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目的:研究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犤急性玻璃体后脱离(PVD)所致犦患者治疗后发生继发性视网膜脱离(SRT)的发病率。设计:回顾性图表综述。方法:对137例急性(PVD)导致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155只眼进行回顾性图表综述。结果:治疗后的随访平均时间为13个月(3~157个月)。经治疗的155只眼中有19只眼(12.2%)继发视网膜脱离。大多数SR T发生在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19只眼中的12只眼)。在术后12个月内有15只眼继发视网膜脱离,而其中仅6只眼出现症状。在发生SR T的12个月后,所有患者都出现新的视觉症状。结论:急性PV D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SRT的危险性较…  相似文献   

2.
10年期间内,症状发作三个月内受检查的155名病人中,172只眼发生急性后玻璃体脱离。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为60岁。172只眼中118只眼(67%)未发生视网膜或玻璃体的并发症,14只眼(8%)发生视网膜破裂,36只眼(21%)发生玻璃体或视网膜出血。一只眼有急性后玻璃体脱离的17名病人(11%),后来也在另一眼发生了急性后玻璃体脱离,15只眼(88%)在第一只眼发生急性后玻璃体脱离二年内第二只眼发生本症。13名病人(76%)在对后玻璃体脱离的反应上第二只眼具有与第一只眼同样的方式,亦即10对眼无进一步的并发症,二对眼有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一对眼有视网膜破裂。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30例30只眼玻璃体后脱离(PVD),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右眼12只,左眼18只.  相似文献   

4.
采用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立体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对126例(130只眼)患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病例进行研究。61%的患眼无玻璃体后脱离(PVD);出现孔盖的有78只眼(60%)。49例诊断确立时无MH之对侧眼作了追踪观察,观察期平均47个月;28例对侧眼无PVD,内8只眼发生MH;余2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植入术后24h~3mo内的眼压变化规律.方法:对视网膜脱离51例(51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详细记录病史、眼部检查、手术情况,非接触式眼压计分别测量术前、术后2、4、6、24h,第2、3d,第1、2wk、第1、2、3mo的眼压,高眼压的诊断标准为眼压≥21mmHg,分析术后高眼压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术后2、4、6、24h的眼压分别为(29.21±9.56)mmHg、(26.47±8.82)mmHg、(24.87±8.15)mmHg、(23.28±4.75)mmHg,分别与高眼压(21mmHg)比较,P值为(P=0.000,P=0.001,P=0.01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只眼发生高眼压的25只眼中,术后2h达高峰的16只眼(64%),术后4h达高峰的4只眼(16%),术后6h达高峰的5只眼(20%),术后1wk时,18只眼(72%)的眼压恢复正常,术后2wk时22只眼(88%)的眼压恢复正常.在发生高眼压的25只眼中,发病率是49.02%.结论: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植入术后眼压高峰发生在术后2h,高眼压的持续时间短,88%病人在术后2wk时眼压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透明质酸酶联合C_2F_6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 (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只兔 (30只眼 )随机分 A、B、C 3组 ,每组 5只 ,每兔一眼为实验眼 ,另一眼为对照眼。A、B两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 30 IU透明质酸酶 ,C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 0 .1ml BSS溶液 ,注射后第 7d A组和 C组加注 C2 F60 .5 ml,对照眼均注射 0 .1ml BSS溶液。注射后前 10 d每天行临床裂隙灯、前置镜、检眼镜及 B超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 (ERG)检查 ,以后除每天常规临床检查外 ,每周复查 B超及 ERG,共观察 8周。处死后眼球标本送光镜和扫描、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A组 5只实验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B组 3只实验眼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C组实验眼和 3组对照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发生。 A、B、C组实验眼注药前后及与对照眼相比较 ,视网膜电图 a、b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改变 (P>0 .0 5 )。光镜、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 :动物实验中临床观察结合 B超、扫描电镜有助于准确判断玻璃体后脱离与否。透明质酸酶联合 C2 F6玻璃体腔注药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 ,但无眼内毒性  相似文献   

7.
透明质酸酶联合C2F6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C2F6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5只兔(30只眼)随机分A、B、C 3组,每组5只,每兔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A、B两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30IU透明质酸酶,C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入0.1 ml BSS溶液,注射后第7 d A组和C组加注C2F6 0.5 ml,对照眼均注射0.1 ml BSS溶液.注射后前10 d每天行临床裂隙灯、前置镜、检眼镜及B超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检查,以后除每天常规临床检查外,每周复查B超及ERG,共观察8周.处死后眼球标本送光镜和扫描、透射电镜检查.结果:A组5只实验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B组3只实验眼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C组实验眼和3组对照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发生.A、B、C组实验眼注药前后及与对照眼相比较,视网膜电图a、b波振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改变(P>0.05).光镜、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动物实验中临床观察结合B超、扫描电镜有助于准确判断玻璃体后脱离与否.透明质酸酶联合C2F6玻璃体腔注药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但无眼内毒性.  相似文献   

8.
张淑萍 《海南医学》2011,22(8):102-103
目的 回顾性分析60例玻璃体后脱离(PV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对比分析临床散瞳眼底检查(裂隙灯+VOLK前置镜检查)、眼B超、OCT检查对60例PVD检出的灵敏性.结果 60例PVD经裂隙灯+VOLK前置镜检查确诊,分为完全性53例,不完全性7例,其中11例合并眼底并发症.60例PVD患者眼B超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B超诊断玻璃体后脱离的准确率。方法:通过给16只日本大耳白兔右眼玻璃体腔注入药物lu纤溶酶联合20u透明质酸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用B超检查玻璃体后脱离的情况,然后通过扫描电镜验证。结果:实验眼则可见玻璃体程度不同的混浊(16/16),第1d无玻璃体后脱离;第3d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形成(5/16),第7d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14/16)。扫描电镜检查16只眼玻璃体后脱离全部形成。结论:B超检查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准确率87.5%,B超是一种安全、经济、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研究有或无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 E)的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视网膜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机构:研究所试验。患者:伴有DM E的连续糖尿病患者35例(49只眼),及性别和年龄均匹配的无DM E的糖尿病患者35例(49只眼)。观察程序: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的视力检查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生物显微镜检查。通过OCT获得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横截面图像。玻璃体后脱离(PVD)分为0~3级:0级:无PVD,1级:黄斑周围PVD,黄斑部粘着,2级:不完全PVD,残留视神经粘着,3级:完全…  相似文献   

11.
透明质酸酶和C3F8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酶联合C3F8玻璃体腔注药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只兔(24只眼)随机分A、 B、 C 3组,每组4只,每兔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注射0.2ml(10U)透明质酸酶,B组为0.2m1C3F8, C组为0.1ml(10U)透明质酸酶 0.1mlC3F8,对照眼玻璃体腔注入0.2ml BSS溶液.注射后常规裂隙灯、直接眼底镜及眼部B超检查.在2周后处死动物,眼球标本送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C组4只实验眼在术后2周时B超有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表现,扫描电镜也表现为较光滑的后极部视网膜表面;A组、B组及对照组眼B超检查无玻璃体后脱离表现,扫描电镜示视网膜表面较多纤维状附着物.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组织有毒性改变.结论 10IU透明质酸酶联合0.1mlC3F8玻璃体腔注药2周后可诱导兔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且形态学上无视网膜毒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临床上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性视网膜脱离时常规应用台盼兰染色去除内界膜(ILM)和前膜(ER M)。患者及方法: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27例患者27只眼的严重PV R性视网膜脱离。在完成玻璃体切除和去除视网膜前膜后注入0.15%台盼兰溶液,接着进一步去除肉眼可见的残留视网膜ER M和ILM。14只眼施行视网膜切开松解术。随访观察持续6个月。结果:经过第1次手术,27只眼中有24只眼视网膜复位,经过第2次手术所有患眼视网膜复位。最终视力:手动3只眼,24只眼≥1/50(8只眼视力0.1~0.5)。在随访中未发现出现黄斑皱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半球后注射透明质酸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评价透明质酸酶临床实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63例(70眼)玻璃体混浊患者采用透明质酸酶半球后注射,观察治疗后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眼压、眼部彩色B超、闪光视网膜电流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8眼(40%)发生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42眼(60%)发生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治疗后患者视力、视网膜电流图及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结构无明显变化.结论 透明质酸酶可以做半球后注射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并且对眼内结构、眼压及视网膜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替奈替普酶(tenecteplase),TNK变异型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NK-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NK-TPA)在兔眼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睫状体冷冻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0只成年有色兔,排除内外眼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每只兔任意一眼为实验用药眼,玻璃体腔注入实验药物500 μg/mL替奈替普酶0.1 mL;另一只眼为对照眼,玻璃体腔注入0.1 mL生理盐水.第1组注药后观察1 h,第2组注药后观察1 d,第3组注药后观察3 d.通过裂隙灯、双目检眼镜、B型超声、视网膜电图等检查,并且在检查结束后摘除眼球做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药物注入后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情况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玻璃体腔注入替奈替普酶后1~3 d,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其中,在注药后1 d与3 d, 10只实验眼中分别有8眼和9眼发生了玻璃体后脱离,与对照眼和注药后1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1 d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1 d和3 d后光镜和扫描电镜发现发生了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注射药物1 h、1 d后透视电镜未发现视网膜变性.结论 在破坏血眼屏障后,玻璃体腔内注射替奈替普酶可以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玻璃体内大剂量反复注射曲安奈德的副作用观察。方法:临床干预性病例序列研究。46例患者47只眼。至少接受2次20~25m g曲安奈德玻璃体内注射,用以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6只眼)、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23只眼)及其他疾病。接受第2次(47只眼)、第3次(9只眼)及第4次(2只眼)注射的间隔分别为6.7±3.4个月、8.0±4.6个月及10.2个月,平均随访20.7±8.9个月。除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发生的并发症外,反复注射未见新的并发症出现。在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注射后,眼压保持正常水平的病例数分别为24只眼(51%)、25只眼(53%)及26只眼(56%)。结论:玻璃体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寻找视网膜裂孔、脉络膜缺损区及玻璃体情况,并于缺损区边缘有色素区行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结果 10只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脉络膜缺损区,脉络膜缺损区包含视盘者6只眼,缺损区上缘邻近视盘者4只眼,合并黄斑缺损者1只眼.10只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随访观察3 ~ 20个月(平均12个月),10只眼视网膜均获解剖复位.7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缺损缘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内填充术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膜脱离复位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手术时机。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20例(20只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临床资料,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尽快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放脉络膜上腔积液,硅油填充或膨胀性气体填充,全部联合巩膜扣带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手术复位率为100%(20/20),20只眼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为0.1至0.3,其中16例术后视力≥0.12。结论: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脉络脱离复位术,有利于减少PVR的发生和提高手术复位率,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玻璃体手术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治疗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了12例12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病例,应用闭合式玻璃体手术,玻璃体腔内应用6mm长灌注针头,切除玻璃体,剥离视网膜前膜,气液交换,周边部下方裂孔置巩膜外填压,调整环扎带,玻璃体注气C3Fe15%。一例患者注入硅油。术前、术后常规全身激素用药。结果12例12只眼术中眼内压迅速重建,脉络膜下腔的液体经三个巩膜切口自行引流,脉络膜复位,无需另外的巩膜切口引流脉络膜下腔的液体,术后随访2~16个月,12只眼全部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未诱发术后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病变(PVR)。提示玻璃体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时是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李建强  张秋玲  黄扬 《吉林医学》2013,34(22):4499-4500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疗效。方法:对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手术。结果:共治疗575例(636眼),术后观察(平均1~3个月):视力提高477例(占75.0%),视力无变化113例(占17.8%),视力下降46例(占7.2%)。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手术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