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心肌生物能量消耗(MEE)及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探讨PCI治疗对ACS患者心功能改善的意义。【方法】本院ACS患者110例,随机分成急诊或择期PCI治疗组(A组,54例),药物治疗组(B组,56例),入院即刻、PCI治疗或药物治疗10d采血检测NTproBNP。同时对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根据公式计算出MEE,比较患者治疗前后MEE的变化及NT-proBNP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EE及NT-proBNP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EE及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A组NT-proBNP及MEE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B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CI治疗能有效的改善ACS患者心肌细胞缺血状况,使NT-proBNP显著降低,继而也减低心肌能量消耗,改善了左心室收缩功能状况,减少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探讨PCI对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8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1例,分为介入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BNP、CRP浓度。另设对照组40例,测定空腹血浆BNP、CRP水平。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血浆BNP和CRP均高于对照组(P<0.001);介入组、药物组治疗前BNP、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1周血浆BNP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介入组术后24h血浆BN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周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CRP水平升高,可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PCI术后24h血浆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缺血的监测指标。ACS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下降,介入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可作为疗效观察的重要参数,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探讨PCI对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8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1例,分为介入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BNP、CRP浓度。另设对照组40例,测定空腹血浆BNP、CRP水平。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血浆BNP和CRP均高于对照组(P〈0.001);介入组、药物组治疗前BNP、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1周血浆BNP和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介入组术后24h血浆BN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周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CRP水平升高,可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PCI术后24h血浆BNP水平升高。可作为心肌缺血的监测指标。ACS患者治疗后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下降,介入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可作为疗效观察的重要参数.对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及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心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0例初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起病24h内及病程的第4周分别采血,测定患者血清NT-proBNP1及NT-proBNP2;并在病程的第3~4周测定入选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患者心脏功能状况(Killip分级)分为两组,A组,Ⅰ级,B组,Ⅱ~Ⅳ级,进行NT-proBNP浓度的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高于对照组(P〈0.001),无明显心力衰竭的A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有心力衰竭的B组患者与无明显心力衰竭的A组比较其血清NT-proBNP1、NT-proBNP2及血浆TnT1均较高(P〈0.05),EF则较低(P〈0.05)。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比较,死亡组患者有着较大的年龄和较高的NT-proBNP值(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与其它的变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NT-ProBNP浓度与年龄、Killip分级正相关,与EF值负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NT-proBNP浓度与急性期心功能状况及预后密切相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进行血清NT-proBNP浓度的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詹小娜  李瑞杰 《临床荟萃》2008,23(6):416-418
脑利钠肽(BNP)作为评估心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已得到大家的公认,目前有研究认为BNP可作为猝死的标志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预示标志物,BNP的检测对心血管疾病来说是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PCI组52例,在发病后6~12 h内成功行急诊PCI;保守治疗组66例,为同期拒绝急诊PCI或急诊PCI失败者.两组均于入院即刻,12、24、48和72 h以及7、14和28 d测定血浆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人院3~5 d和28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同组不同时间点BNP浓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保守治疗组血浆BNP水平呈双峰曲线,12~24 h达高峰,7 d时出现第二次峰值.PCI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于12~24 h达到峰值.PCI组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1).两组患者3~5 d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时PCI组LVEF值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急诊PCI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提高LVEF值,从而减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7.
田政球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69-3570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房颤(CAF)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测定法检测222例CAF患者[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低分为LVEF≥50%组147例,与LVEF<50%组75例]的血浆BNP的含量;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判断LVEF;同时测定患者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氨、肌酸;并记录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结果 BNP含量在LVEF<50%组较≥50%组明显升高(平均秩,158.00和87.78,Z=-7.70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高血压病史、低总胆固醇、LVEF、吸烟史是BN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在CAF患者中低左室射血分数、男性、高血压史、低胆固醇及吸烟史是血浆BNP水平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超敏CRP(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健康对照50例.NT-proBNP检测使用电化学发光法,hs-CRP检测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 冠心病患者组血清hs-CRP中位数为5.76(3.65~18.89) mg/L,异常率为35.9%,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中位数为2.82(0.29~11.6)mg/L,异常率为1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血清NT-proBNP分别为1 260(380~1 560) Pg/ml、2 250(890~3 690) Pg/ml和4 120(2 990~7 800)P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NT-proBNP 189( 51~966) Pg/ml.结论 血清hs-CRP和NT-proBNP水平均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二者的检测对于了解心功能状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宫婷  鲁青  许丰强  张永生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583-1584,1588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NPPV)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高龄CHF患者60例,随机分为NPPV组(A组)和基础治疗组(B组),入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浆BNP的测定。【结果】高龄CHF患者治疗前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A组以及B组血浆BN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A组较B组下降程度更大。A组治疗后心功能Ⅳ级者下降较Ⅲ级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辅以NPPV治疗高龄CHF患者,改善心功能作用更显著,对于心功能Ⅳ级CHF患者较Ⅲ级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王春颖 《临床医学》2012,32(1):65-6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临颍县人民医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2例有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同时以48例无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脏超声检测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变化可以作为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治疗以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还能进行临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1.
龚浩  胡威  李洁芳  李莉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7):1073-1074,1077
【目的】探讨早期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脑钠肽(BNP)水平和近期左心室重构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首发AMI患者,胸痛发作12h内成功再灌注者为试验组(26例),再灌注失败或未进行再灌注者为对照组(24例),在发病后3~4d采集静脉血测BNP的浓度。心肌梗死1周后和1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容积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内试验组的BNP浓度明显降低,12周后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BNP与心肌梗死1周后和12周后LVESVI呈正相关。【结论】早期成功再灌注能降低AMI患者BNP水平,减缓近期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功能;BNP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急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出血组20例(CH组)、脑梗死组61例(CI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9例(SAH组),及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及肝肾功能正常者38例(ControI组),用固相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CH组、CI组、SAH组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1)。CH组和CI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AH组较CH、CI组显著增高(P〈0.01);且病情中、重型组显著高于轻型组(P〈0.01)。脑出血和脑梗死大灶组高于小灶组(P〈0.05)。【结论】NT-proBNP异常分泌参与了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对病情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浆浓度的变化规律,为早期诊断心功能不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无心功能不全症状的高危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NT—proBNP浓度,依据NT-proBNP水平将120例受试者分为NT—proBNP升高组(试验组)和NT-proBNP正常组(对照组),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心室最大充盈速度(E/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对两组样本各项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NT—proB—NP水平和各项心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各指标均较对照组差(P〈0.05),提示存在心功能不全。【结论】无症状人群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NT—proBNP可作为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依据之一,其升高程度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常规植入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30例,根据不同起搏模式分为心房起搏组[AAI(R)组] 12例和双腔起搏组[DDD(R)组] 18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测定血浆BNP水平.[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血浆BNP水平均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113.8±31.3) pg/mLvs (95.7±53.2) pg/mL,(92.8±87.2) pg/mL vs (70.1 74.6±69.3) pg/mL;均P〉0.05];6个月时AAI(R)组血浆BNP水平与3个月时[(84.8±73.7)pg/mL vs (113.8±31.3 )pg/mL]比较无升高,而DDD(R)组血浆BNP水平较3个月时进一步升高[(98.8±61.7)pg/mL vs (92.8±87.2 )pg/mL],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采用心房起搏AAI(R)和双腔起搏DDD(R)两种工作模式血浆BNP水平虽无明显改变,但长期双腔起搏模式下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能有导致血浆BNP水平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对比分析,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介入治疗的特点。【方法】89例AMI患者根据年龄分成两组,其中34例年龄小于45岁者为青年组,55例年龄大于60岁者为老年组,对其进行对比观察,并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老年组临床多有心毁痛;青年组AMI较老年组高,发作多有明显诱因,如大量饮酒,超负荷运动等;病死率两组相似。【结论】青年人AMI有它特有的临床特点,其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冠心病(cHD)的疗效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青中年(45~59岁,60例)和老年(60~85岁,62例)CHD患者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PCI术后6个月内主要心脏事件(MACE)和终点事件的发生及PCI术前,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改变。【结果】老年组双支、多支及复杂病变明显增多,Gesini积分明显增高(P〈0.05,P〈0.01)。与青中年组相比,PCI的即刻成功率为98.38%与青中年组(198.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低于青中年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青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PCI术6个月后:LVDD均缩小(P〈0.05),LVEF与E/A均升高(P〈0.05),6-MWD距离均提高(P〈0.05),但老年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结论】有适应证的老年患者能耐受PCI,PCI即时成功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与年轻患者相当,年龄不是PCI的禁忌证,且老年CHD患者PCI术后对心功能的改善较青中年患者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易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和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2例,其中易化PCI组116例,直接PCI组96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即刻、24 h、48 h、7 d、14 d及28 d时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入院后24 h、28 d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与直接PCI治疗组相比,易化PCI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左心室客积下降。结论:易化PCI可明显降低血浆脑钠尿肽水平并减轻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对本院1999年11月至2007年5月3125例PCI病例及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行PCI治疗3125例,并发冠状动脉穿孔5例,发生率为0.16%,2例为完全闭塞性病变,考虑超硬导丝导致穿孔,经灌注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穿孔全部闭合,1例为叉口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出现冠脉穿孔,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穿孔不能闭合行带膜支架植入,1例为钙化病变伴肌桥,支架选择偏大,高压扩张后冠脉穿孔,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穿孔不能闭合行带膜支架植入。1例为次全闭塞伴钙化病变,有侧支循环,支架高压扩张后出现冠脉穿孔,经球囊长时间加压扩张,穿孔不能闭合,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一例死亡。【结论】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并不常见,术前正确治疗方案选择可尽量避免出现,术中及时发现,恰当处理,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在鉴别老年患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心源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测定71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老年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BNP水平并与65例心源性哮喘患者进行比较,同时对比分析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关系。【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BNP水平(109.98±13.74)ng/L显著低于心源性哮喘(1 125.63±302.54)ng/L(P<0.01)。在心源性哮喘控制后72 h的BNP浓度与哮喘急性发作期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BNP能较好地鉴别老年患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心源性哮喘,其过程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2例,依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浆BNP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死亡率为15.09%(32/21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3.819)、大面积脑梗死(OR=6.228)、血浆BNP浓度≥280 ng/L(OR=5.191)、NIHSS评分≥13分(OR=3.536)为脑卒中预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13分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1%、75.0%、87.0%;血浆BNP≥280 ng/L筛查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0%、81.3%、84.4%。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浆BNP水平及NIHSS评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死亡的高危因素,其中血浆BNP水平和NIHSS评分可能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