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观察SLE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B淋巴细胞成熟抗原(BCM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分析两蛋白质分子间的相关性。 方法:用ELISA测定32例活动期和20例非活动期SLE患者血清MIF、BCMA浓度,并以30例健康人作对照,观察SLE患者血清MIF、BCMA水平的改变,分析MIF、BCMA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及相互之间相关性。 结果:SLE患者血清MIF、BCM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6和0.78,P值均<0.01)。SLE患者血清中BCMA浓度与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浓度显著相关(r分别为0.75和0.64),MIF浓度与抗dsDNA抗体显著相关(r=0.65),与抗核抗体浓度无显著相关性(r=0.15)。MIF与BCMA间无相关性。 结论:血清BCMA、MIF水平可作为反映SLE活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T、B淋巴细胞活化均参与SLE发病机制,B淋巴细胞活化程度与SLE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水平与SLE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伟英  李广然  梁伟  阳晓  何新生  方芳  余学清 《新医学》2004,35(11):667-668,688
目的:观察SLE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性、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4例活动期和21例静止期SLE患者的血清MIF浓度,并以18名正常人作对照,观察SLE患者血清MIF的改变及其与疾病活动性、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SLE患者血清MIF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0.01),活动期比静止期显著升高(P<0.01).血清MIF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NA,ds-DNA)抗体、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63,P<0.01,r=0.64,P<0.01,r=0.48,P<0.01);与血清补体C3、G4呈负相关(r=-0.57,P<0.01;r=-0.39,P<0.05);与抗核抗体无相关(r=0.16,P>0.05).结论:血清MIF浓度可作为SLE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T淋巴细胞CD69抗原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抗体的产生及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刺激20h后30例SLE患者及15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CD69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SLE患者外周血抗dsDNA抗体、疾病活动度用SLEDAI记分。结果经PHA刺激后,SLE患者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CD69抗原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特别是活动期,并且CD69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成正相关;30例患者中有22例抗dsDNA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组T淋巴CD69抗原的表达高于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T淋巴细胞CD69抗原的表达明显上调,CD69抗原的表达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69抗原的表达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为判断狼疮的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LE活动组(13例)和SLE缓解组(10例)患者血清BLyS和APRIL水平,以健康志愿者(23例)作为对照;同时将血清BLyS和APRIL水平与患者的临床检验指标(尿蛋白、抗dsDNA抗体)分组进行分析。结果:SLE患者组血清BLyS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活动期高于缓解期(P〈0.05);尿蛋白阳性组血清APRIL水平明显低于尿蛋白阴性组患者(P〈0.05);抗dsDNA抗体升高组血清BLyS和APRIL均高于抗dsDNA抗体滴度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增高,且增高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尿蛋白阳性组血清APRIL水平明显低于尿蛋白阴性组SLE患者,提示BLyS和APRIL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8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IL-18的水平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38例SLE患者在活动期和治疗后稳定期及30例对照血清中IL-18的水平,观察IL-18与SLE疾病活动指数标准(SLEDAI)及其它疾病活动指标[血沉(ESR),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和C4及总补体CH50]的相关性。结果(1)活动期和治疗后稳定期SLE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分别为(754.2±314.8)pg/ml,(311.5±256.7)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8.4±12.6)pg/ml];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2)在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分别与抗ds-DNA抗体滴度和SLEDAI评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均P<0.05)。与ESR,C3,C4和CH50等其它实验室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而活动期SLEDAI评分分别与C3、CH50和抗ds-DNA抗体滴度呈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3)活动期和治疗后稳定期SLE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变化结果与SLEDAI评分变化结果呈现显著相关性(r=0.46,P<0.05)。结论IL-18水平在SLE中升高,与SLE活动性呈现显著正相关,检测IL-18可以作为诊断SLE活动性的有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LE患者血清高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 方法 用ELISA法检测89例SLE患者及3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Hcy水平,并与AN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及Ig、C3、C4进行分析比较。血清Hcy≥15 μmol/L为高Hcy血症。 结果 SLE组高Hcy检出率及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SLE组Hcy水平与Ig呈正相关,与C3、C4呈负相关,健康人对照组则无明显相关性;SLE患者ANA高滴度组与低滴度组、抗Sm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抗dsDNA阳性SLE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抗dsDNA阴性者(P<0.01)。SLE患者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结论 SLE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Hcy的变化与疾病活动程度关系密切,检测血清Hcy有助于SLE的诊断及其活动性判断。  相似文献   

7.
陈昭华  徐红星  段艳  赵星 《检验医学》2007,22(4):442-44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9例SLE患者和24名正常对照组血清sICAM-1水平,并分析sICAM-1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等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sICAM-1水平与ANA滴度具一定的相关性(r=0.363,P〈0.05),而与抗dsDNA抗体、补体无明显的相关。结论sICAM-1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血清sICAM-1的测定有助于SLE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和抗体亲和力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分析两种抗dsDNA抗体检测方法检出能力差异的原因。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同时测定300例SLE患者(SLE组)和495例非SLE自身免疫疾病患者(非SLE疾病组),以及30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抗dsDNA抗体,然后进一步测定ELISA检测为阳性标本的抗dsDNA抗体亲和力指数。结果 (1)SLE组抗dsDNA抗体水平[285.8(164.5~463.3)IU/mL]明显高于非SLE疾病组[172.9(135.3~200.1)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SLE组抗体亲和力指数[32.3(19.2~50.7)]与非SLE疾病组[15.5(9.5~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SLE组抗dsDNA抗体水平和抗体亲和力指数分别与SLED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00、0.002)。(2)ELISA和IIF同时检测为阳性的标本,其抗dsDNA抗体水平和亲和力指数均明显高于单独ELISA检测为阳性标本的抗体水平和抗体亲和力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dsDNA抗体水平及抗体亲和力指数与SL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表明较高的抗体水平和抗体亲和力可能影响疾病进程,可作为病程监测的指标。IIF相对于ELISA,更倾向于检测出相对较高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水平,探讨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SLE患者60例,根据SLEDAI评分,分为活动组(≥10分)和稳定组(〈10分)各30例,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MGB1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SLE患者HMGB1血清水平较正常和稳定期SLE患者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1水平与SLEDAI、24h尿蛋白水平、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成正相关(P〈0.05),与C4成负相关(P〈0.05),抗ds-DN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HMGB1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感染、淋巴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C3、抗RNP抗体、抗SSA或SSB抗体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SLE患者血清HMGB1水平升高,且与疾病活动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HMGB1可能作为促炎因子在SLE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C1q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EE)活动性的关系以及在狼疮肾(lupus nephritis,LN)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3例LN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并与43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76例SLE患者按SLEDAI评分分为SLEDAI≥10分组和SLEDAI〈10分组两组,进行抗C1q抗体与SLE活动度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LN患者血清中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对照组(P〈O.01)。同时SLEDAI/〉10分组,抗C1q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DAI〈10分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以LN和SLEDAI作为因变量将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LN作为因变量人选的白变量有抗C1q抗体,抗Sm抗体(P〈0.05),以SLEDAI作为因变量人选的白变量抗C1q抗体(P〈0.05)。结论在LN患者中,存在着抗C1q抗体的高表达,抗C1q抗体在LN疾病中起较为重要作用。抗C1q抗体是反映SLE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重要指标,在LN诊断和判定其活动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与SLE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较好的反映SLE病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瘦素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检测30例初诊女性SLE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及30名正常对照血清瘦素的水平,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血沉(ESR)、抗核抗体(ANA)滴度及补体C3、C4做相关分析。结果女性SLE患者治疗前瘦素浓度为(13.05±10.58)μg/L,治疗后为(25.28±19.83)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8.44±5.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且SLE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与抗dsDNA抗体具有相关性(r=0.496,P<0.05),而与SLE-DAI、ESR、ANA滴度、补体C3及C4间均无相关性(P>0.05)。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与上述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引起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进一步升高,研究瘦素有可能为治疗SLE找到新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31水平,分析探讨其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SLE患者为试验组[根据整体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是否≥5分,分为活动组28例及稳定组12例],另选取同期门诊体检中心健康人群2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人群血清IL-31水平的表达,并分析IL-31与疾病活动指标(SLEDAI评分,补体C3、C4,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ANA、ANCA、IgG抗体、血沉、CRP等)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40例SLE患者中活动组与稳定组2组之间血清IL-31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5±12.4)pg·mL-1比(67.1±10.9)pg·mL-1,P=0.008)];2组血清IL-3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32.8±8.7)pg·m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试验组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SLEDAI评分(r=0.447,P=0.004)、补休C3水平(r=-0.431,P=0.002)呈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SLE患者血清IL-31水平表达增加,且与狼疮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瘦素在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检测30例初诊女性SLE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及30名正常对照血清瘦素的水平,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IEDAI)、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血沉(ESR)、抗核抗体(ANA)滴度及补体C3、C4做相关分析.结果女性SLE患者治疗前瘦素浓度为(13.05±10.58)μg/L,治疗后为(25.28±19.83)μg/L,均高于正常对照[(8.44±5.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且SLE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与抗dsDNA抗体具有相关性(r=0.496,P《0.05),而与SLEDAI、ESR、ANA滴度、补体C3及C4间均无相关性(P》0.05).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与上述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引起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进一步升高,研究瘦素有可能为治疗SLE找到新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4.
熊金河  胡绍先 《华西医学》2010,(8):1418-1420
目的检测B细胞成熟抗原(BCMA)m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水平,探讨BCMA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06年1-11月收治的36例SLE患者,同期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CMA mRNA的表达,并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组BCMA mRNA表达水平(0.598±0.230)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11±0.309)(P〈0.05)。SLE患者BCMA mRNA表达水平与SLEDAI评分无相关性(P=0.590)。结论 SLE患者BCMA mRNA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的血清学指标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33例狼疮肾炎(L nephritis,LN)患者血清进行检测抗核小体抗体,抗Clq抗体,抗ds-DNA抗体,以43例无肾炎临床表现的SLE患者做为对照组。同时将76例SLE患者按SLEDAI评分分为SLEDAI≥10分组与SLEDAI<10分组两组,进行抗核小体抗体,抗Clq抗体和抗dsDNA抗体与SLE活动度相关性的分析。结果LN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C1q抗体浓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LN组(P<0.01),与SLE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LEDAI≥10分组,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浓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SLEDAI<10分组(P<0.01),3种抗体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66.7%),特异性(85.7%)。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以LN和SLEDAI作为因变量将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R抗体进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LN作为因变量入选的自变量有抗C1q抗体,抗Sm抗体(P<0.05),以SLEDAI作为因变量入选的自变量有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P<0.05)。结论在LN患者和SLEDAI≥10分组中,存在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dsDNA抗体的高表达。3种血清标志物和SLE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核酸(mRNA)和血清蛋白水平初步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ly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自行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对59例相对稳定期SLE患者和40名健康人血清BlyS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lySmRNA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SLE患者血清BlyS含量与外周血BlyS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浓度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的相关性。结果59例相对稳定期SLE患者血清BlyS含量[(8.42±1.55)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19±0.88)μg/L,P<0.001],并与IgG浓度、抗dsDNA抗体的滴度呈正相关性(分别r=0.442,r=0.850,均P<0.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59例SLE患者中39例(66%)外周血BlyS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与血清BlyS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652,P<0.001)。结论主要由BlyS基因异常表达所引发的高浓度BlyS血清蛋白是一明显的SLE免疫病理特征;BlyS作为SLE发病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能在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活化和促进特异性自身抗体的产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血清清蛋白是否可用于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有113例患者纳入研究,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要求,男性18例,女性95例,血清清蛋白、补体(C3,C4)、抗dsDNA抗体等检测项目于就诊当天完成,所有患者进行SLEDAI评分,按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72,SLEDAI≥4)和缓解期组(n=41,SLEDAI=0~4),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计算各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与缓解期相比,血清清蛋白(g/L),C3(g/L),C4(g/L),抗dsDNA抗体(U/L)水平分别为(35.76±7.19 vs 40.96±7.43,t=3.654,P=0.001),(0.68±0.23 vs 0.90±0.18,t=5.304,P=0.001),(0.13±0.06 vs 0.18±0.05,t=4.007,P=0.001),(229.00±203.95 vs 136.59±82.98,t=-3.38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相关性分别为R=0.448,P=0.001;R=0.448,P=0.001;R=0.389,P=0.001和R=0.36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C3,C4,抗dsDNA抗体在判断狼疮活动与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83,0.720和0.658,其中血清清蛋白判断狼疮活动与否能力高于抗dsDNA抗体(Z=2.077,P=0.001)。结论血清清蛋白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标志物用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疾病活动性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SLE患者血清中抗染色质抗体(anti-chromatin antibody,AchA)水平,评价其在SLE诊断和病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SLE患者154例,疾病对照组155例(类风湿关节炎46例,干燥综合征49例,骨关节炎10例,系统性硬化症20例,肾病综合征30例),健康人对照107名。用ELISA检测AchA水平,并探讨其与SLE患者发病年龄、病程、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其他自身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IgG)、ESR、24 h尿蛋白、肾功能指标等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血清中AchA的阳性率为63.6%(98/154),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5.8%(9/155)及健康人对照组0%(P均0.01)。AchA诊断SLE的特异性为96.6%,敏感性为63.6%,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6%和81.9%。SLE患者血清中AchA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人对照组(P均0.000 1)。与AchA阴性SLE患者比较,AchA阳性SLE患者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水平、ESR升高,C3、C4、WBC降低,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水平升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hA水平与ESR(r=0.218,P=0.01)、C3(r=0.451,P0.000 1)、Alb(r=0.295,P0.000 1)、AnuA(r=0.349,P0.000 1)、抗dsDNA抗体(r=0.311,P0.000 1)、24 h尿蛋白(r=0.243,P=0.003)、SLEDAI评分(r=0.202,P=0.015)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AchA对SL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与疾病活动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与狼疮肾损害强相关,提示其在狼疮肾发病及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活动度与血清铁蛋白(FET)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惠东县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40例,按疾病的活动度分为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各20例,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FET、抗双链DNA(ds-DNA)抗体水平及SLE疾病活动度指标(SLEDAI)评分。结果稳定期组和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活动期组FET、ds-DNA抗体水平及SLEDAI评分明显高于稳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组与活动期组患者FET异常率分别为4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FET水平与ds-DNA抗体、SLEDAI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41、0.620,P0.05)。治疗后2组患者FET升高例数较治疗前均下降,FET水平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T水平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可以将其作为诊断SLE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李薇  谢闻悦  杨华文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6):1848-1849
目的:对本院2001-2002年收治的61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sICAM-2、sICAM-3进行调查,同时检测抗核抗体(ANA)、血清补体C3、C4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另选择6例SLE患者,分别于临床活动期、恢复期、静止期3个不同阶段采集血标本进行各项指标动态观察。了解这些指标与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ELISA检测技术对各黏附因子、ANA进行调查;全自动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检测补体C3、C4;魏氏沉降法测定ESR。结果:61例SLE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值均<0.001);动态观察结果表明,SLE患者随临床病情改善,各黏附因子及ESR、ANA水平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补体C3、C4逐渐上升。但经相关性统计分析,只有sICAM-1与ANA、C4的水平变化分别表现出正相关与负相关(r=0.997、r=-0.993;P均<0.05);结论:黏附分子可能参与SLE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