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开颅夹闭术组和介入栓塞术组,每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预后的差异。结果 开颅夹闭术组的完全闭塞率和复发率与介入栓塞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介入栓塞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但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良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预后情况良好,但是手术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显微组与介入组,各42例.显微组患者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介入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Hunt-Hes... 相似文献
3.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0,(1):64-67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术前准备和手术技巧,避免分离、夹闭动脉瘤时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113年5月至2008年10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30个动脉瘤.30例中19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存在脑内血肿,2例因其他疾病体检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沿大脑中动脉主干寻找动脉瘤并夹闭.结果 32.1%的破裂动脉瘤中存在脑内血肿.全部动脉瘤均行夹闭术.按COS分级,预后良好(Ⅳ和Ⅴ级)25例,预后不良(Ⅲ-Ⅰ级)5例.结论 了解大脑中动脉的解剖,术前仔细研究CTA和DSA明确动脉瘤的指向,术中准确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可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并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急诊血肿清除,防止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
6.
《医学综述》2015,(16)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59例)接受纤维外科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监护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总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平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缩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改善疾病预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河南医学研究》2017,(19)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5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MC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接受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预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MACC的临床效果相当,血管内栓塞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但术后易复发;手术夹闭术后复发少,手术时间短,预后良好,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2个,17个动脉瘤术后1~37个月(平均10.6个月)造影随访,5个(29.4%)复发;单纯支架治疗2个(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1个动脉瘤消失,1个无变化。Glasgow预后评分5~4分中夹闭72例(81.8%),介入21例(91.3%)。结论窄颈(浆果样)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均不易复发。复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夹闭不易复发,介入栓塞相对容易复发。大脑中动脉瘤合并血肿(血肿量>30 mL),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瘤均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术前心理护理同时密切观察病情;术后做好穿刺点和全身肝素化的护理观察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讨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康复情况结论:并发症少,康复日数减少,恢复快,保证了此项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开颅手术夹闭一直是治疗MCA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进步和器具的改进,血管内治疗MCA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也有进一步改善,并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治疗方法。本文对MCA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技术及其安全性与疗效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MCA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电解脱弹簧圈(Guglielim detachable coils,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采用神经介入GDC系统栓塞29例颅内动脉瘤。结果 100%闭塞15例、90%闭塞12例、80%闭塞2例。术后并发头痛3例、微弹簧圈部分脱出并悬挂于载瘤动脉内1例、动脉瘤破裂、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各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GDC系统是一个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的栓塞系统。 相似文献
15.
水解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共22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采用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治疗.结果 栓塞治疗后18例患者20个动脉瘤90%~100%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80%~90%栓塞.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微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脑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显微手术技术、手术效果和预后.方法 对55例MCAA病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包括部位、大小、术前主要临床表现、Hunt & Hess分级等.术前Hunt & Hess分级:0级9例,Ⅰ级12例,Ⅱ级23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主要表现包括头痛42例,呕吐22例,偏瘫11例.本组全部采用翼点开颅.经侧裂近端-远端入路23例,经侧裂远端-近端入路27例,经血肿入路5例.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45例(夹闭切除术6例),血管重建7例,肌肉包裹加固3例.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并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7例(67.2%),近端部13例(23.6%),远端部5例(9.1%).动脉瘤体最大径3~70 min,平均15.5 mm.远期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偏瘫12例,失语3例,癫痫2例.随访11~39个月(平均23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5级)45例,中度残疾(4级)5例,重度残疾(3级)5例,无植物生存和死亡.影像学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 结合现代影像技术,通过充分手术计划,适宜的手术入路,细致的显微手术技术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显微外科治疗47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47例显微外科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临床特征。37例以蛛网膜下隙出血起病,其中20例伴颅内血肿;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17例,Ⅳ级8例,Ⅴ级3例;动脉瘤平均直径9.3mm;指向前上型17例,后向型22例,下向型8例。结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患者进行0.5~4年随访。良好16例,中残18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2例。术后死亡5例,2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常见巨大复杂形态以及合并颅内血肿。早期手术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合理的手术入路,对M1、M2穿支的辨认,适时的临时阻断以及良好的夹闭习惯是手术操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对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成功栓塞183例188个动脉瘤,痊愈182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急性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其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分析Hunt-HessⅠ~Ⅲ级并在发病后72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动脉瘤患者,共61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结果:61例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13例(21.3%),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随访1~20个月,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9例,中度致残3例,重度致残1例。结论: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病情轻重、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超早期GDC栓塞治疗动脉瘤,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栓塞治疗动脉瘤后进行抗凝、3H治疗,放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措施对降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