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察哈尔右翼前旗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7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行手术治疗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7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后24h、48h、72h对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将两组患者以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4h、48h、72h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三者结合可为临床中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与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我院行手术内同定术的下肢骨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对照组,于术前、术后24h和躺抽抽取静脉血2ml,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凝血酶原时间(P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r)。结果:DVT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术后24、48h时较对照组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T、APTr仅在术后48h高于对照组(P〈0.05),24h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二聚体、同型半髋氨酸血浆浓度值与DVT存在相关性(r=3.11,P〈0.05;r=4.53,P〈0.05),说明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DVT的发生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无论凝血指标是否异常,D-二聚体和(或)同型半胱氨酸异常则血液都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血浆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子,监测其变化可提高诊断血栓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血压与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300例。入院后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及血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高血压与下肢DVT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住院患者中5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00%。单因素结果显示:下肢DVT与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DVT与高血压、D聚体、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DVT与高血压、D二聚体、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密切(P0.05)。结论高血压是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加强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马楠  李国智 《吉林医学》2013,(32):6689-6690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快速法检测C-反应蛋白,胶乳颗粒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DVT患者治疗前后CR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CRP与D-二聚体联合测定有助于DVT的检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 快速法检测C-反应蛋白,荧光抗体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 DVT患者治疗前后CR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01).结论 CRP与D-二聚体联合测定有助于DVT的检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52例脑梗死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于患者术前和术后24h、48h及72h分别测定患者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术后24h、48h和72h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比对照组高,且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对于早期诊断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它的发生可导致致命性肺血栓栓塞症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D-二聚体与同型半胱胺酸(HCY)联合检测,旨在探讨其对提高骨折患者DVT的早期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AECOPD患者51例,根据入院后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回报有无血栓的结果,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 在有无下肢水肿、肺动脉高压、平均动脉压、D-二聚体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水肿、肺动脉高压是AECOPD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5.215, 3.741),而平均动脉压及D-二聚体不是AECOPD合并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动脉血氧分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ECOPD患者可通过下肢水肿情况、肺动脉高压推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进而针对性地检查、治疗,达到诊断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良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10,16(35):650-65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2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和B组(≥45岁),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非骨科手术)因素A组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创伤及骨折、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史、吸烟、饮酒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其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中老年患者大多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之间收住院的经过顺行性静脉造影或下肢静脉超声临床确诊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268例进行统计,分为单纯深静脉血栓组(198例)和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70例),常规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分析两组C反应蛋白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C反应蛋白(72.780±33.724)mg/L明显高于单纯深静脉血栓组(39.220±49.633)mg/L,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显著异常患者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合并肺栓塞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的彩色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有症状的下肢DVT患者行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其中68例血栓累及股静脉的患者同时逆行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结果 85例下肢DVT患者急性期51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4例,管腔内实性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被压瘪或消失,CDFI示血流充盈缺损或消失,PW未引出血流频谱或频谱波形不正常是DVT的特征性表现.腹部大血管扫查发现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的血检、瘤栓形成、左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髂静脉炎性粘连等是导致下肢DVT的病因.结论 彩色超声对下肢DVT的诊断明确,联合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周围组织的扫查可提高DVT病因的检出率,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10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5例,术后分别采用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机械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测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通过彩超检测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 d、7 d、14 d血清D-二聚体浓度平均值数据从高到低依次为机械组、药物组、综合组;三组术后患者DVT总发生率分别为31.4%、20.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采取机械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预防方法比采用单一机械预防或药物预防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抗凝剂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3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16)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B组(n=16)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于入院第1天、第14天、出院后1个月利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血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与1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组在发病早期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D-二聚体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A组与B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为50.0%,B组显效率为87.5%,B组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患者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肺栓塞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抗凝治疗或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后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微小RNA-483-3p(miR-483-3p)联合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DVT患者30例为血栓组,选取同期住院非DVT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量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统计分析miR-483-3p和血浆D-二聚体分别对DV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以及两者联合对DVT诊断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和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DVT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miR-483-3p联合D-二聚体诊断DVT敏感度为96.63%、特异度为90.00%,AUC为0.9382.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IL-8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B)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急性期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30例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15例对照组中CRP、IL-6、IL-8和FIB水平。结果 DVT急性期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IL-8及FIB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CRP、IL-6、IL-8及FIB在DVT急性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