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改变脊柱转移瘤治疗长期以来采用的姑息、保守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脊柱肿瘤后,给予坚强的内固定,辅以术后放化疗,可延长病人的生命,使病人无痛生存,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由于脊柱转移瘤切除术中出血异常多,使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较难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91年始用下述方法治疗脊柱转移瘤。方法:应用术前选择性脊柱血管栓塞,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器材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6例病人均为胸腰段转移瘤,均在术前48b行相应脊柱血管,胸段选择相应肋间动脉,腰段选择相应腰动脉进行栓塞,然后行胸段、胸腰段、腰段前路或后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结果:16例病人术中出血平均900ml,出血量最少者仅600ml,出血量较未行血管栓塞病例明显减少,术野更为清晰、使术者更易操作;术后病人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病人中8例脊髓及脊神经受压症状完全解除。结论:术前脊柱血管栓塞,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手术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医学研究通讯》2004,33(1):44-44
目前,多种脊柱转移瘤术前评估系统被用于该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蔡酉伯教授,对这些脊柱转移瘤评估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比较并提出,在临床中,不能依赖单一的评估系统来决定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方案。蔡教授收集了该科自1994年~2002年的113例确诊为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然后分别用Harrington分级系统及幽Tokuhashi、Tomita评分系统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手术干预的条件、措施及疗效.方法 通过对46例脊柱转移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病人的手术方式、手术疗效、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适应证及疗效.结果 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可使病人的疼痛显著缓解,脊髓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恢复,并使病人的生存质量有所改善.结论 及早、适当的手术干预措施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最终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选择性动脉栓塞即将手术的器官脏器的动脉,采用不同的栓塞物质及不同的剂量以及栓塞不同的血管范围观察减少术中出血的程度。方法:在局部麻醉下,应用SELDIGNER穿刺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沿导丝将6~7F带端侧孔的直导管或猪尾巴导管送至腹主动脉作诊断性造影,一般采用40~60毫升非离子型造影剂,造影速度为25~35ml/s,然后换成Cobra或RH导管,选择至所要栓塞的器官脏器或肿瘤靶血管,之后进行相应动脉栓塞。结果: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SAE),减少术中出血。应达到的指标是手术前栓塞与不栓塞术中出血量相比:骨骼肿瘤不栓塞手术出血量为4000~5000毫升,栓塞后手术出血量为1500~2500毫升(即可减少出血50~60%),实质性脏器不栓塞出血量为3000~4000毫升,栓塞后为1000~1500毫升,即栓塞后可减少为60~70%。结论:选择性动脉栓塞为外科医生解决术中失血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脊柱肿瘤的术前血管造影及栓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体肿瘤位置深 ,周围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复杂 ,肿瘤血供较为丰富 ,术前栓塞被认为是以手术为主的椎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1~ 4 ] ,近来国内报道 [5,6 ]开始增多。作者总结了我院 1994年以来 5 4例脊柱肿瘤的术前造影及栓塞 ,进一步探讨其意义 ,并就有关技术要点和经验予以讨论。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5 4例中 ,男 33例 ,女 2 1例 ,年龄 17~ 73岁 ,平均 4 1.6岁 ,均因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怀疑脊柱肿瘤后由 CT和 (或 ) MRI获得诊断 ,行术前血管造影以了解病灶血供并尽可能地进行栓塞。其中颈椎病变 13例 ,胸椎 17例 ,腰…  相似文献   

6.
鼻咽颌面部易出血性病变的术前血管内栓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颌面部易出血性病变术前选择性上颌动脉栓塞的临床作用和意义。方法:19例鼻咽颌面部病变患术前行超选择性上凳动脉栓塞。栓塞材料选用明胶海绵或不锈钢圈。结果:19例患栓塞前由上颌动脉供应区域呈现富血供15例,乏血供4例,全部患作了单侧或双侧上颌动脉内栓塞。术后2-3d行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野清晰,病变切除率高。结论:上颌动脉是鼻咽颌面部病灶的主要出血源,术前有效的血管内栓塞对减少术中出血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云洲  饶书城 《华西医讯》1989,4(3):315-31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或血管内栓塞化疗治疗椎体转移瘤16例,共23个椎体,10例患者共15个椎体单独行PVP术,6例8个椎体先后行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术,术后随访3~12月。[结果]技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75%(3/4例)不同程度脊髓功能障碍者完全恢复,随访3~12月未出现复发及新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结论]PVP和血管内栓塞化疗可以缓解椎体转移瘤引起的疼痛及继发性截瘫,增加椎体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选择性供瘤血管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在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的作用及颈动脉体瘤合适的治疗方式.方法 33例直径>3 cm的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然后行超选择性供瘤血管动脉栓塞后再行手术切除.其中10例10侧于栓塞后第4天行手术治疗,23例24侧于术后第1天行手术切除.术中5例行颈动脉重建术,其中1例行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吻合,3例用大隐静脉移植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吻合,术中常规行动脉转流术.另1例行颈内动脉修补术,未行动脉转流.结果 全部瘤体均一期切除.1例剥离瘤体时颈内动脉撕裂行修补术,术后当天发生2次对侧肢体偏瘫,第2天肢体活动恢复正常,但讲话不清,舌头偏瘫.MRI检查提示脑栓塞.3个月后恢复.其余病例术后无脑缺血及不可逆的颅神经损伤.结论 术前超选择性供瘤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是治疗颈动脉体瘤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减少颅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MRI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选择我院1995年11月~2001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病人的MRI片进行分析,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27~72岁,平均49岁。原发灶明确者40例,原发灶不明确者2例。结果,脊柱转移瘤常呈多椎体受累,多呈跳跃发病;腰椎、胸腰段、胸椎多发。破坏椎体信号异常,呈长T1WI、长T2WI信号,呈等T1WI、长T2WI信号。附件受累(椎板、椎弓根及上下关节突破坏)。相邻椎间盘常不受累,椎间隙正常或略宽。椎旁软组织受侵,椎管受侵。认为MRI为评价脊柱转移瘤首选、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巨大脑膜瘤术前栓塞及手术切除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2例巨大脑膜瘤脑血管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手术治疗资料。脑膜瘤经MR检查发现分别位于前颅窝底、岩部、矢镰旁等处 ,最大直径 5 .6cm~ 9.6cm。所有肿瘤均由多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供血。经选择性血管内途径 ,应用颗粒、明胶海绵、丝线等材料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 5~ 8天手术切除。结果  4例肿瘤为完全栓塞 ,8例为部分栓塞。肿瘤全部切除 ,病理证实为脑膜瘤。术中出血量为 30 0~ 10 0 0ml不等。术后MR检查肿瘤完全消失 ,临床症状消退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巨大颅内脑膜瘤供血丰富 ,手术切除前应用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行术前栓塞,供血动脉主要为颈外动脉系统,以其分支颌内动脉多见;部分有颈内动脉系统参与供血。结果 12例病人于栓塞术后2~3d行手术切除术,术中出血减少,肿瘤易于剥离。结论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术前栓塞疗效肯定,应作为术前常规准备。  相似文献   

13.
张勤修  刘世喜  覃纲 《四川医学》2006,27(11):1108-1109
目的 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瘸术前DSA血管栓塞经验。方法 4例鼻咽纤维血管瘸患者,1例术前采用NBCA、另3例用PVA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瘸体永久栓塞,3d后在鼻内窥镜下手术切除。结果 全部病例均1次栓塞成功。在内镜下手术切除肿瘤耗时10—30min,术中出血量150~300ml,明显低于明胶海绵栓塞病例。术后CT检查提示肿瘤切除彻底。结论 鼻咽纤维血管瘸术前永久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优于国内普遍采用的明胶海绵暂时性栓塞。  相似文献   

14.
程军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576-577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上选择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患者易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1月~2010年6月期间治疗的6例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10椎),所有患者均已出现顽固性背痛的症状但并未产生神经症状,术前患者经MRI和CT检查。在X线透视下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采用经皮穿刺椎弓根的方式取活检,待球囊扩张复位后骨水泥充填腔形成,注入骨水泥。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6例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10椎)的手术治疗都很顺利,术后患者的脊髓神经根均未受到损伤,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未出现骨水泥栓塞现象,术后2天内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临床上选择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对多发性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同时将多个病灶进行处理,且微创对患者伤害小,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多发性脊柱转移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脊柱结核内固定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俊君 《医学综述》2011,17(13):1995-1997
脊柱结核易累及椎管,产生脊髓、神经压迫,甚至瘫痪,其治疗复杂且疗效不满意,一直以来困扰着骨科医师。近年来,脊柱结核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被各国学者所重视。随着脊柱结核损伤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目前内固定术已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趋势。内固定术治疗在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术植骨后路内固定及前后联合病灶清除加前后联合内固定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Tokuhashi修正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Tokuhashi修正评分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有随访资料的脊柱转移瘤患者447例,采用Tokuhashi修正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不同分值分成3组,0~8分为A组,9~11分者为B组,12~15分为C组.对3组及不同原发肿瘤部位和恶性程度患者的生存时间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对Tokuhashi修正评分与生存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Tokuhashi修正评分平均为8.23分,平均生存时间10.2月,中位生存时间7.9月,1年生存率为38%.肿瘤原发于肺、肝、胃肠道、食道、膀胱和胰腺者155例,中位生存时间4.7月(平均5.8月);原发于甲状腺、乳腺、前列腺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12月(平均13.3月);原发于肾脏、淋巴、卵巢和子宫,以及原发灶不明者146例,中位生存时间7.1月(平均9.4月).A组211例,中位生存时间4月(平均5月);B组147例,中位生存时间10月(平均12月);C组89例,中位生存时间29月(平均29月).不同原发肿瘤部位及恶性程度患者和不同Tokuhashi修正评分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01).Tokuhashi修正评分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r=0.833,P<0.001).结论 Tokuhashi修正评分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可作为脊柱转移瘤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单发的、原发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脊柱转移瘤,Tokuhashi修正评分12~15分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对巨大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作用。方法14例经CT、MR诊断的直径在6~11cm的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在局麻下行DSA检查证实为富血管脑膜瘤,明确供血动脉后经微导管行供血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栓塞3~7d均行手术切除。结果微导管均达到脑膜瘤供血动脉,注入适量的明胶海绵粉末后,9例完全栓塞,肿瘤和肿瘤染色完全消失;5例肿瘤染色大部分消失。14例栓塞后均顺利实施肿瘤手术切除,与既往未栓塞病例比较,行术前栓塞的病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视野清晰,容易分块切除,手术时间缩短。14例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术前栓塞巨大脑膜瘤使肿瘤切除更为容易,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能提高手术安全性,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本组 36例 ,男 2 0例 ,女 16例 ,年龄 12岁 6 8岁。病变部位 :颈椎 4例 ,胸椎 7例 ,胸腰椎 15例 ,腰椎 10例。病变涉及 2个节段 30例 ,3个节段 6例 ,手术采用病灶清除 ,一期椎体间植骨 ,选用前路钛板固定 5例。结果 :平均随访 10个月以上 ,优良率 97%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病灶彻底清除 ,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 ,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骨内固定后可纠正及预防脊柱畸形 ,骨融合率高 ,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 ,减少晚期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总结脊柱结核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52例脊柱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h,平均出血850mL。全部伤口均能一期愈合,术后2周即可起床活动,180d后可见椎板或椎间植骨轮廓不清,病灶处骨缺损已基本消失。伴有神经受损者中,2例Franke1分级从B级恢复到D级,其余50例均恢复到E级。术后所有患者后凸畸形都得到矫正。结论有效应用抗结核药物,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坚强的内固定可使后凸畸形得到矫正、并有利于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张文彬 《黑龙江医学》2008,32(8):598-59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体会。方法采用ZePhir钛板内固定系统结合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0例。结果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52例;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无神经根和脊髓损伤发生,无植骨块脱出、骨不连及内固定折断、拔除等情况发生。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钛板系统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脊柱稳定性好、无需外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