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及皮损区局部浸润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带状疱疹愈合后,疼痛时间持续超过3个月的患者57例,皮损部位分别在头面部、胸背部、上下肢及骶部。采用神经阻滞、皮损区局部浸润联合药物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综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1~4周VAS评分及Q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显效率87.7%,总有效率100%。结论以神经阻滞和皮损区局部浸润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且副作用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急性期下腹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IC组,n=14)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P组,n=14),分别接受T10、T11、T12椎旁肋间神经阻滞(1次/周,共4次)和患侧腹横肌平面阻滞(1次/周,共4次)。观察两组的阻滞平面范围评分值、结痂时间、4周后通常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爆发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TP组阻滞平面评分值明显高于IC组(P0.05)。TP组皮肤结痂时间明显短于IC组(P0.05)。TP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明显低于IC组(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控制急性期下腹部带状疱疹所致皮神经疼痛,同时有助于带状疱疹皮损区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应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治疗不同部位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探讨其治疗效果。目的:观察3组不同部位的带状疱疹后患者,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神经阻滞治疗,并比较其临床疗效。设计:以患者为对象的回顾性观察。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对象:1995-10/2002-06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龙华路门诊住院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有带状疱疹病史。②带状疱疹的皮损已完成治愈,但仍有持续性,剧烈的,顽固性疼痛。③病程1~6个月。排除标准:①无带状疱疹病史和体征。②其他非带状疱疹性疼痛。符合上述标准患者54例,男40例,女14例;年龄20~83…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毫米波综合治疗对头面部急性重度带状疱疹疼痛的效果。方法头面部急性带状疱疹伴重度疼痛患者4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类固醇激素神经阻滞与毫米波合用)和对照组(单纯类固醇激素神经阻滞),每组21例。同时,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3、7、14和30 d疼痛数字评分(NRS)、止疱和结痂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NRS均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神经阻滞可迅速控制急性重度头面部带状疱疹疼痛,联合毫米波治疗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研究认为急性带状疱疹(AcuteHerpesZoster,AHZ)早期行神经阻滞对减轻疼痛、缩短皮疹愈合时间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Z)的发生有良好的作用。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及疱疹皮区局部注射联合抗病毒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治疗,以评价神经阻滞对缓解AHZ痛和改善皮损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皮神经阻滞技术治疗带状疱疹及预防远期后遗神经痛(PHN)效果的相关因素,为皮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社区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0例于疼痛科就诊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应用皮神经阻滞技术进行治疗,采用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的方法,评价不同因素下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的150例带状疱疹患者中,PHN发生率为8%;疼痛的缓解程度与年龄、皮疹出现后治疗介入时间、皮损面积相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即:中青年、介入治疗时间早、皮损面积小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结论皮神经阻滞技术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明确,针对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更佳。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对社区易感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促使患者提早就医;在治疗中,评估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在适宜的基础上早期应用皮神经阻滞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观察紫外线照射治疗在缩短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病程上的作用。方法:收集我科2014-2015年治疗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药物组(2014年30例)和紫外线组(2015年30例),药物组给予抗病毒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紫外线组在给予抗病毒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紫外线照射治疗。结果:紫外线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和止痛时间明显短于药物组(P<0.05)结论 :紫外线照射治疗能有效快速控制带状疱疹发疹期,促进皮损区的干燥,收湿敛疮,使水疱迅速脱水干涸结痂,减轻疼痛,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椎旁神经阻滞及疱疹区局部注射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的研究认为急性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早期行神经阻滞对减轻疼痛、缩短皮疹愈合时间和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Z)的发生有良好的作用。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及疱疹皮区局部注射联合抗病毒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治疗,以评价神经阻滞对缓解AHZ痛和改善皮损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带状疱疹发病普遍,其中颈脊神经受累的带状疱疹发病率排在胸脊神经、三叉神经之后位列第三位,60岁以上病人疼痛超过15个月的仍达20%,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1]。所以有效治疗神经炎性损害对解除疼痛后遗症非常重要。神经节、神经根的炎性反应是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发病因素,消除其炎症反应是去病因治疗。神经阻滞用于上肢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已得到专家共识[2,3]。经椎板和经椎间孔入路的硬膜外阻滞治疗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仪照射合并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在神经阻滞的基础上给予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Ⅱ组只采用单纯神经阻滞疗法.以VAS评价两组的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及皮损改善的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和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疼痛缓解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皮损改善的显效率Ⅰ组为15%,Ⅱ组为26.7%,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合并神经阻滞优于单纯神经阻滞,前者在治疗带状疱疹皮损改善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药超声雾化经皮给药对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皮损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入院的108例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综合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54例,施行中药超声雾化经皮治疗;对照组54例,按常规涂抹外用药物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水疱消退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和全部脱痂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综合评定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采用中药超声雾化经皮给药,有利于皮损修复,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共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伐昔洛韦治疗,而对照组仅用伐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的平均止疱、止痛、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4.74%vs.68.42%,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疤疹可明显地缩短患者的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迅速消退皮损及缓解疼痛,及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病1~2周的患者64例,随机分成抗病毒药物治疗组(A组)和神经阻滞联合抗病毒药物组(B组),每组32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1周评估一次,随诊12周,了解患者睡眠、疼痛情况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紫外线与红外线2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紫外线组(75例)和红外线9R(75例)。紫外线组使用波长340~400nm紫外线治疗仪治疗,采用时间照射模式。红外线组采用红外线治疗仪治疗。2组同时给予口服盐酸泛昔洛韦片0.25/次,3次/d,甲古胺片0.5mg/次,3次/d,治疗1周后比较2组疗效,并采用自制的患者意见征询表询问患者的满意度,根据患者反馈的信息对存在的差异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紫外线组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优于红外线组(P〈0.01),紫外线纽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红外线组(p〈O.05)。结论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效果优于红外线。  相似文献   

15.
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56例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泛昔洛韦联合白介素肌肉注射配合紫外线光疗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皮肤科就诊的明确诊断为带状疱疹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单独泛昔洛韦口服(对照组)和应用泛昔洛韦口服白介素肌肉注射,紫外线光疗仪联合治疗(治疗组)。结果治疗组联合治疗7d56例病人痊愈率(94.6%)高于对照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在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泛昔洛韦加白介素联合紫外线光疗仪治疗带状疱疹能缩短疗程,不留后遗症,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6.
Kihara T  Shimohama S 《Headache》2006,46(10):1590-1591
Occipital neuralgia is a pain syndrome which may usually be induced by spasms of the cervical muscles or trauma to the greater or lesser occipital nerves.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occipital neuralgia followed by facial herpes lesion. A 74-year-old male experienced sudden-onset severe headache in the occipital area. The pain was localiz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ight side of the greater occipital nerve, and palpation of the right greater occipital nerve reproduces the pain. He was diagnosed with occipital neuralgia according to ICHD-II criteria. A few days later, the occipital pain was followed by reddening of the skin and the appearance, of varying size, of vesicles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 face (the maxillary nerve and the mandibular nerve region). This was diagnosed as herpes zoster. This case represents a combination of facial herpes lesions and pain in the C2 and C3 regions. The pain syndromes can be confusing, and the classic herpes zoster infe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even when no skin lesions are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17.
抗病毒联合皮下及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联合镇痛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胸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皮内注射消炎镇痛药+抗病毒治疗;B组:肋间神经阻滞+抗病毒治疗;C组:单纯抗病毒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从即刻开始至观察期(30d)结束,A、B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睡眠状况也明显改善(P<0.01);而C组患者仅在第14天开始疼痛有所减轻,睡眠状况好转.结论:采用皮内注射或肋间神经阻滞行镇痛治疗、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对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和睡眠质量改善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从"郁"论治带状疱疹及应用自拟方解郁清毒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通过对带状疱疹多年来的诊治经验,结合目前带状疱疹的发病特点,应用Hamilton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为评定工具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心理调查与分析。并根据病因病机采用行气补虚、泻火解毒、通络止痛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药理研究成果组成的自拟方解郁清毒散治疗该病146例。结果带状疱疹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应用自拟方解郁清毒散治疗该病总有效率达95.89%。结论解郁清毒散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药物,且临床应用简单、方便、价廉,能显著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亦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放血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符合临床诊断的9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配合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配合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较口服泛昔洛韦、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