喹处理HepG2细胞24 h和8.00~128.00  mmol•L-1氯喹处理HepG2细胞48 h~72 h,细胞增殖活性随着剂量和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 P< 0.01),以72 h、128.00 mmol•L-1氯喹抑制作用最强( P< 0.01);与对照组比较,氯喹处理组(32.00~128.00 mmol•L-1)G2/M期细胞比率及细胞凋亡率随着剂量增加而上升( P< 0.01),以128.00 mmol•L-1组最为明显。结论:氯喹具有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作用,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并可使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而抑制细胞活性,可能作为肝细胞癌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kt抑制剂MK2206对舌鳞状细胞癌(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舌鳞癌TCA-8113细胞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5、25、125及250 nmol/L MK2206实验组。在不同剂量及时间处理因素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细胞中caspase-9、Bad 、GSK-3β、p-Akt和T-Ak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舌鳞癌TCA-8113细胞在MK2206
作用12、24和36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2.54±1.67)、(79.67±2.01)和(33.33±1.98) nmol/L。FCM法检测,1、5、25、125和250 nmol?L-1 MK2206作用舌鳞癌TCA-8113细胞12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4.2±0.74)%、(19.3±0.45)%、(35.1±0.45)%、(39.6±0.48)%和(52.1±0.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质印迹分析,随着MK2206药物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增加,p-Akt、Bad 和GSK-3β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与对照组β-actin比较其条带的颜色变暗;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β-actin比较其条带的颜色变深。T-Akt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β-actin比较条带的颜色无明显不同。结论:Akt抑制剂MK2206可抑制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相似文献   

17.
LPS和PMA对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EGFR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晶状体上皮(HLE)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探讨脂多糖(LPS)和佛波醇酯(PMA)对HLE细胞增殖及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HLE细胞组织及培养的胎儿HLE细胞EGFR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EGFR mRNA表达; 0.5、1.0、2.0 mg•L-1的LPS及25、50、100 nmol•L-1 PMA作用培养的HLE 细胞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RT-PC方法检测EGFR mRNA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HLE细胞及培养的胎儿HLE细胞中EGFR蛋白及mRNA呈阳性表达;0.5、1.0和2.0 mg•L-1 LPS对HLE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3.21±0.42)%、(12.25±1.34)%和(36.67±3.65)%,2.0 mg•L-1LPS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709,P<0.01),并使EGFR mRNA表达增加;25、50和100 nmol•L-1PMA各组组间比较,PMA对HLE细胞的增殖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EGFR 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LPS通过促进EGFR表达使HLE细胞增殖从而促进后发性白内障(PCO)的发生。 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效应及其机制,为临床白血病的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白血病K56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FTY720处理组,FTY720处理组细胞分别采用6 μmol•L-1 FTY720诱导3、6和12 h,或采用2、4、6和8 μmol•L-1 FTY720处理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百分率、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MMP)和细胞周期。采用WST-1 还原法检测FTY720作用下K562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6 μmol?L-1 FTY720诱导细胞3、6和12 h后,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4、6和8 μmol•L-1 FTY720诱导细胞24 h 后,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随FTY720浓度增加,K562细胞内ROS水平增加(P<0.01),同时其MMP下降(P<0.01)。细胞周期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随FTY720浓度增加,G0/G1期细胞百分率增加(P<0.05),而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率减少(P<0.05)。WST-1 还原法分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FTY720处理72 h后,2、4、6和8 μmol?L-1FTY720处理组K562细胞增殖抑制率[(24.0±4.1)%、(46.4±3.9)%、(67.0±4.8)%和(88.2±5.6)%]明显升高(P<0.01),FTY720对K56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5 μmol•L-1。结论:FTY720可通过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激发ROS而诱导细胞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牛磺酸(Tau)对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乳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将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损伤模型组以及H2O2损伤加药物治疗组:阳性药川芎嗪(Lig)组及Tau大、中、小(80、40及20 mmol·L-1)剂量组,预先24 h给予治疗药物后使用0.5 mmol·L-1 H2O2损伤心肌细胞6 h,观察Tau对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MTT法测定反映心肌细胞存活力的A值以及测量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将心肌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7组,分别给予0、10、20、40、80、160及320 mmol·L-1 Tau,MTT法测定不同浓度Tau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H2O2损伤心肌细胞6 h后,Tau(80、40及20 mmol·L-1)剂量组A值分别为0.479±0.055、0.437±0.052及0.421±0.062,与H2O2组(0.304±0.050)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或P<0.01);Tau(80及40 mmol·L-1)剂量组使H2O2损伤的心肌细胞LDH释放减少、SOD含量增加、MDA含量降低,与H2O2损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40~320 mmol·L-1 Tau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或P<0.001)。结论:Tau可通过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生长,达到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