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164例临床观察疗效.方法:对1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为主要症状进行推拿、针灸、牵引、中药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有效.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164例临床观察疗效.方法:对1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为主要症状进行推拿、针灸、牵引、中药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症有效.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颈性眩晕症状和体征,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和风池穴组、颈夹脊(C4-6)穴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变化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变化.两组治疗后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眩晕度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针刺玉枕和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且疗效优于夹脊穴.  相似文献   

4.
卧位整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高翔  李蠡  王拥军  吴韬  刘萌 《中医正骨》2003,15(8):14-15
为了观察卧位整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以证明此疗法的正确性。以采用卧位整脊疗法治疗的 13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为观察组 ,采用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治疗 9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卧位整脊疗法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临床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表明卧位整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是指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从而导致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颈椎病临床上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一型,而颈性眩晕系椎动脉型颈椎病最突出的表现.中药及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临床大量研究[2-3]表明:中医中药及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其临床疗效确切.笔者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灸治疗痰瘀阻络型颈性眩晕216例,并与单纯针灸组进行为期3周的临床对照,发现针药并用组比单纯针灸组治疗效果更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行性变为主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症状复杂,多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椎动脉的供血,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具有双向调节机体组织的功能[2-3].2012年 1月-2013年6月,笔者观察了电针颈夹脊对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观察加味葛根汤对颈性眩晕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并探讨椎动脉血流改善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 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超声经颅多谱勒血流分析仪观察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通过超声经颅多谱勒血流分析仪观察,观察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能治愈或明显减轻眩晕症状.结论加味葛根汤能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对颈性眩晕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9例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观察组79例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刀松解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统计2组近期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左椎动脉血液流速、右椎动脉血液流速、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内皮素-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 05),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 05)。结论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眩晕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率,并有助于调节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相似文献   

9.
颈椎卧位扳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骨关节性病变、颈背部软组织损伤而导致椎动脉缺血引起的,属于颈椎病的范畴,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于本病近几年刚被发现,以往临床上往往被误诊为"梅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等,常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状长期存在,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笔者在临床上运用颈椎卧位扳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就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微调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供血情况。结果: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感兴趣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1.
杨晓鸿 《陕西中医》2009,30(9):1205-1206
目的:观察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电项针加腹针;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方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24.84±2.96,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8.54±2.70,P<0.05。结论:电项针加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龙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血流速度、血脂水平、症状...  相似文献   

13.
推拿定点复位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8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影响所致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出现在头部活动时,可伴有头痛,吞咽障碍等症状.笔者自2002年以来,采用推拿整复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8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椎增生、生理曲度改变等颈部病变的压迫或刺激而发生痉挛或扭曲并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头颈循经推拿法治疗。两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并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变化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疗程结束后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 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颈循经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头穴丛刺联合颈部中药熏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椎动脉平均流速、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眩晕评分、肩颈痛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中药熏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缓状态,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又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等,笔者以项针透刺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颈项部诸穴透刺补泻兼施共奏养脑髓、通脑窍、利机关的功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1月来我科室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40例,根据excel表格法分为两组,70例口服加味八珍止眩汤(中药组),70例口服西比灵胶囊(西药组),各治疗2周。根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于治疗前后给予TCD超声检查,测定基地动脉、两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评定疗效。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经过2周的治疗,中药组有效率为94. 29%,西药组有效率为84. 29%,中药组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在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后各方面的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基地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收缩期的血流速度均显著升高,中药组收缩期的血流速度高于西药组(P0. 05)。结论: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可以有效的缓解相关症状,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颈椎微循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定点复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病变而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眩晕多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多呈阵发性,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从2003年起采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108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富寅  许向东 《吉林中医药》2005,25(12):34-34
颈性眩晕的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症、颈椎综合症、椎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症、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0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