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使用Graf髋关节超声检查法进行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早期筛查,佩戴Pavlik吊带进行早期干预,探索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的办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按超声Graf法对318例≤6个月的婴儿进行髋关节超声波筛查,其中男126例,女192例;平均年龄(2.7±1.3)个月。检测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患儿22例,其中男2例,女20例。以Pavlik吊带根据患儿Graf分型行相应的早期干预并超声监测随访。结果本研究接受髋关节超声检查的318例患儿(636髋)中,GrafⅠ型605髋,Ⅱa(+)型5髋4周后复查超声均为正常。19例发育不良髋中,14例经间隙性佩戴Pavlik吊带治疗6~8周后复查超声恢复正常;5例改善不明显,均为Ⅱb型髋,予以持续性Pavlik吊带治疗,4周复查4例恢复正常,1例调整吊带后2周复查亦恢复正常。7例半脱位及脱位髋给予持续Pavlik吊带治疗12周后3例恢复正常,4例调整吊带后4周复查超声,3例恢复正常,1例未好转,复查X线及体格检查证实脱位仍存在,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后髋关节复位良好。结论超声检查可辅助婴儿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早期诊断,能监测佩戴Pavlik吊带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DDH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中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引起幼儿及青少年残疾的主要髋关节疾病之一。为了避免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多个国家均已建立DDH早期临床筛查体系。Graf法已被证实为临床可行、结论准确的DDH超声筛查方法之一,已在多个国家及地区使用,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该法将DDH分为4型,GrafⅠ型髋关节目前无确切证据支持会发生退变,大部分GrafⅡa型髋关节可自发骨化成熟,而对骨化延迟及脱位的髋关节则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该文对目前婴幼儿DDH超声筛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广东省广州市新生儿及小于6月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病率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Graf超声对广州市9766(19532髋)名新生儿及小于6月婴儿进行DDH普查。结果检出可疑髋关节1370个,占7.01%,异常髋关节(DDH)18个,占0.09%,其中女婴DDH髋检出13个(0.13%),男性5个(0.05%),女性DDH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臀位产婴儿DDH检出率0.35%,明显高于非臀位产婴儿DDH髋检出率0.08%(P0.05)。有家族史的DDH检出率为0.22%,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DDH检出率0.07%(P0.05),体检髋关节可疑者DDH检出率为0.2%,明显高于体检髋关节为正常者DDH检出率。结论广州市新生儿及小于6月婴儿DDH患病率为0.09%,女性、臀位产、家族史的DDH发病率高,应重点监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avlik吊带治疗6个月内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Graf超声对广州市新生儿及小于6月婴儿进行DDH普查,检出异常髋关节(DDH)18个,其中女婴DDH髋检出13个,男性5个。根据Graf超声诊断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病理分型,9髋为Ⅱb型,6髋为Ⅱc型,2髋为Ⅲ型,1髋为Ⅳ型。均采用Pavlik吊带治疗,间隔2周复诊1次,超声检查观察髋关节发育变化。吊带治疗时间6~20周,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 17髋经Pavlik吊带治疗后,经超声和X线片检查,相关指标达到正常,确认治愈。1髋在经Pavlik治疗过程中,经超声检查后,相关指标改善明显,58°α角60°。全部患儿均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Pavlik吊带对于Graf II型患儿治愈率高,而对于GrafⅢ、Ⅳ型患儿,Pavlik吊带治愈率降低,部分患儿需要进一步的后续治疗。超声检查可达到动态观察Pavlik吊带治疗效果的目的。早期超声检查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能早期得到Pavlik吊带治疗提供了可能,对减少患儿远期遗留畸形和降低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天津市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B超筛查Graf分型结果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利用妇幼卫生保健三级管理和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操作系统对生后6~8周的婴儿进行早期髋关节B超筛查的资料。筛查采用"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超声检查方法测量广东地区新生儿髋关节发育的情况。方法对11132例在广东出生的新生儿,采用超声检查方法进行髋关节测量,以超声骨缘覆盖率法(BRP)和动态检查结合作为会标准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结果广东地区新生儿髋脱位发病率为11.8‰,髋关节不稳定发病率为12.1%。正常新生儿髋关节超声测量值:α、β角,髋臼指数,骨缘覆盖率,股骨头覆盖率,髋臼直径,股骨头直径均值依次为59.56°,39.48°,30.50°,57.40%,56.96%,15.71mm,15.74mm。结论1.明确了广东地区新生儿髋关节发育指标及DDH的发病率;2.明确了南、北方人群新生儿DDH的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髋臼发育各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髋关节早期演变进程.[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6月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4 102例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出生后1、7、42及90 d行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观察其髋关节早期发育及转归情况.[结果]依据早产儿诊断标准,早产儿393例,占总数9.58%;足月儿3 709例,占90.4...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46-1551
[目的]研究正常婴儿髋关节超声多种评价参数的相关性及多种测量方法从不同角度评价髋关节发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5例婴儿[男56例,女49例,汉族72例,回族33例,月龄1~6个月,平均(2.6±1.3)个月]210个正常髋关节行超声检查,观察髋关节形态结构并测量不同参数(α角,β角,股骨头覆盖率,髋臼角,L值),比较不同参数相关性。[结果]1正常婴儿髋关节α角,β角,股骨头覆盖率测量值、髋臼角及L值测量值分别为(67.24±4.21)°,(62.92±6.40)°,(61.92±5.52)%,(23.04±2.56)°,(0.44±0.05);2正常男婴与女婴α角,β角,股骨头覆盖率,髋臼角及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族与汉族婴儿正常髋关节α角,β角,股骨头覆盖率,髋臼角及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α角与FHC呈正相关,与β角、髋臼角及L值呈负相关。[结论]Graf方法作为婴儿髋关节筛查的首选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FHC、AI角、L值与α、β角具有相关性性,反映股骨头覆盖及骨性髋臼发育情况,对婴儿髋关节超声筛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具有广泛的髋关节解剖异常,其特征是髋臼轻度或不完全形成,导致股骨近端继发畸形和不可恢复的髋关节脱位,是成年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遗传和环境因素都被认为在DD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迄今为止,DDH的明确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基于Graf静态超声检查法及Harcker动态超声检查法等,对DDH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因研究从本世纪初开始。本文通过PubMed数据库MeSH主题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先天性”/“遗传学”/“基因”等检索,就DDH易感基因研究和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0.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儿童骨科最常见的髋部疾患,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先前,DDH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骨盆平片。但因体格检查对DDH的检出率不高,小婴儿髋关节有大量对X线不显影的软骨成分,X线检查也不易判断,造成大量新生儿、婴幼儿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髋关节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DDH的早期诊断率,最近MRI在DDH诊断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展开。综述体格检查,X线、CT、MRI、超声等影像检查在DDH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