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酶组化法显示皮瓣微血管的形态效果,本实验选S-D大白鼠鼠背皮瓣为材料,对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组化法显示支瓣的微血管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以10%缓冲甲醛(pH7.2 ̄7.4)在4℃固定6 ̄12小时,冰冻切片40μm联苯胺液显示微血管效果最好;鼠背皮瓣微血管网可分为五层,即浅筋薄层、肉膜层、真皮深层、乳头下层和乳头层。结论,该方法不需灌注,对血管无扩张、破裂作用,无人为改变,可用于皮瓣微血管形态学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瓣微血管的酶组织化学染色效果。方法 应用酶组化法对人体皮瓣的微血管进行硷性磷酸酶染色。结果 组织用10%缓冲福尔马林(甲醛)4℃固定6~12小时,冰冻切片30~50μm,酶显示微血管的效果最好;皮瓣的微血管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及皮下层;血管壁呈棕褐色,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着色深,微静脉着色浅。结论 该方法不需灌注,对血管无扩张作用,无人为改变,适用于皮瓣微血管形态学研究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瓣微血管的酶组织化学染色效果。方法 应用酶组化法对人体皮瓣的微血管进行硷性磷酸酶染色。结果 组织用 10 %缓冲福尔马林 (甲醛 ) 4℃固定 6~ 12小时 ,冰冻切片 30~ 5 0 μm ,酶显示微血管的效果最好 ;皮瓣的微血管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及皮下层 ;血管壁呈棕褐色 ,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着色深 ,微静脉着色浅。结论 该方法不需灌注 ,对血管无扩张作用 ,无人为改变 ,适用于皮瓣微血管形态学研究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瓣微血管的酶组织化学染色效果,方法:应用酶组化法对人体皮瓣的微血管进行硷性磷酸酶染色,结果:组织用10%缓冲福尔马林(甲醛)4度固定6-12小时,冰冻切片30-50um,酶显示微血管的效果最好;皮瓣的微血管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及皮下层,血管壁呈棕褐色,微动脉及毛细血管着色深,微静脉着色浅。结论:该方法不需灌注,对血管无扩张作用,无人为改变,适用于皮瓣微血管形态学研究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显示人和兔皮瓣微血管构筑的实验方法。方法 利用内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组织化学Gomori-Takamatsu钙钴法和硝基四唑氮蓝/5-溴-4-氯-3吲哚磷酸盐(NBT/BCIP)显色法,观察人和兔皮瓣的微血管构筑。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良好显示人皮瓣的真皮内和真皮下血管构筑,而兔皮瓣均呈阴性。结论 内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Gomori-Takamatsu钙钴法和NBT/BCIP显色法,是两种用于研究人皮瓣微血管构筑的实用可靠的方法,但均不适用于兔皮肤或皮瓣的微血管显示。  相似文献   

6.
7.
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微血管构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跨越人体中线的肩胛皮瓣内的微血管情况。方法:采用乳胶混合液对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进行灌注后,将皮瓣取下制成透明标本,分区观察微血管构筑。结果:乳胶混合液的灌注范围都可跨越人体中线区。皮瓣各层中血管均有动脉弓、交通支、动脉网3种吻合形式。各层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吻合。结论:以一侧的旋肩胛动脉皮支为蒂,血流可跨越人体中线而达到对侧的肩胛区。跨中线肩胛皮瓣内的血管由深到浅,从一侧至另一侧相互沟通、交错,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网状环形通路。中线区域的血管吻合形式多样且范围较广。皮瓣远端血管吻合部位主要集中在对侧肩胛冈上区,整个皮瓣血管网有向远端肩峰侧倾斜的趋势。提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术前设计形成跨中线皮瓣时,皮瓣远端最好在对侧肩胛下角以上,向对侧的肩峰区偏斜。  相似文献   

8.
采用浅静脉顺行墨汁灌注皮瓣透明法对人体静脉皮瓣的微血管构筑进行全面观察,透明标本采用透射光下直视和25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微剥离各层微静脉网,同时可进行组织学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文内介绍了透明标本的制作及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地拉罗司能否通过诱导上皮细胞发生间质化改变,从而促进皮瓣微血管生成.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Ⅰ组和Ⅱ组,2组又分别分为a、b组,每组各8只.Ⅰa组连续7d灌胃地拉罗司100 mg/kg,Ⅰb组连续7d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束后,次日行大鼠背部窄蒂皮瓣成形术,术中观察皮下微血管情况,术后第7天观察皮瓣愈合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Ⅱa组连续7d灌胃地拉罗司100 mg/kg,Ⅱb组连续7d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束后,次日行大鼠背部窄蒂皮瓣成形术,术后第3天皮瓣远端采集标本,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分化簇因子34(C D34)、E钙黏素、波形蛋白的含量,并计算皮瓣微血管密度.结果 Ⅰa组皮瓣下微血管生长较Ⅰb组旺盛.Ⅰa组皮瓣存活率100%,Ⅰb组存活率62.5% (P <0.05);Ⅰa和Ⅰb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0±0.OO)%和(84.06±4.42)%(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示lⅡa组E钙黏素低于Ⅱb,而波形蛋白、CD34的表达量高于Ⅱb(P<0.05).结论 地拉罗司能够通过诱导上皮细胞发生间质化改变促进皮瓣组织微血管生成,具有较强的促进窄蒂皮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兔耳动脉化静脉皮瓣模型,观察皮瓣的成活过程,探讨其成活机制。方法:实验采用30只兔56侧耳随机分为4组。观察方法包括肉眼观察、荧光素试验、X线造影、透明标本、血气分析、组织学检查及扫描电镜。结果:实验组成活22/26,对照1组成活5/10,对照2组成活4/10,对照3组成活10/10。实验组与对照1、2组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5),而与对照3组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结论:实验结果肯定了兔耳动脉化静脉皮瓣能够成活。并证明动脉化静脉灌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观察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确定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的时间,为何时转移皮瓣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北京小型香猪为实验动物,转移胃网膜左血管预构左胸腹部皮瓣,以76%泛影葡胺连续数周做X线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在皮瓣内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皮瓣在术后1周少量血管化,术后2周部分血管化,术后3周完全血管化,术后4周结果与术后3周无明显差异。结论: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时间为血管转移术后3周,血管柬植入皮瓣3周后即可以植入血管束为蒂安全转移皮瓣。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是从植入血管束的远端开始,血管束的主干始终不发生再血管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抗菌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用于感染创面的可行性,在家猪臀部两侧分别形成以旋髂深血管主干分支为蒂的传统岛状皮瓣和远侧50%修薄的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用细菌计数、吖啶橙荧光染色测定白细胞吞噬指数和白细胞内杀菌率,应用激光多普勒、墨汁灌注、透明标本等方法,对两种皮瓣的抗菌力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的抗菌力明显降低,可能与皮瓣修薄后血供减少,白细胞功能相应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抗菌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用于感染创面的可行性,在家猪臀部两侧分别形成以旋髂深血管主干分支为蒂的传统岛状皮瓣和远侧50%修薄的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用细菌计数、吖啶橙荧光染色测定白细胞吞噬指数和白细胞内杀菌率,应用激光多普勒、墨汁灌注、透明标本等方法,对两种皮瓣的抗菌力作自身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真皮下血管网岛状皮瓣的抗菌力明显降低,可能与皮瓣修薄后血供减少,白细胞功能相应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12只家猪为模型,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SVN皮瓣)和筋膜皮瓣,共48个,大小为75cm×3cm。术后7天筋膜皮瓣成活长度为5.8cm,SVN皮瓣的成活长度为8cm,较筋膜皮瓣增加了38%,皮瓣远端愈合类似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此结果表明,SVN皮瓣是超薄超长皮瓣和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联合体,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9例,胫后动脉小腿内侧穿支远端蒂皮瓣修复2例,腓动脉外踝上皮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8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4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例,掌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例.蒂部减张瓣呈梭形或圆形,面积为1.0 am×1.0 cm~5.0 cm×3.5 cm.结果 28例皮瓣术后血运良好,无肿胀、淤血,全部成活,随访皮瓣质地良好,外形美观,供区均一期愈合,疗效满意.结论 在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蒂部设计减张皮瓣是可行的.可有效地防止蒂部血管受压或血管网破坏而影响皮瓣的血运,是一种可靠的预防远端蒂皮瓣或逆行岛状皮瓣血供障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扩张皮肤软组织修复缺损中菱形皮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菱形皮瓣设计对扩张皮瓣中问松弛部分的充分利用.方法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在设计旋转皮瓣修复缺损时,如果中间松弛部分不能充分利用.在旋转皮瓣上再次设计菱形皮瓣来充分利用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菱形皮瓣的尖部设计在扩张最充分部分,皮瓣蒂部设计在旋转皮瓣的切口侧,要注意保证菱形皮瓣与旋转皮瓣形成的复合皮瓣的长度与蒂的宽度比例在2.5:1.0.结果 11例在旋转皮瓣上再次设计菱形皮瓣,复合皮瓣的长宽比例最大达到3:1,多数在2.5:1.0.皮瓣全部存活,有1例皮瓣尖部小面积血运障碍,1例菱形皮瓣尖部早先轻度淤血.结论 该设计较充分、合理的利用了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最大可能的修复了缺损.复合皮瓣设计,一是注意长宽比例,二是尽量选择蒂部有知名血管的轴型皮瓣以策安全.只要设计合理,该方法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 2 4h内扩大随意皮瓣长宽比例 ,以满足临床特殊需要。方法 选择SD大白鼠、北京白小猪行动物实验 ,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按一定方式预制皮瓣 ,并监测皮瓣微循环参数(PU值 ) ,实验组动物行预制皮瓣训练 ,对照组无训练 ,根据PU值检测数据监控皮瓣微血流灌注 ,2 4h内达到超长宽比例随意皮瓣成活水平 ,并应用于临床。结果 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达到实验设计目的。在烧伤、整形、修复重建临床应用中增加了特殊部位损伤的修复手段。结论 快速预制随意皮瓣的方法能使随意皮瓣的适用范围扩大 ,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增大皮瓣的长宽比例 ,大大提高随意皮瓣的成活几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行预构轴型皮瓣移转的合适时机在术后的3~4周;大管径较小管径血管束及血管束植入受区较丰富的血管网层次其预构皮瓣的面积大;所预构的皮瓣范围,包括以血管束为轴的受区邻近区域和发自该区域走向皮瓣中远部的小动脉所支配的区域,呈不规整形态;植入血管束同时皮下埋入扩张器,于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移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