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120例137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DVT发生隋况进行分析。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所有患者术后3~7d是否有DVT的发生作为观察时间止点,分别对患者的4项临床因素进行检测并详细记录,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及置换关节侧。所有数据用EXCEL建库,测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用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发生DVT患者37例,DVT发生率为30.8%(37/120),其中无症状DVT患者占54.1%(20/37)。未发生DVT的83例患者中,单侧TKA者74例,双侧TKA者9例。结论女性、肥胖、60—70岁年龄段、左侧膝关节置换是发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当今骨科关节组常见的手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重视,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行人工TKA的患者日益增多,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但是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成为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危险因素~([1])。TKA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DVT的形成,血管堵塞较轻的患者可出现  相似文献   

3.
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率越来越高,效果也越来越受到肯定,但是仍有较多可能引起手术失败的因素,其中术后感染是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因此,控制术后感染是保证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感染是TKA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早期文献报道TKA术后感染率为1%5%[1],现在的感染率可控制在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颅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颅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17例),非DVT组(83例)。分析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幕上肿瘤、术后有下肢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长于非DVT组,D-D、TC、TG水平高于非DVT组,PT长于非DV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且P<0.05)。结论 肿瘤位置、术后下肢功能障碍、术中输血、肢体肿胀、术后感染、手术时间、卧床时间、PT、D-D、TC、TG是颅脑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结合上述危险因素行针对性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口腔颌面肿瘤患者86例。收集患者所有临床资料,依据术后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3例)及非DVT组(63例),分析影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年龄大于非DVT组,恶性肿瘤、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住院时间长于非DVT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是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P<0.05)。结论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下肢DVT中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临床在制定手术方案及围术期护理时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TKA术后感染的24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在该院行TKA且未发生感染的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吸烟(OR,2.21;95%CI:1.10~4.50)、BMI≥24(OR,1.29;95%CI:1.09~1.56)、糖尿病(OR,4.50;95%CI:2.28~10.25)、ASA评分≥3(OR,1.19;5%CI:1.01~1.43)、出血量≥200 ml(OR,1.15;95%CI:1.02~1.37)以及引流时间≥24 h(OR,1.30;95%CI:1.08~1.54)是TKA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TKA术后感染受患者机体因素和手术因素的共同影响,提示临床医生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下行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25例分为全身麻醉组(n=13)和椎管内麻醉组(n=12),比较两组患者HSS膝关节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术前(T0)、手术结束时(T1)及术后1 d(T2)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表达水平。结果 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和椎管内麻醉组T2时点CRP和IL-8的表达均高于T0时点(P<0.05);两组患者术后HSS膝关节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90.2±15.3) 分  vs (91.2±16.3) 分,P=0.88;(25.1±6.2) 分 vs (23.2±5.3) 分,P=0.40;23.1% vs  25.0%,P>0.05]。结论 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下行肿瘤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头颈肿瘤术后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择同期头颈肿瘤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未发生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术中体位等信息,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术中体位、术后肌力、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影响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及早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TKA患者共96例,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原因、文化程度和OA分期,手术情况包括平均时间、并发症和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HSS评分和优良率、治疗依从性、随访并发症。随访6个月,以HSS评分≥70分为优良,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有效组82例,无效组14例,有效率85.4%。平均年龄:有效组(55.8±9.7)岁,无效组(66.9±11.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OA分期(Ⅲ/Ⅳ期):有效组60/22例(62.50%/22.92%),无效组6/8例(6.2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治疗依从性:有效组依从率86.59%,无效组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年龄、OA分期、围术期和随访并发症、治疗依从性均是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OA患者的年龄、OA分期、围术期和随访并发症、治疗依从性均为影响关节功能恢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全髋关节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20世纪最成功的外科治疗手段之一,它极大程度改善了严重髋关节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第1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不断增加,在美国每年约有250000例患者行髋关节手术,而THA大约为髋关节手术量的17.5%。近年来THA在我国发展迅速,每年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有50000例左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膝人工关节同期置换与选择性单膝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10 年6月至 2011 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因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154 例,分为双膝置换组与单膝置换组,通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6个月,1年的 KSS 评分,WOMAC 指数 (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VAS 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费用 (假体费用除外) 及术后复查影像学表现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以 SPSS13.0 软件做统计学分析,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双膝置换组患者 51 例 (男8例,女 43 例);单膝置换组患者 103 例 (男 35 例,女 68 例)。术前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时间、VAS 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膝置换组术后3、6个月,1年的 KSS 评分及 WOMAC 指数与单膝置换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以改善,VAS 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男性患者的痛觉阈值普遍较高。平均住院时间双膝组略长 (P<0.05),住院费用 (假体费用除外) 双膝置换组高,(P<0.05)。术后并发症双膝置换组高于单膝组,双膝置换组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9.80%),肺心脑血管并发症3例 (5.88%),肺栓塞2例 (3.92%)。单膝组并发感染1例 (0.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同期双膝人工关节置换和选择性单膝置换临床效果相当,但双膝同期置换住院时间长,术后血栓发生率及心肺脑血管并发症高,术前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方法总结本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2例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患者情况,同时筛选了同时期年龄、病变分期相匹配的56例因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有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DVT组与对照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 ±1.2)小时和(3.0±0.8)小时,围手术期化疗患者占比为35%和23%,术中失血量为(645±120) ml和(400 ±200) ml,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年龄和疾病分期无明显差异.结论 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围手术期接受化疗为宫颈癌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的患者罹患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早发现、早治疗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D—dimer,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和各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broplastic,THA)的168例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7天进行血浆DD、FIB、FDP的检测;术前和术后第3、7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检测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形成。按照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DVT阳性组和DVT阴性组,分析DD、FIB、FDP对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诊断价值和各自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术后32例患者发生DVT,占19.1%。在检测的3个指标中,DD、FD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分别为81.8%(P=0.002)和68.4%(P=0.009oFIB曲线下的面积仅为56.3%(P=0.31o结论DD和FDP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中有诊断意义。FIB对于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中的诊断意义较低。术后及时检测DD和FDP可以及时发现DVT,避免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vthromboembolism,P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发生胭窝囊肿较为罕见。国外文献仅有个案报道,国内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作者复习相关文献,总结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可以帮助终末期膝关节疾病患者缓解疼痛、稳定关节、矫正畸形、重建关节功能是矫形外科临床常见的手术之一。在西方国家,TKA 手术的患者约为15~20/100万。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发展和我国经济状况持续改善 TKA 已经成为一项安全、效价良好的成功治疗方法。对TKA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不仅是患者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手术的效果,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TKA患者的康复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03例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为血栓组,通过系统抽样法选取对照组706例,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比较Khorana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比较血栓组与对照组的年龄、BMI≥30 kg/m2、手术切除活检确诊、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2 h、治疗前脂蛋白a(Lpa)>475.5 mg/L、血浆蛋白C(PC) < 102.5%、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129.8%及D-二聚体(D-D)>289.99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07);两组患者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年龄、BMI≥30 kg/m2、手术切除活检确诊、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2 h、治疗前Lpa>475.5 mg/L、PC < 102.5%、FⅧ>129.8%及D-D>289.99 ng/mL是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Caprini评估模型可能导致乳腺癌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偏高,应进一步探究更加适合乳腺癌患者血栓的风险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即将施行的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术后康复相关诊疗行为等的关注程度。方法对128例即将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术前关注问题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61个问题,按关注程度分为1~4级(1=不关心,2=有些关心,3=比较关心,4=非常关心。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24例患者对所有项目的平均关注度是3.11。平均关注度最高的5项是:术后能否行走自如(3.78),手术医生的经验(3.73),手术是否会失败(3.68),人工关节使用寿命f3.63),术后生活能否自理(3.63o家属的平均关注度是3.18。家属最关注的5个项目是:手术医生的经验(3.86),术后能否行走自如(3.82),术后疼痛缓解是否理想(3.74),术后关节是否僵硬(3.72),出院后是否疼痛(3.72o〈65岁的患者对6个项目(术后能否照看小孩、术后是否可以进行娱乐活动、人工关节使用的寿命、术后能否骑车、术后能否搬抬重物和置换后人工关节周围是否会骨折)的关注度要显著高于≥65岁的患者,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对麻醉意外发生的关注度分别为:3.71、3.38,(P=0.036);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对麻醉医师的经验的关注度分别为:3.73、3.47,(P=0.040);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对出院后是否疼痛的关注度为:3.70、3.41,(P=0.048),麻醉意外、麻醉医师的经验、出院后是否疼痛是老年患者较为关注的3个项目。在所有项目平均关注度上,年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分别是3.14和3.09,P=0.624o结论中国患者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前最关注的问题是:术后膝功能的恢复,医生的水平和假体的使用。在术前,中国患者的关注度显著高于西方患者。但与国外患者一样,高屈曲也不是中国患者关注的焦点。相比患者本人,患者家属对术后膝功能恢复的关注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治时血脂水平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人群血脂合适水平与异常分层标准,按初治时血脂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分组,分析不同血脂水平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29例SCLC患者中,初治时总胆固醇<5.2 mmol/L 90例(69.8%),≥5.2 mmol/L 39例(30.2%);甘油三酯<1.7 mmol/L 95例(73.6%),≥1.7 mmol/L 34例(26.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 27例(20.9%),≥1.0 mmol/L 102例(79.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 mmol/L 90例(69.8%),≥3.4 mmol/L 39例(30.2%)。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与SCLC患者的体质指数有关(P<0.05)。SCLC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5个月,明显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8.8个月,P=0.024)。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2个月,虽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15.6个月),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SCL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初治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SCLC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是影响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进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 D- 二聚体 (DD) 与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的意义。方法 选择 2012 年4月至9月,108 例初次 THA 手术患者,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测均阴性,根据术后5天下肢彩超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 (n=28) 和非血栓组 (n=80) 。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3、5天对血浆 DD、FIB 进行检测,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B超检查结果对比,比较血浆 DD、FIB 两个检测指标及两个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 DD 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 (P<0.01),FIB 术后3、5天明显增加 (P<0.01)。与基础值比较,两组 DD 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于术后1天到峰值:非血栓组 (4.94±1.27) mg/L,血栓组 (8.96±1.67) mg/L (P<0.01);FIB 术后3、5天明显增加,且5天值较3天值增高明显:非血栓组 (5.13±0.48) g/L,血栓组 (7.24±1.23) g/L (P<0.01)。术后3天,DD 结合 FIB 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 94.7% 和 93.3%。结论 本研究涉及参数均提示术后血液呈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大。血浆 DD、FIB 的联合检测对 THA 术后并发下肢 DVT 具有早期预测价值,其在术后第3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