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碧英教授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障碍属痿证,证属中焦气机失常,脾胃失运,湿热内滞,耗伤津液,阳明虚,经筋失润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强调调理中焦气机,养血生肌,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针灸治疗遵循脏腑病求门海俞募,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清热化湿,养血润筋的治则治法;根据经筋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触诊反复寻找肌肉萎缩凹陷及筋结挛缩的分布方向,以及经筋"结""聚""散"的方向,分别布针,针药并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杨晨  邢龙飞  秦丽娜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211-1212
经筋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循行分布、病理特点上与脏腑有紧密联系。循行深入体腔的经筋具有维稳脏腑的作用;经筋循行分布广泛,通过整体网络影响脏腑功能。经筋病变产生筋结点,从而导致脏腑疾病的发生;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引起经筋病变。筋结点可以反映病候,对脏腑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针刺筋结点可以恢复经筋的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脏腑疾病。明确经筋与脏腑相关性及筋结点在脏腑疾病诊疗中的意义,可以扩大经筋的主治范围,为脏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痿证是以四肢萎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疾病,为临床疑难病症。中医历代医家在文献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有明确的阐述,现代医家继承了前人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对其辨证治疗有着各自独到见解及经验。在整理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综述了近10年以脏腑辨证治疗痿证的文献,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统计分析马培之治疗痿证的医案,挖掘其治疗痿证的用药特色,探讨马氏辨治痿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马氏认为痿证病位在肢体筋脉、肌肉,脏腑虚损为本病的基本病因,津液亏虚,肢体筋脉失于濡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治疗上,马氏从脏腑入手,以肝、脾、肾三脏为主,指出痿证多为虚,虚多责于肝肾阴虚、脾胃虚弱以及脾肾两虚;在临床对痿证的遣方用药上,主要以补肝肾、补脾胃、补脾肾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综合运用多种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以十二经脉理论为纲领进行辨证,使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十二经脉病,早已成为明确的治疗规范。经筋病,是指发生在人体肌肉、肌腱、关节及滑膜等部位的急慢性疾病~([1])。经筋病的特殊情况即经筋病变累及到经络、脏腑的气血循行,从而成为临床相关病症的继发因素,称为经筋累及性  相似文献   

6.
从生理病理角度详细阐述了经筋、皮部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经筋伴行经脉、维稳脏腑,经筋失衡则脏腑失位,脏腑气血失和则经筋失养;皮部隶属经络、内联脏腑,皮部阻滞影响脏腑运作。解释说明了推拿手法对经筋、皮部及脏腑可能产生的效应:平衡经筋张力改善内部空间,疏通皮部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最后围绕经筋皮部理论探讨推拿治疗脏腑病的思路:手法注重层次感,疏皮松筋,柔筋正骨;四肢关节及胸腹部经筋结聚处须重点施治;平衡经筋张力,手足三阴经筋与足太阳经筋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治痿心得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驰缓,手足软弱无力,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中多发性神经炎、小儿麻痹后遗症、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癔病性瘫痪及外伤性截瘫等均属痿证范畴。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治疗痿证有以下体会。重视脾胃,疏调气机《素问·痿论》为痿证之专篇论述,提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是指以补益后天之本为治疗原则。李杲曰:“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又为精气升降之枢纽,若使脾胃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筋脉得以濡养,有利于痿证的恢复。因此在治…  相似文献   

8.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隶属于十四经脉。其循行分布广泛复杂。近年来,督脉在痿证的辨证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笔者观察,运用督脉辨证治疗痿证,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痿之法。现就督脉与痿证的关系浅谈如下:1 督脉脉气失调是造成痿证的重要原因 其一,祖国医学认为,痿证的发生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肌肉筋脉失养而致。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为阳脉之海,总统一身之阳气。而人体的四肢活动皆以阳气为主,督脉脉气通过手足三阳经支配四肢的活动,督脉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四肢筋  相似文献   

9.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1 十二经筋的特点1.1 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1.2 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10.
阿是穴是临床经筋病治疗的主要用穴。本文结合经筋的功能特点分析和总结了经筋病中阿是穴分布的6个特点,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应力集中点,人体功能活动的应力集中点,相关起协同或拮抗作用肌肉、韧带的起止点、肌腹,腱鞘、脂肪垫、滑囊、滑车、籽骨等处,神经出口处和肌筋膜附着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从中医及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了经筋在心脏神经官能症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正常功能状态为“肌肉解利”,一旦出现“聚结”、“筋挛”等病理改变就会影响经脉的畅通,进而影响到和经脉相关的脏腑功能,使之失常,当影响到心脏的功能时就会发生“筋性类冠心病”,即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软组织损伤会通过物理的组织卡压和化学的炎性物质刺激周围的组织,一旦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受其影响导致调节紊乱,就会引起心脏神经官能症。同时把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症候群分为经筋本病即“前胸后背痛”和经筋累及性内脏病变即“心悸、胸闷、气短及头晕、失眠”等,为从经筋论治心脏神经官能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赵瑾  李金坡 《吉林中医药》2013,(12):1274-1276
《素问·痿论》是论述痿证最早的文献,认为“五脏使入痿”,并阐述了痿证与脏腑、经脉的联系,明确了痿证的治疗原则为“治痿独取阳明”,而针刺取穴原则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临床上对经络辨证论述较少,但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可以补充痿证的脏腑辨证分型的不足,更好的运用于临床的诊疗当中。  相似文献   

13.
正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指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重症肌无力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将该病归属于痿证、痿蹵、睑废、虚损等病证范畴。痿证多由于脾胃虚弱,运化输布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无源,无以濡养脏腑、运行气血,以致筋脉失养,肌肉瘦削,而产生肢体痿弱不用。由此,《内  相似文献   

14.
痿证属于中医的常见病症之一,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总病机为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排刺针法配合辨证取穴在治疗痿证,取阳明经穴位,可以使气血精微充沛,输布四肢百骸濡养经脉,筋脉得养,则肢体运动自如。  相似文献   

15.
经筋是经络系统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在概括经筋疾病临床特征的前提下,认为经筋辨证体现出以望筋伤部位颜色、形态功能异常以及触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以辨病筋为基础,筋性肢节病辨筋伤与筋性骨伤之标本且局部与整体多维互参辨病位,筋性脏腑病辅以脏腑辨证辨阻滞气血之病筋,八纲辨证贯穿始终的辨证思路。通过探讨经筋辨证,以期丰富经络辨证体系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筋伤病的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李琳  张立德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75-2377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引起的神经肌肉连接处传递障碍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当属"痿证"范畴。中医学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经 筋 实 质 阐 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筋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经筋实质的现代阐释却一直争论不休,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经筋的论述以及现代对于经筋实质认识的分析与总结,认为经筋是以肌肉的正常神经支配为基础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概括。其病变包括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造成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本身病变和由此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由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8.
肖源诣  李军  欧阳希林  焦琳 《新中医》2020,52(20):167-17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筋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经筋与脏腑关系密切。经筋功能失常会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本文首先回顾古今文献对经筋理论的认识,运用中医经筋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病变发展规律,并由此分为3 期,各期治疗要务分别是“舒筋”“解结”“温经养筋”。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为该病的治疗找到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正>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目前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经筋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我们对于证候框架以及经筋在证候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没  相似文献   

20.
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与筋性脏腑病,但目前中医学界对于经筋病的认识与研究多局限于经筋痹病,对于筋性脏腑病缺乏系统的认识,使筋性脏腑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经筋理论不仅可用于指导经筋痹病的诊治,亦可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筋性脏腑病与非筋性脏腑病并不等同,需严格区分。故旨在通过经筋理论从筋性脏腑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4个方面探讨此类疾病,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对筋性脏腑病的关注与研究,从而正确应用经筋理论指导筋性脏腑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