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有关资料,结合《谢映庐医案》之内容,对谢映庐生平、著作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2.
谢映庐诊病善于阐发经旨,探究病理,审明病原,遇危重大证,有胆有识,着有《谢映庐医案》一书,载案250余首,  相似文献   

3.
清代名医谢映庐,约为清嘉庆初年~咸丰七年间人.祖居江西南城,三世为医,熟读医书300余家,临证40余年,声誉卓著,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主要反映在《得心集医案》(又称《谢映庐医案》)中。谢氏深谙岐黄之道,处方不离仲景左右,尊古而不泥古,医案中论病议病,切中肯綮,处方立法.匠心独运,颇具喻嘉言《寓意草》之遗风。笔者反复研读,仅将谢  相似文献   

4.
《杂症会心录》为清代医家汪文绮晚年所著,为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之一,汪文绮在肺系疾病治疗方面勤采众长,而却绝不盲从,提出了肺系疾病宜固本培元的治疗论点。强调肺病之治,重在治本,治本之法,重在肺肾;守古法而不苟同,变古法而非立异。剖析《杂症会心录》的固本学术思想,对现代肺系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运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西十大名医谱(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星焕,别字映庐。清代,我省南城人。生年不详,卒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世医家庭出身,少年时攻读儒书,欲应科举,因家计困难,遂绝意进取,弃儒而专攻医学,继承先业,在当地行医四十余年,活人无算,声誉卓著。曾将其平日的临床治验,辑成一部医案,名曰《得心集》,盖取“得之于心,照之于手”之意。原书因遭兵燹,散失过半,后经其子甘澍整编成书(附入甘澍的《一得集》治验数十则),仍名《得心集》。初刻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1936年绍兴裘吉生氏曾将其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解放后,1962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岀版单行本,改名为《谢映庐医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谢映庐医案》的分析,研究谢映庐先生应用仲景经方的学术特点。谢氏医案中应用仲景经方的比重很大,其应用经方秉承师古而不泥古的精神,根据病机和方药特点灵活应用。既有体现仲景经方原文本义的方证应用,亦有自身经验体会的运用扩展。  相似文献   

7.
复脉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温病学家叶天士用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方,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复脉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扩大了复脉汤的证治。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复脉汤加减应用的相关病案的分析,总结叶氏应用复脉汤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谢映庐先生应用仲景经方侯氏黑散的特点。方法:通过对《谢映庐医案》中谢氏应用侯氏黑散的两则案例进行分析、解读,阐明相关填窍说、所填空窍及填窍药物。结果:侯氏填窍之法与喻嘉言"填窍说"有密切关系,所填空窍为五脏六腑各脏器,填窍之药为质重之石药。结论:谢氏应用侯氏黑散的案例体现了其深研经典、灵活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谢星焕诊治老年病心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星焕(?~1857),字映庐,江西南城县人,清道光、咸丰间名医。星焕少业儒,家贫弃之,乃肆力于医,遂通其术,悬壶四十余载,声誉卓著。著有《得心集医案》,兵燹后散佚过半,复经其子整编成书,初刻于咸丰11年(1861),后被收入《珍本医书集成》。196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校勘重印,改名为《谢映庐医案》。谢氏擅长内科,于老年病诊治也多心得,兹录其鳞爪,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士雄,(1808-?)字孟英,号梦隐,清代著名温病学专家,因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误治的患者,他也治,故又号半痴山人.王氏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归砚录》,《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等.《王氏医案》反映了王氏临诊经验,其临证重视审证,辨证精确,而在遣方用药方面亦具特色.1 不泥古法,善辨真伪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明代医学杨继洲撰著《针灸大成》刊行400周年,简介该书主要内容和特色。书中节录诸多针灸著作原文和针灸歌赋而加以注解释义,并汇集杨氏针灸医案等;对针灸药三者的治疗作用,强调合力为治,又主张各取所长;对透穴针法承先启后力求创新,并讲究针刺手法,根据不同穴位轻重深浅有别,对灸治壮数多寡不拘泥古法等,均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清代江西旴江医家谢星焕通晓诸科,精内科、喉科,善治各种喉风、喉痹、梅核症等,是旴江喉科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谢映庐医案》。故就该书中谢氏治疗喉科危急难症的验案进行探讨。谢氏辨治喉风急疾,善于阐发经旨,灵活运用散火、甘缓、涌吐等法,救急救危;辨治梅核症,提倡察其因、乘其机,治以理气、清火、消痰、平肝等法,并重视精神调治;辨治喉痹,仿喻嘉言之法,议病必分阴阳虚实,不仅关注肺肾更注重脾胃。其辨治喉症的独特临床风格及学术经验,足以启示后学。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堪称方书之祖,创辨证论治之典范。医圣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治疗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的原则,创造了众多方药和治法,其中蜜煎导法为其代表,此法虽简,而其意深刻,体现了仲景传方授法的因病制宜和变化多端。结合多年临床处方用药经验,以蜜煎导法为例说明古方、古法所体现的医学价值,借以说明传承中医古方古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堪称方书之祖,创辨证论治之典范。医圣张仲景在论述六经病治疗的过程中,充分把握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的原则,创造了众多方药和治法,其中蜜煎导法为其代表,此法虽简,而其意深刻,体现了仲景传方授法的因病制宜和变化多端。结合多年临床处方用药经验,以蜜煎导法为例说明古方、古法所体现的医学价值,借以说明传承中医古方古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旴江医家谢映庐崇尚张仲景经方,其谨守辨证论治精神,又善于灵活应用。理中丸出于仲景,其药虽简,但用之得法,疗效显著。本文通过《谢映庐医案》记载的案例,分析了谢氏应用理中丸的方证所在,包括中焦虚寒和寒邪直中太阴两个方面。尤为注意的是当临证所见有阴火之假热,当仿仲景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之法,采用理中丸拌青黛或石膏服用,体现了谢氏临证活法之妙。  相似文献   

16.
涤痰汤出于严氏《济生方》,由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生姜,甘草、大枣十二味药组成。功用涤痰开窍,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四脏腑门改汤为丸,用治反胃、痰涎壅满胸膈,不以治中风为限。  相似文献   

17.
探析清代徐鹤所著《伤暑论》的学术思想。理论方面提出“以暑为温热之总纲”的观点,主张以暑邪统温、热、火等病邪所致之证,倡导三焦分论、治宜合参;临证方面继承古法、创立新方,同时辨驳古今临床谬误,阐明己见。  相似文献   

18.
杨璇,字玉衡,号栗山,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以擅长火热疫毒证治而闻名。其认为“世之凶恶大病,死生人在反掌间者,尽属温病,而发于冬月之正伤寒,百不一二。”而当时医者“无人不以温病为伤寒,无人不以伤寒方治温病”,以致因医枉死者无以数计。于是集毕生之精力,专事外感病的研究,详辨伤寒与温病之异同,晚年著成《伤寒温疫条辨》(即《寒温条辨》)一书。书中力倡吴有性“温病杂气”说,推重张璐“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之论,独重温热火郁证治,制升降散等“治温十五方”,为后世称颂。  相似文献   

19.
五倍子敷脐止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倍子味苦酸涩,气薄味厚。其止汗作用古人早有记述,《本草纲目》载“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又方,治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饼,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三个,勿饮茶水,甚妙。“《得配本草》:“和荞麦面,治寐中盗汗。“笔者在学习古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谢映庐得心集医案》中应用黄芪建中汤的医案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治疗经验有:1)泄泻不食,补土制木;2)潮热下利,建运中州;3)潮热腹痛,散寒补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