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经有效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开展,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原因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富含造血祖细胞,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经有效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广泛开展,临床实践证实这一方法可迅速恢复造血功能,原因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富含造血祖细胞,以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动员方法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移植后受者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2008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本院4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分为单纯动员和联合动员两组.单纯动员组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皮下注射,动员4-6天开始采集;联合动员组在单纯动员基础上于采集前2-4h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观察不同组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及其与采集前外周血MNC数的关系,观察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回输不同组供者造血干细胞后受者造血重建情况.结果表明:两组供者采集造血干细胞数均满足移植需要,单纯动员组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均高于联合动员组.两组采集物中MNC与采集前外周血MNC计数均呈正相关;联合动员组采集后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幅度较单纯动员组明显.单纯动员组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可以耐受及逆转,联合动员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预处理方案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联合动员组相应的受者造血重建时间较单纯动员组明显缩短.结论:在G-CSF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时加用地塞米松,可以减少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不良反应,可采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数,采集前外周血中MNC计数仍可以作为评估采集物中MNC高低的一项参考指标,特别是联合地塞米松动员干细胞对于受者造血重建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类中药对造血干细胞动员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因避免了骨髓穿刺和麻醉,且造血功能重建快,被广泛地应用于恶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动员以及细胞因子的调控原理进行分析,以获得理想的动员效果,即有足够量的造血干细胞(HSC)来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1]。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可介导干细胞与骨髓造血微环境之间的联系,调节干细胞的定位、增殖和分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和归过程中,粘附分子也有相应变化,对干细胞出入髓具有重要作用。本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1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后采集的最佳时机,见2010年14卷6期1068页2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  相似文献   

7.
再论造血干细胞研究的若干新动向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当今造血移植物工程发展的方向造血干细胞非血缘移植的继续发展面临四大障碍 :供源少 ,植入难 ,GVHD重 ,恶性病复发多。各种造血干细胞异基因移植方案 ,诸如尽量清除T细胞的骨髓移植 ,固然可以减轻GVHD ,却使植入难 ,复发更多 ;动员的外周血移植 ,如果CD34 细胞的剂量达10 6 kg ,明显提高植入率 ,但由于外周血中过多的成熟T细胞而使GVHD加重 ;动员的外周血超大剂量(megadose)CD34 细胞移植可以提高植入率、减轻或不发生GVHD ,但复发率又增高等。总之 ,目前没有一种造血异基因移植物能全面解决植入、GVHD和复发等问题。供源缺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对供者的影响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采用G-CSF皮下注射5~6 d,使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做好对供者的动员和采集护理。结果:21例供者均顺利完成PBSC动员和采集,所有供者采集总量均达到受者移植细胞数要求。随访1~3个月供者均状况良好。结论:细致的护理可以使PBSC动员、采集期间和移植工作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有多种因素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炎症趋化因子是一类新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具有快速高效的特定.本文就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机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造血干细胞方面的进展以及炎症趋化因子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细胞输注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细胞治疗的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重症免疫缺陷、AIDS、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放化疗后的造血支持治疗等领域.但目前临床用血来源依然十分紧张,加上HIV、 HCV等病源的污染使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也受到极大的挑战.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样也面临供体短缺问题,骨髓采集和外周血的动员分离等步骤复杂,对于多次化疗的患者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动员和采集,而脐带血中所含有的CD34+细胞比应用于成人骨髓移植的数量少10~15倍.一直以来人们期望更为安全、有效和经济的血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资源.随着干细胞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造血干细胞工程,尤其是以胚胎干细胞为启动细胞的造血干细胞工程为临床输血和干细胞的移植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11.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因造血恢复快.重建免疫功能强,并具有安全、简单、有效、肿瘤细胞污染少、适应症广、采集方便、所需费用低等优点.己在放、化疗敏感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Ⅲ。移植成功的关键是要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以保证造血功能顺利恢复。我院2002年1月~2003年6月对27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的干细胞进行动员采集及回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比较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7例NHL患者。分组采用CEP+G-CSF与CVP+G-CSF动员方案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并于预处理结束后回输外周血干细胞,分析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自身移植后造血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动员期间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Plt)数降至40×109/L以下。57例患者均采集成功,CEP+G-CSF动员方案组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和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CVP+G-CSF动员方案组(p=0.002和p=0.019)。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CEP+G-CSF和CVP+G-CSF动员方案组WBC数恢复到≥1.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4和12.3天(p﹥0.05),Plt数恢复到≥5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8.6和19.3天(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NHL疗效显著,CEP或CVP联合G-CSF方案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均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CEP+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造血干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可介导干细胞与骨髓造血微环境之间的联系,调节干细胞的定位、增殖和分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和归巢过程中,粘附分子也有相应变化,对干细胞出入髓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新途径,用抗CD49d单克隆抗体和rhG-CSF及二者联合给小鼠皮下注射,动态观察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和CD34^ 细胞数的变化,并将各种动员方法所获得的干细胞分别进行干细胞移植。结果发现,给予动员剂后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CD34^ 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以rhG-CSF和抗CD49d单克隆抗体联合给药效果最佳。移植后各组小鼠均获造血重建,以联合动员组造血恢复速度最快。结论:抗CD49d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动员小鼠外周血干细胞,与rhG-CSF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32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对供者的影响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者采用GCSF皮下注射3~5d,使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同时加强心身护理。结果32例供者均顺利完成PBSC动员和采集,所有供者采集总量均达到移植要求,不良反应较为轻微。结论良好的心身护理可以保证PBSC动员、采集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造血干细胞移植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造血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复制并分化成为成熟血细胞与免疫活性细胞能力的细胞。根据干细胞的特性,现正日益广泛地用于各种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由于造血干细胞可从骨髓、外周血、脐血、胎肝获得,因此临床上出现了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细胞及胎肝移植。80年代末以前重点为骨髓移植,随着对造血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自80年代末尤以90年代开始,一致认为外周血干细胞经动员,其CD34+,CFUGMF含量均优于骨髓中的CD34+,CFUGM含量,故自体及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有逐渐取代自体及异体骨髓移植…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骨髓移植(BMT)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解释临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合理地加以解决,研究人员从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动员后外周血与骨髓来源的移植物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出了BMT与PBSCT差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干细胞采集具有方便、创伤小、短期内可重复采集等独特的优点,在临床的应用日见广泛,也逐渐被志愿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无关供者所接受。为了保证干细胞采集的顺利进行,做好无关供者的身心护理,使其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我科2004年10月-2005年8月共接待无关供者14例,在通过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后,所有供者均顺利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和采集,满足了临床上移植的需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够治愈急性白血病的最佳方法,随着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同胞供体减少,从中华骨髓库中检索配型全相合造血干细胞供者概率较低,耗时长,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如能成功开展将是解决供者来源困难的主要手段,但其面临植入困难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且重这两大风险.通过改良颅处理方案及在经典的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的基础上,加用霉酚酸脂、白细胞介素11、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的供体造血干细胞输注给受体联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成功的进行了2例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例患者均顺利植入,且无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中的大量应用,骨髓移植(BMT)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更好地解释临床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合理地加以解决,研究人员从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对动员后外周血与骨髓来源的移植物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出了BMT与PBSCT差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