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眼眶淋巴瘤CT和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眼眶恶性淋巴瘤的CT和MB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病理证实的眼眶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70例均做CT检查,9例加做MBI检查,分析肿瘤部位、密度、信号、形态和骨质等表现。结果男女之比4:1,中位年龄57岁,68例(97%)为B细胞型淋巴瘤,5例(7%)伴有身体其他部位淋巴瘤。双侧眼眶发病19例(27%),共计70例/89眶。影像学表现:(1)侵犯部位:肿瘤弥漫侵犯眼球前后和肌锥内外间隙18例/24眶,球后20例/24眶(肌锥内间隙为主14例/16眶,肌锥外间隙为主6例/8眶);局限于眼睑7例/9眶,结膜4例/5眶,泪腺区11例/14眶,泪囊区5例/5眶,眼外肌3例/6眶,眼眶鼻侧和筛窦2例/2眶。(2)密度和信号:多数肿瘤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密度均匀(分别为87%和81%),48例(90%)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多数肿瘤(8/9)在T1WI和T2阳上呈中等、均匀信号,与脑灰质相仿,T2信号略高于T1,强化均匀。(3)形态边缘: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缘呈浸润状,沿眼球壁、泪腺、视神经、眼外肌、眶隔或眶壁蔓延生长。(4)眶骨:66例(94%)无骨质改变。结论眼眶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些特征,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部分病例与炎性假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鉴别较困难。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为眼眶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前MRI、CT增强扫描及18F-FDG PET/CT影像。评估内容包括病灶的MRI特征、CT增强扫描特征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总共收集27例(34眶)患者,其中25例(31眶)行眼眶MR扫描,10例(13眶)行CT增强扫描及18F-FDG PET/CT扫描。病变多位于眶隔前区(15.38%)、泪腺区(23.08%)及肌锥区(21.54%)。病灶在压脂T2WI上,11例呈均匀稍高信号,13例呈等信号,1例呈混杂高信号;压脂T1WI上,24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扫描上,15例呈中度均匀强化,8例为轻度均匀强化,2例为不均匀强化;7例可见骨质破坏。10例行CT增强扫描及18F-FDG PET/CT扫描患者中,病理组织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MALT)淋巴瘤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例,其中1例DLBCL患者在CT上表现为不均匀密度,其余9例表现为均匀密度。两种病理类型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值0.60,P>0.05)。DLBCL与MALT淋巴瘤病灶的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0(5.40~7.10) vs. 11.40(9.63~25.60),P=0.009]。结论:眼眶淋巴瘤病变多位于眶隔前区、泪腺区及肌锥区。MRI上病灶压脂T1WI多呈等信号,压脂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在CT上表现为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病灶的强化程度对鉴别DLBCL和MALT淋巴瘤无帮助。在18F-FDG PET/CT中,DLBCL的SUVmax较高,病灶的SUVmax 有助于鉴别DLBCL和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3例眼眶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及形态学表现分为:①隔前型2例,表现为眼睑肿胀;②巩膜周围炎型1例,表现为眼球壁增厚;③视神经束膜炎型3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④弥漫型10例,病变可同时累及眶隔前组织、眼肌、视神经、眼环、泪腺、眶内脂肪或眶周组织;⑤肿块型12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⑥泪腺炎型9例,表现为泪腺肿大;⑦肌炎型26例,表现为1条或数条眼外肌增粗、肥大。结论:CT和MRI能对眼眶炎性假瘤确切定位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二者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眼眶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或相关临床资料证实的11例肝淋巴瘤病例并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报道,总结肝淋巴瘤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结果:淋巴瘤侵犯肝脏形成结节或肿块时,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CT影像差别不大,平扫表现为肝内稍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轻中度强化或见边缘轻度环形强化、边界较清,动态增强扫描有延迟强化的特点。结论:结节或肿块型肝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肝淋巴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眼眶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眼眶淋巴瘤(orbital lymphoma)的CT及MRI表现特征,探讨其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例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所见,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其中7例行CT扫描,4例行MRI扫描.结果 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眶7例,左眶2例;部位以隔前眶周、外上象限多见;其中2例为局限性肿块影,呈条索状或结节状,边界清楚,密度(信号)均匀,其余为弥漫性肿块,多沿肌锥外间隙及眼环向眶内呈"铸型"浸润生长,与周围组织关系紧密.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及以上均匀强化.结论 眼眶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MRI检查能准确定位及一定程度的定性,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眼眶蜂窝织炎的CT、MR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眼眶蜂窝织炎的CT、MR表现及探讨其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总结20例眼眶蜂窝织炎患者的CT、MR征象.男11例,女9例.仅行眼眶CT检查18例,眼眶CT、MRI同时检查2例.结果鼻窦源性13例,外伤源性6例,颌面部感染1例.骨膜下脓肿形成5例,肌锥内间隙脓肿1例,肌锥外间隙炎症4例,眶隔前炎症3例,弥漫性炎症7例.影像特征为眶内正常结构界面消失和球后脂肪局限或弥漫性浸润.结论 CT、MRI检查对诊断眼眶蜂窝织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CT及MR特征,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资料,年龄32~77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皆行CT增强扫描,其中6例行MR检查。结果14例病灶大小2.2~11.5cm。所有病变密度或信号均匀,未见毛刺及钙化。其主要有三种表现:①单发结节或肿块型:占64.3%(9/14)。增强CT除1例呈环形伴结节样强化外,其他皆均匀中等度强化。乳头未见凹陷,皮肤未见增厚,乳后间隙未见侵犯。MRI脂肪抑制T。wI表现为稍高信号,DWl显示扩散明显受限,ADC值显著降低,约0.45×10^-3m㎡/s~0.73×10^-3m㎡/s,时间~信号曲线均呈平台型(Ⅱ型)曲线;②多发肿块型:占14.3%(2/14)。病灶直径较大,为数个结节融合所致。密度信号改变同单发结节或肿块型相似,但占位效应明显,乳后问隙狭窄;③弥漫型:占21.4%(3/14)。病灶直径巨大,范围广泛,可累及两个乳腺象限至整个乳腺,占位效应最明显。病灶强化不均匀,MR脂肪抑制T2WI见高信号分隔,增强后分隔明显强化,可伴有乳后间隙受侵,皮肤广泛增厚,但乳头未见凹陷。结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出现乳腺内无毛刺及钙化的结节、肿块,MRI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高信号,ADC值显著降低、或伴一侧乳腺皮肤广泛增厚而无乳头凹陷,应考虑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POV)的CT及MRI表现。方法临床诊断的30例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患者,9例行CT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21例行MR扫描,4例行CT和MR检查。结果30例中30只患眼,左眼18例,右眼12例,均为单侧发病。病变部位眼睑3例,眼眶前部1例,眼眶后部(球后)17例,眼睑和眼眶前部5例,眼睑、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眼眶前部和眼眶后部2例。形态17例为不规则块状,4例为卵圆形,9例为不规则条状。CT冠状位,病变均显示为软组织密度,有明显强化;静脉石2例;眶骨受压变薄、眶腔扩大3例。MR扫描,颈部加压后25例均显示病变,11例呈等T1长T2信号,7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呈等T1等T2信号,6例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的22例中,14例呈明显均匀强化,8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CT横断位和冠状位及颈部加压或俯卧位MRI在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肿瘤呈边缘相对锐利的等、高密度灶;MR扫描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肿瘤常见均匀强化,呈“握拳样”或“团块样”;肿瘤常常位于脑表面或近中线部位;多数肿瘤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结论: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病变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通过认真地分析影像表现并结合活检结果,CT、MR扫描有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脑原发性淋巴瘤是少见的恶性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0.8%~1.5%[1],但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文献脑原发性淋巴瘤的报道虽多,但由于其影像学特点变化多样,误诊率仍然较高。本研究通过对14例脑原发性淋巴瘤的病例的CT、MRI影像学表现的分析,以提高CT、MRI对脑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眼眶爆裂骨折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眼眶爆裂骨折的螺旋CT(SCT)表现 ,评价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12 0例眼眶爆裂骨折行SCT容积扫描得到常规轴位像后 ,通过重建得到多平面 (MPR)图像 ,根据图像分析并结合临床征象 ,其中 10 8例保守治疗 ,12例手术治疗。结果 眼眶爆裂骨折的直接CT征象为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凹陷及曲度失常 ,上颌窦腔出现“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 ,眼外肌明显嵌顿及眼球内陷和牵位试验阳性是手术治疗的指征。结论 SCT容积扫描多平面像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眼眶爆裂骨折 ,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分析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和HRCT表现特点 ,表现类型以及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2 4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肺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包括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单发和多发结节、肿块样实变及渗出性改变等 5种形式 ,分为肺炎肺泡、结节、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粟粒和混合型等 5种类型 ,其中混合型最多见 (Ρ <0 .0 5 )。HR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增粗、肺小叶内结节和实变、肺小叶核增粗和间隔增厚、毛玻璃样改变及囊性变等 7种形式 ,肺内病变分布以双侧、下叶多见 (Ρ <0 .0 5 )。结论 多种表现形式并存是肺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的重要特点 ,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对肿瘤的部位、密度或信号、范围及骨质改变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纤维血管瘤多位于蝶腭孔区(16例/18例),CT上密度多均匀(6例/11例),MRI上信号强度不均匀(12例/14例),并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影(14例/14例);增强MRI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14例/14例)并显示肿瘤沿自然孔道与裂隙广泛累及周围结构。结论MRI可明确显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部位和范围且信号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卵巢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卵巢淋巴瘤的CT、MRI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卵巢淋巴瘤5例,3例CT检查(其中1例平扫加增强,2例直接增强扫描);2例MRI检查(平扫加增强)。结果(1)4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1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性NHL。(2)5例中未见原发性卵巢淋巴瘤。(3)盆腔双侧肿块3例,单侧肿块1例,多发肿块1例。最大直径4.5~17cm,平均7.4cm。5例中4例边缘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各1例,分叶状2例;1例边缘欠清,分叶状,与周围组织略见粘连。(4)CT表现:平扫1例病灶为等密度,未见钙化;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2例轻至中度强化伴少许斑片状低密度影。(5)MRI表现:2例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1例轻度均匀强化,1例边缘不规则中度环形强化。(6)5例中3例伴大网膜、肠系膜、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当盆腔存在双侧肿块,均质结构,无明显坏死,无明显强化,伴肠系膜、腹膜后、盆腔等部位淋巴结肿大,提示卵巢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5.
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2种类型。CT表现:局限型25例,位于鼻腔前部23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颊部皮肤23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17例,增强后低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中下鼻甲、鼻中隔轻微浸润性破坏2例。弥漫型10例,表现为鼻腔中线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侵犯邻近鼻窦及面颊部软组织,6例蔓延到眼眶、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3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5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3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病变低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3例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结论大多数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眼眶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的CT、MRI表现。结果:视神经鞘脑膜瘤9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6例和软组织肿块2例,CT为软组织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CT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海绵状血管瘤12例,CT示类圆形稍高于脑组织密度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恶性淋巴瘤4例,均为弥漫性病变,CT示长条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神经鞘瘤3例;CT表现密度不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转移瘤4例,其中转移性腺样囊性癌1例,乳腺癌眶内转移3例。结论:CT、MRI是发现和诊断眼眶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肿瘤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卵圆形肿块,亦可呈不规则形,沿冠状轴生长,可对邻近大血管包绕1/2以上(4/14)。CT平扫表现水样至肌肉样密度,多表现低密度(10/12),其内散在点状或结节状钙化(5/12),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居多(6/9)。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早期不强化,逐渐增强,病理上与肿瘤富含大量黏液基质相关。包膜可强化。结论CT、MRI诊断节细胞神经瘤各具特征,其影像学表现与瘤内节细胞、神经纤维成分、黏液基质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眼眶炎性假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附5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眼眶炎性假瘤的CT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58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的CT资料。结果  58例眼眶炎性假瘤按影像学表现分为 5种类型 :肿块型 ,占 8.6% (5/ 58) ,CT表现为眶内软组织肿块 ;弥漫型 ,占 8.6% (5/ 58) ,CT表现为球后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无明显肿块 ;肌炎型 ,占 3 7.9% (2 2 /58) ,CT表现为眼外肌受累增粗 ,肌腱肥大 ;泪腺型 ,占 10 .3 % (6/ 58) ,CT表现为泪腺肿大 ;混合型 ,占 3 4 .5% (2 0 / 58) ,CT表现为肿块邻近的眼外肌增粗 ,增粗的眼外肌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肿大的泪腺相邻外直肌增粗等。伴发不同程度的鼻副窦炎症占眼眶炎性假瘤的 3 7.9% (2 2 / 58) ,CT显示上颌窦和 /或筛窦炎症改变。结论 CT在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