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烧伤后由于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等原因而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休克期常需输入大量液体。维生素C作为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伤后大剂量应用能有效地减少休克期输液量、减轻烧伤组织水肿和低蛋白症。  相似文献   

2.
52例严重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benefit of hemodynamic monitoring for resuscitation of burn shock. METHODS: A group of 52 burned patients with mean burn area of (69.9 +/- 20.1)% TBSA burn injury (range 31%-100%), and mean III burn area of (60.4 +/- 13.6)% TBSA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Swan-Ganz catheters were inserted to monitor hemodynamics including RAP, PAP, PAWP, HR, CO, CI, and SI, etc. after admission at 8, 16, 24, 36, 48, 72, and 96 hours postburn. RESULTS: It was reasonably safe to perform invasive monitoring during early resuscitation. With the guide of hemodynamic monitoring, evidence of global hypovolemia disappeared at 24 hours after burn injury with appropriate resuscitation therapy. CONCLUSION: 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may be necessary to optimize resuscitation of serious burn patients with reasonable safety.  相似文献   

3.
52例严重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我科1985~1996年烧伤总面积在(699±201)%,Ⅲ度面积(604±136)%,且人院后均置入SwanGanz飘浮导管的52例烧伤病人的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嵌压(PAWP)、心率(HR)、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指数(SI),于入院时及伤后8,16,24,48,72,96h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休克期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安全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休克病人在烧伤后24h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基本恢复了正常。结论烧伤休克期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指导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休克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我科1985~1996年烧伤总面积在(69.9±20.1)%,Ⅲ度面积(60.4±13.6)%,且人院后均置入 Swan-Ganz 飘浮导管的52例烧伤病人的右房压(R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嵌压(PAWP)、心率(HR)、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指数(SI),于入院时及伤后8,16,24,48,72,96h 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休克期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安全的,无一例发生并发症;休克病人在烧伤后24h 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基本恢复了正常。结论烧伤休克期实施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指导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穿支皮瓣因面积较小而无法满足大面积创伤修复的需要。因此,包含多个穿支体的跨区皮瓣越来越多地用于创面修复。然而,跨区皮瓣中choke血管的阻力较大,导致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匮乏,易出现坏死。因此,跨区皮瓣远端坏死成为大面积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研究choke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重构对改善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choke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血管重构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降低跨区皮瓣远端坏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仅以临床指标观察休克期复苏效果是不充分的 ,如果能结合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作为复苏成功的依据则更客观。自FiddianGreen等[1] 提出隐匿性休克的概念后 ,认为只有当内脏血供恢复正常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整个机体的复苏状况。笔者以小型猪烧伤后早期门静脉压和门静脉血流量为观察指标 ,与体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对照 ,探讨烧伤早期复苏过程中内脏血流变化的规律。材 料 与 方 法1.动物及分组 :贵州三系小型猪 (北京农大实验站提供 )16只 ,雄性 ,体重 (2 2 .3± 4.3)kg ,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6只 )和烧伤组 (B组 ,10只…  相似文献   

7.
以犬股静脉倒置、间置移植于股动脉为模型,分别观察了自体静脉移植术后移植血管零应力状态、静态顺应性以及流经该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发现血管移植术后早期张开角变小,接近正常动脉的张开角,而后张开角增大渐趋于正常静脉的张开角。通过血管压力一容积关系的测试,并将测得数据经指数函数拟合,发现移植血管具有与正常静脉相同的顺应性特点,而不同于正常动脉。用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在血管移植术后1月内连续观察和记录流经移植血管段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现不同时间组间血流搏动指数及移植血管远端的每搏血流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中血流动力学研究李文斌,易善楚,何理盛,王茂山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当今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在用丝线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操作过程中,对11例经微导管监测供血动脉中的压力,7例并经颅多普勒监测供血动脉内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门、脾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显著扩张和增加,和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与脾静脉血流量增加呈正相关;(2)断流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和血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明显大于断流术,但两术式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认为.断流术和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均为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较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新型血管吻合夹吻合血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镍钛合金血管吻合夹吻合血管后吻合口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 新西兰纯种成年大白兔 1 5只 ,随机分为吻合夹组、针线组和空白对照组 ,每组 5只。随机选取一侧颈动脉切断 ,吻合夹组以镍钛合金吻合夹行端端吻合 ;针线组行端端吻合 ;空白对照组分离出颈动脉后不做任何处理 ,关闭伤口。三组分别于术后 3、9、2 1及 30天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吻合口部平均血流速度 (Vm)、血管搏动指数 (PI)及血流阻力指数 (RI)三项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术后 3、9天吻合夹组与针线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术后 2 1、30天时两组Vm、RI均有统计学差异 (Vm分别为 P<0 .0 1 ,P<0 .0 5;RI分别为 P<0 .0 1 ,P<0 .0 5)。综合评价 ,吻合夹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情况更接近空白对照组。 结论 镍钛合金吻合夹吻合血管后吻合口部血流动力学特征优于针线缝合法 ,吻合夹吻合血管快速、安全 ,且可靠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探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管理措施。方法2005年1月至8月连续100例病人接受OPCAB。共完成旁路血管313支,平均(3.1±0.7)支。术中监测每支冠脉远端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其变化特点。术中采取了心包悬吊、心脏位置改变、确保吻合口质量及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一系列管理措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前降支(LAD)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小。重建LAD血供后,平均动脉压(MAP)、左室运动指数(INSWI)、每搏输出指数(SI)、心排指数(CI)等指标升高。侧壁、下壁冠脉回旋支(LCX)、后降支(PDA)、左室后支(PLB)、钝缘支(OM)的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MAP、CI、右室舒张末容积(RVEDV)、LVSWI、右室做功指数(RVSWI)有明显下降。术毕CI明显改善。全组无死亡,除1例术中因血流动力学持续不稳定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和术后2例发生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OPCAB术中,LAD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小,重建血供后,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侧壁、下壁冠脉远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术中采用心包悬吊、心脏体位改变、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应用脉冲超声多普勒对20例原发性肝癌(PLC)在进行血管紧张素Ⅱ(AT-Ⅱ)介导的肝动脉升压化疗栓塞(IHCE)中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IHCE后90秒肝脏肿瘤血供达到峰值,平均每分血流量增加到治疗前的1.786±0.754倍,肝固有动脉每分血流量减至治疗前的56.65%,肿瘤血管阻力指数(RI)于治疗后下降,而肝脏正常组织血管阻力指数上升,治疗中外周血压平均增加3.7kPa。研究证实AT-Ⅱ具有选择性增加肿瘤血供和减少正常组织血流量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莨菪碱对ARDS的氧输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外科术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观察病程第1 ̄4天氧输送与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治疗组用山莨菪碱+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治疗。结果:第2 ̄4天治疗组Cl、DO2、VO2、O2Ext、PaO2/FiO2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aDO2、PV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VO2与DO2呈直线相关(r=0.58,P〈0.05)。治疗组8例死亡1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AT1)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大鼠肝硬化模型由CCl4诱导,41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模型组11、及治疗组20(早期10、中期10),除对照组外所有大鼠均给予50%CCl4灌胃,3ml/kg/5天一次,共9周。治疗组:早期组同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灌胃,中期组于造模中期(5周)开始给药,用量10mg/kg/d至处死前。实验结束时,苯巴比妥麻醉下开腹分别测量平均动脉压(MAP)、门静脉压(PP)、门静脉流量(PVF)、流速(V)、门静脉宽度(D)。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显著降低肝硬化大鼠门脉压力、血流量、流速,对血压有轻微的降低作用。结论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肝硬化大鼠门静脉压力,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梗阻性黄疸和胆囊结石患者全身和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消炎痛的调节作用,作者将7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A组)分为<60岁非消炎痛组(A1组)、消炎痛术前组(A2组)、消炎痛术后组(A3组)和老年梗阻组(A6组),检测其全身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胆囊结石(B组)患者比较。结果:梗阻性黄疸各亚组每搏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1);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阻力和门脉血流显著低于B组(P<0.01);A2、A3两组与其余各亚组比较,其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阻力和门脉血流虽有显著改善,但与B组比较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消炎痛有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循环功能、门脉血流和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不同抗高血压治疗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流动力学和血浆、心肌及主动脉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影响.方法 32只SHR随机分为四个抗高血压治疗组:卡托普利组(A组)、普荼洛尔组(B组)、双氧克尿塞组(C组)和非洛地平组(D组),每组8只.在抗高血压治疗12周后,大鼠以丙泊酚5 mg/kg诱导,继之以丙泊酚60 mg·kg-1·h-1持续输注30 min,观察输注期间MAP和HR变化,并于结束时处死大鼠,测定血浆、心肌及主动脉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结果 各组MAP、HR随着丙泊酚输注进行性下降和减慢,其中血流动力学抑制在A组最为明显.且A组各部位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结论 丙泊酚麻醉对不同抗高血压治疗后高血压大鼠血流动力学有抑制作用,卡托普利治疗后抑制最明显;丙泊酚对血流动力学 抑制与体内血管紧张素Ⅱ浓度降低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以犬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液体输注对失血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氧转运及血管外肺水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健康犬15只,静脉麻醉后通过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4.67kPa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继分别以乳酸钠林格氏液,全血及多聚明胶等三种液体输注复苏,以PAWP值恢复至2.0kPa为输全液终点,观察血流动力学,氧转运和血管外肺水等各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观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手术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22例门静脉高压病人行术前、后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术中门静脉测压。结果:(1)术后门脉血流量(PVF)较术前减少18例,增加者4例。PVF的增减取决于胃冠状静脉侧支与脾静脉血流量的比值(CVF/SVF)。比值越小,术后PVF减少越显著;(2)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增加;(3)门脉压力与PVF非同步变化,压力仍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上述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临床上断流术后肝功能衰竭和脑病较少而远期再出血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烧伤大鼠血清和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电烧伤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电烧伤组(56只).于伤后6h和1、3、7、14、21、28 d,每时相点处死8只电烧伤组大鼠,留取创面肌肉组织和血清样本.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VEGF蛋白的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VEGF的表达定位,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对MVD值与VEGF表达强度行相关性分析.取未经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大鼠腿部腹侧肌肉组织及血清进行上述指标检测.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两比较LSD-t检验. 结果 (1)电烧伤组大鼠伤后6h及1d,创面组织肌纤维断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明显;伤后3d有新生血管生成;7d时肉芽组织及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2)电烧伤组大鼠伤后6h及1、14 d,血清VEGF含量分别为(43±11)、(44±11)、(74±27)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5±9)pg/mL(t值为4.001~5.724,P值均小于0.01).(3)与正常对照组肌肉组织VEGF蛋白表达量(0.21±0.09)比较,电烧伤组各时相点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量均升高,伤后7d达峰值,为0.63±0.13(t =4.965,P<0.05).(4)电烧伤组早期炎性细胞VEGF表达强阳性,后期以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为主.(5)电烧伤组伤后3、7、14、21、28 d,创面组织MVD值和VEGF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0.834,P<0.01). 结论 电烧伤后不同阶段,VEGF在大鼠创面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各不相同,其改变与伤后体液渗出及创面愈合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