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剂量环磷酰胺(CTX)为主的联合化疗加G蛳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31例患者接受中剂量CTX 2.2 g/m2(1.8 g/m2~3.0 g/m2)联合VP16(600 mg ~ 800 mg)或Ara蛳C(1.0 g/m2 ~ 2.0 g/m2)化疗,WBC降至最低值后开始皮下注射G蛳CSF 300 μg/d直至采集结束。WBC≥(3.0~5.0)×109/L时开始采集,当单个核细胞(MNC)累计≥3.8×108/kg或CD+34细胞≥2.0×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采集次数为(2.9±1.0)次,G蛳CSF持续应用时间为(7.4±2.0)d,采集到的MNC细胞数为(5.53±2.54)×108/kg,CD+34细胞数为(9.46±7.24)×106/kg,CFU蛳GM(46.02±70.58)×104/kg。全部移植患者造血功能均获满意重建。结论:中剂量CTX为主的联合化疗加同一剂量G蛳CSF对血液病患者的APBSC动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外周血CD+34 细胞数对采集结果的意义,并探索可用于临床指导外周干细胞采集时机选择的参考阈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57例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患者,以环磷酰胺(CTX)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 μg/kg)动员,COBE分离仪(Spectra Version 6)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应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外周血中CD+34 细胞绝对计数。结果 采集产品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4.6×108/kg(0.3×108/kg~10.5×108/kg),CD+34 细胞中位数2.4×106/kg(0.16×106/kg~34.9×106/kg),外周血CD+34 细胞数是产品MNC和CD+34 细胞总量唯一相关指标,外周血白细胞(WBC)与采集产品MNC和CD+34 细胞数无关。进一步分析提示外周血CD+34 计数≥15/μl,单次采集效率提高,CD+34 细胞采集量达1×106/kg和2×106/kg比例为81 %和60 %,采集产品MNC和CD+34 总数明显提高。提示外周血CD+34 细胞数15/μl可作为启动采集。ROC分析发现外周血CD+34 细胞 25(26.5~28.6)/μl,单次采集足量CD+34 细胞概率最大。结论 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是外周血自体干细胞采集重要的相关指标,CD+34 细胞 15/μl可作为采集时机选择的阈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98名健康供者每天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10)μg/kg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FCM)行CD+34 细胞计数。分析供者性别、身高、年龄、采集当天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对动员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 所有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采集当天的MNC计数平均为(4.19±1.96)×108/kg,CD+34 细胞计数平均为(2.98±1.40)×106/kg;MNC和CD+34细胞计数与供者性别、身高、年龄无关;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与MNC、CD+34 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201,P=0.0035;r=0.8420,P=0.0149);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20.0×109/L的供者比<20.0×109/L的供者采集效果更显著(F=4.688,P=0.0013;F=4.622,P=0.0006)。结论 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采集当天外周血WBC计数是一项预测CD+34细胞采集数量的简单、可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CTX 3.5~4g/m2第1、2天静滴,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注射G-CSF 4.5(3.5~5)μg/kg@天,至PBSC采集结束.当WBC恢复至(1.9~3.0)×109/L以上,以及MNC(单个核细胞)≥20%~30%和外周血CD34+≥1%时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MNC≥2.0×108/kg和CD34+细胞≥2.0×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23例患者经CTX+G-CSF动员后第9(7~10)天WBC最低,为0.65(0.25~0.9)×109/L,G-CSF给药开始时间为动员后第10(8~11)天,持续6.5(5~11)天,第13(11~20)天开始采集PBSC,持续2天,采集得MNC 2.5(1.3~8.9)×108/kg,CFU-GM 6.8(2.8~11.6)×105/kg,CD34+细胞4.9(2.5~8.9)×106/kg,1例患者出现心包炎,无其他严重毒性反应;21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均获得满意造血重建.结论CTX联合G-CSF是高效和安全的PBSC动员方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60例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对60例实体肿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常规化疗联合造血因子动员剂方法动员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仪和程控冷冻降温方法采集、冷冻保存干细胞。结果:60例患者平均年龄41岁(24~57),Ⅰ期3.4%,Ⅱ期25.0%,Ⅲ期38.3%,Ⅳ期33.3%;肿瘤负荷情况,CR46.6%,PR31.6%。平均采集次数2.6次,MNC5.6×108/kg,CFU-GM2.4×105/kg,BFU-E1.7×104/kg,CD34+10.1×106/kg,CFU-GM第1次收获率50.0%,第2次36.0%。各病种间除CD34+外均无统计学差异。恶性淋巴瘤组CD34+细胞数高于其他病种。一次动员成功率90.0%。干细胞冷冻复苏后平均MNC回收率77.0%,CFU-GM回收率69.0%,BFU-E回收率72.0%。各病种之间回收率无差异。结论:常规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因子是实体肿瘤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一种有效动员剂。  相似文献   

6.
Tian H  Zhou SY 《癌症》2002,21(8):896-899
背景与目的:总结广东省干细胞多中心研究协作组自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间55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资料,对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动员及移植后造血重建的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全部病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其他4例)采用化疗+重组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格拉诺赛特)联合动员方案,其中白血病患者主要采用EA方案,恶性淋巴瘤患者主要采用以CTX为主的方案。rhG-CSF用量为250μg/d,WBC升至>4×109/L后,连续1~2天采集PBSC。移植后+3天开始使用rhG-CSF250μg/d,并观察造血重建情况。结果:动员所需的时间即自化疗开始至采集的平均时间为(18.08±3.63)天,rhG-CSF平均应用剂量为4.15μg·(kg·d)-1,应用时间平均7.12天。55例患者平均采集1.38次,采集到的MNC细胞数为(4.09±1.69)×109/kg,CD34+细胞平均值为8.5×106/kg,CFU-GM平均为(6.1±5.8)×105/kg。WBC恢复至>1.0×109/L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0天和10.5天,全部移植患者均获满意的造血重建。结论:我们采用的EA和以CTX为主的化疗联合单一剂量rhG-CS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单一剂量rh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剂量(5 μg·kg-1·d-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健康供者CD+34细胞动员的效果及造血干细胞最佳采集时间。方法 对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108例健康供者给予G-CSF 5 μg·kg-1·d-1,在动员后的第4天至第6天收集标本,检测相应时间点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采集物单个核细胞(MNC)计数、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比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结果 动员后采集物中第4天至第6天CD+34细胞比例分别为(0.71±0.08)%、(1.09±0.09)%、(0.57±0.08)%,第4天至第6天CFU-GM产率分别为:(93.33±44.51)/105 MNC、(124.61±57.85)/105 MNC和(80.25±49.24)/105 MNC。CD+34细胞比例和CFU-GM产率均在第5天达到峰值(P<0.05),第4天次之(P<0.05),第6天再次之(P<0.05)。动员后采集物中第4天至第6天CD+34细胞量分别为(3.33±1.36)×106/kg、(4.14±1.67)×106/kg、(2.79±1.47)×106/kg,第5天达到峰值(P<0.05),第4天次之(P<0.05),第6天再次之(P<0.05)。108例供者采集2次(第4天、第5天)均可满足移植标准。所有供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单一低剂量G-CSF能够有效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后于第4、第5天行干细胞采集优于第5、第6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行紫杉醇动员的26例乳腺癌患者,紫杉醇(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 h)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左右时使用rhG-CSF 5 μg /(kg·d) 动员至采集结束。并进一步分析患者年龄,化疗后白细胞最低数,采集前各类血细胞数,术后分期以及既往化疗等因素对采集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CD34+细胞数的影响。结果白细胞计数于紫杉醇化疗后中位7d降至1.0×109/L 左右,皮下注射rhG-CSF中位4d进行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总MNC平均(7.89±1.45)×108/kg,采集总CD34+细胞平均(4.88±1.54)×106/kg。年龄与采集CD34+细胞数显著相关。而其他因素对MNC及CD34+细胞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TX(175 mg/m2 持续静脉滴注24h)联合rhG-CSF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动员的有效安全方案。患者年龄显著影响CD34+细胞的采集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D34+ 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病人进行了CD34+ 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8例患者进行了未分选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方案为CTX+Vp 16联合G CSF。CD34+ 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结果 分选后CD34+ 细胞纯度达到(88.99± 6 .88) % ,回收率达到 (6 9.0 6± 17.0 7) %。 11例分选患者感染率为 (5 / 11例 ) ,复发率为 (1/ 11例 ) ,死亡率为 (3/ 11例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时间为 (11± 1)天 ,血小板 >2 0× 10 9/L为(13± 3)天 ,8例未行CD34+ 分选患者的感染率 (4/ 8例 ) ,复发率为 (3/ 8例 ) ,死亡率为 (5 / 8例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时间 (11± 1)天和血小板 >2 0× 10 9/L(14± 4 )天。结论 利用CliniMACs系统体外进行外周血CD34+ 细胞的富集与纯化纯度、回收率均满意 ,自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顺利 ;与对照相比造血重建时间、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30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应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7~40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第一次缓解(CR_1)20例,第二次缓解(CR_2)10例.方法:应用动员剂前先联合化疗,待白细胞回升后,采用粒单细胞因子(GM-CSF)动员11例,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19例、药物剂量3~6μg/kg体重,皮下或静脉注射3~7次,每天1次,在用药后4~7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高采集2~3次.结果:移植前获得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23±2.03×10~8/kg重.GM-CSF数为5.83±0.31×10~4/kg体重CD34~ 细胞5.11±0.61×10~6/kg体重(10例).对照组未动员者15例,分离采集5~7次,获得MNC数1.84±0.83×10~8/kg.GM-CSF数为2.73×10~4/kg.造血功能恢复:白细胞>1.0×10~9/kg中位数时间18天(14~46天),血小板>20×10~9/L为21天(14~64天),骨髓增生活跃所需中位时间为36天(18~90),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