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索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和各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broplastic,THA)的168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7天进行血浆DD、FIB、FDP的检测;术前和术后第3、7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检测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形成。按照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DVT阳性组和DVT阴性组,分析DD、FIB、FDP对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诊断价值和各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术后32例患者发生DVT,占19.1%。在检测的3个指标中,DD、FD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分别为81.8%(P=0.002)和68.4%(P=0.009oFIB曲线下的面积仅为56.3%(P=0.31o结论DD和FDP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中有诊断意义。FIB对于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中的诊断意义较低。术后及时检测DD和FDP可以及时发现DVT,避免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vthromboembolism,P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8 年2月至 2012 年9月,114 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静脉 Duplex 彩色超声检查,观察 DVT 的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形成 DVT,分为 DVT 组和非 DVT 组,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患者的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的发生有无相关性。术后采用标准计量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本组男 46 例,女 68 例;年龄 24~85 岁,平均 (59.64±8.63) 岁。结果 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 32 例,发生概率为 28%,其中 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15 例,发生概率为 18.9%,TK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17 例,发生概率为 48.6%。进行多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 岁、TG ≥1.7 mmol/L、全身麻醉、膝关节置换是关节置换术后 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 年龄高、体重大、TG 水平升高、膝关节置换、全身麻醉、有家族性 VTE 史、饮酒史等的患者发生 DVT 的风险较高。而年龄高、膝关节置换、全身麻醉及 TG ≥1.7 mmol/L 则是关节患者术后发生 DVT 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朱明  徐吟亚 《现代肿瘤医学》2016,(16):2544-254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食管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180例,根据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血浆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差异,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对DV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术前低,t-PA水平较术前高;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术后低,t-PA水平较对照组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及P<0.01)。治疗组DVT、肺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猝死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肥胖以及年龄>65岁是导致食管癌术后易患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食管癌术后伴发DVT安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康复教育在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的意义。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行THA的患者87例,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外,术前由手术医师和专科护士采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实际练习,教育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方法。记录术后两组完成主动规范功能锻炼时间、肢体周径增量值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各指标组间及组内的差异。结果实验组首次主动完成踝泵锻炼时间、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时间、直腿抬高时间分别为(4.62±2.39) h、(13.33±5.88) h、(23.67±6.01) h,分别少于对照组(6.12±2.93) h、(16.02±5.89) h、(27.95±7.85)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下肢周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下肢周径增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术后第2、3、5、7天下肢周径增量值均逐渐减少,实验组分别为(3.76±0.75) cm、(3.68±0.56) cm、(3.46±0.53) cm、(3.17±0.36) cm,分别小于对照组(4.03±0.55) cm、(3.92±0.51) cm、(3.71±0.59) cm、(3.48±0.36)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1例、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下肢DVT 5例、假体脱位1例、感染5例,且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明显低于对照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康复教育可使THA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后早期主动规范康复锻炼,明显减少首次主动规范功能锻炼的时间、减轻患肢肿胀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4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0.7±10.1)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且将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FIB浓度及基础疾病与DVT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D-二聚体的值1.82(1.53~4.53)mg/L,非DVT组D-二聚体值0.45(0.21~1.22)m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与下肢DVT形成相关,年龄、性别、术前制动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FIB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根据ROC曲线,当D-二聚体值为1.5 mg/L时,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是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D-二聚体1.5 mg/L时认为有较高的DVT形成风险,早期干预,有助于DVT的发现和诊疗。  相似文献   

6.
朱明  徐吟亚 《现代肿瘤医学》2017,(11):1760-176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胰腺癌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胰腺癌患者180例,根据术后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血浆酶原激活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差异,观察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对DVT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术前低,t-PA水平较术前高;治疗组术后PAI、FIB以及D-D水平均较对照组术后低,t-P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及P<0.01).治疗组DVT、肺栓塞、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猝死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既往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是导致胰腺癌术后易患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于预防胰腺癌术后伴发DVT安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方法总结本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2例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患者情况,同时筛选了同时期年龄、病变分期相匹配的56例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有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DVT组与对照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 ±1.2)小时和(3.0±0.8)小时,围手术期化疗患者占比为35%和23%,术中失血量为(645±120) ml和(400 ±200) ml,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年龄和疾病分期无明显差异.结论 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围手术期接受化疗为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患者罹患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早发现、早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高凝状态的实验室指标特征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143例围手术期患者均接受双下肢深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对DVT(+)与(-)组围手术期水平变化有明显差异的实验室指标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AUC)及找出诊断界值。结果 术后第3~7天下肢DVT者33例。全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脑钠肽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第1~7天均明显升高(P<0.05)。DVT(+)与DVT(-)组围手术期FDP和D-Dimer水平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D1(术后第1天)-FDP、POD3-FDP和POD3-D-Dimer的AUC和诊断界值分别为(0.726、4.65 μg/ml)、(0.811、4.85 μg/ml)和(0.772、1.55 μg/ml),其联合诊断的串联试验敏感度为46.5%,特异度为94.9%。结论 术后第1天及第3天FDP和术后第3天D-Dimmer水平增高对DVT的诊断价值中等,串联试验联合诊断可明显提高特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学龄期下肢骨折患儿血浆D-2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4岁及4岁以上下肢骨折患儿127例,年龄4~14.5岁,平均11.8岁。患儿入院后常规抽血化验血浆D-2聚体浓度及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查出有DVT的患儿进行抗凝溶栓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及我院自制制剂活血化瘀汤治疗,定期复查血浆D-2聚体浓度和彩超检查,治疗疗程2~4周;对于D-2聚体浓度超过500μg/L,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无血栓者,不予抗凝治疗,给予定期复查D-2聚体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直至D-2聚体浓度下降至500μg/L以下。结果本组中共查出血浆D-2聚体浓度超过500μg/L者127例,其中彩超查出DVT 6例,1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髁部粉碎骨折,1例股骨部粉碎骨折合并髌骨骨折,血栓位于静脉和(或)胫后静脉。经2~4周抗凝溶栓治疗,血栓消失,术后复查未见血栓再形成。结论术前筛查血浆D-2聚体十分必要,围手术期血浆D-2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对恶性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56例恶性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华法林抗凝等治疗.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14 d血清CRP浓度,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CRP浓度分别为(46.44±28.82) mg/L、(45.96±29.40) 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4,P=0.951).治疗14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CRP浓度均下降,分别为(16.97±10.22) mg/L、(31.63±18.07)m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996,P< 0.05;F=4.828,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CRP浓度低于对照组(F=13.965,P< 0.01).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6.43%,27/28)高于对照组(67.86%,19/28)(x 2=8.204,P=0.017),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43%,27/28)也高于对照组(75.00 %,21/28)(x2=6.205,P=0.045).结论 阿加曲班可降低恶性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清CRP浓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不同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LND)组216例,淋巴结采样术(LNS)组199例.检查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d及术后7d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C)及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LND组术后各时点全血中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均低于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淋巴细胞(0.95±0.57)×10^9/L比(1.10±0.65)×10^9/L,CD8+T淋巴细胞(19.53±6.48)%比(20.93±6.70)%,NK细胞(17.36±6.06)%比(18.57 ±5.97)%,均P<0.05;术后7d:淋巴细胞(0.86±0.53)×10^9/L比(1.00±0.60)×10^9/L,CD8+T淋巴细胞(17.27±5.64)%比(18.40±5.26)%,NK细胞(13.11 ±4.84)%比(14.20±5.30)%,均P< 0.05];术后3d时LND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SL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59±6.53)%比(31.19±6.32)%,P<0.05],术后7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4±6.65)%比(37.20±6.83)%,P>0.05].结论 与SLND相比较,LNS可以减轻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服用小剂量沙利度胺前后凝血指标变化,以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是否能增加栓塞事件风险。方法:选取2008年至 2012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92例,将患者按治疗过程中是否进行化疗分为化疗组(145例)与非化疗组(147例),均给予沙利度胺100mg每日一次口服。服药前和连续服用沙利度胺3个月、6个月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用4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程度,自动分析凝血仪检测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比较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变化。结果:收治的292例患者,去除退组的55例,服用沙利度胺前后APTT、PT值、血小板活化程度均无显著变化。化疗组服沙利度胺前FIB为(3.4±0.92)g/L,DD值为(242.7±249.7)μg/L;服沙利度胺6个月后FIB为(3.9±2.4)g/L(t=-2.48,P=0.021),DD值为(354.2±236.1)μg/L(t=-2.1,P=0.047)。FIB、DD值较前升高,有显著意义。非化疗组FIB值较前升高,但无显著意义(t=-1.83,P=0.078),服药前DD值为(225.6±156.8)μg/L,之后为(267.3±206.7)μg/L,升高有显著意义(t=-2.69,P=0.012)。结论:小剂量口服沙利度胺不能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血小板活化,亦不能影响内外源凝血因子,但有可能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出50名(ASAⅠ-Ⅱ级)乳腺癌患者,分别测定手术前后凝血系列(FIB,TT,PT,APTT,ALT)。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FIB明显高于术前(P〈0.05),APTT明显低于术前(P〈0.05),PLT较术前增高(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因而术后存在深部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及时预防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提高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合并血栓的认识。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20名健康对照及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及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血浆D-二聚体(D-DI)的含量。结果 7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APTT(30.44±1.43)s、FIB(3.28±0.20)g/L、D-DI(297.05±56.59)μ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3.72±0.76)s、(2.57±0.22)g/L、(94.50±26.0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淋巴瘤患者各项凝血纤溶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淋巴瘤患者APTT延长,FIB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及Ⅰ、Ⅱ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静脉血栓患者7例,该组与Ⅰ、Ⅱ期患者相比FIB及D-DI均高,与Ⅲ、Ⅳ期患者相比D-DI明显升高。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指标的异常,需定期动态检测,化疗后易发生静脉血栓,需及早预防,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s,CTCL)Hut78细胞株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5、10和20μmol/L)作用于人皮肤CTCLHut-78细胞,24和48h后MTT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UNEL末端标记法和Annexin V—FITC双标记流式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5、10和20μmol/L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24h后,细胞A值分别为1.202±0.094、0.568±0.019和0.535±0.033,与0μmol/LA值(1.272±1.1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浓度作用48h后,细胞A值分别为0.604±0.095、0.314±0.042和0.260±0.055,与0μmol/LA值(0.781±0.0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作用24h后同浓度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增加Hut-78细胞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呈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5、lO和20/μmol/L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24h后,HUT-78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28±2.64)%、(53.52±10.86)%和(56.13±10.79)%,与0μmol/L抑制率(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UT-78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35%、96.39%和98.56%,与0μmol/L凋亡率(55.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浓度作用48h后,HUT-78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2.85±10.98)%、(59.T7±5.44)%和(66.52±7.80)%,与0μmol/L细胞抑制率(O)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作用24h后同浓度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达到5μmol/L的白藜芦醇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白藜芦醇主要通过诱导HuT-78细胞凋亡,其中主要是早期凋亡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