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寻周耀庭教授膜原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其对湿阻膜原型发热病机特点的认识,归纳出该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并对周老的经验方“新订化湿达原汤”组方配伍思路进行了分析,以期借此能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周耀庭教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湿阻膜原型发热的效果。方法:湿阻膜原型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6%和85.7%,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健康状况评分都明显降低,组内与组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湿阻膜原型发热能有效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机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方治疗湿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健脾化湿方治疗湿阻证638例.并以藿香正气丸为对照组治疗65例。按症状轻重分0~3四级记分,分析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记分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638例,临床治愈355例,显效214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65例,临床治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69.2%。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积分有明显变化,治疗组的积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健脾化湿方对岭南地区的湿阻证临床疗效好,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对湿阻证有非常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万鹏  陈泉  周德奇  聂慧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218+1245
目的观察止嗽退热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止嗽退热合剂口服,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加痰热清注射液入液静滴,观察治疗前后体温、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止嗽退热合剂可有效地降低患者体温,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作用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加痰热清注射液,且服用方便,不需住院监护及静脉用药,临床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退热颗粒对外感发热卫分证、卫气同病证的退热疗效影响。方法 选择45例符合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退热颗粒治疗组(治疗组)30例与小柴胡冲剂治疗组(对照组)15例,疗程3d;比较两组治疗后体温变化、临床次症及血常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2h段降低发热患者体温、改善临床症状及积分下降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具有较好退热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湿和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吗丁啉口服,10 mg/次,每日3次;奥美拉唑胶囊,20 mg/次,每日1次。治疗组患者给予化湿和胃汤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结果:化湿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部病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湿和胃汤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疗效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9):1176-1177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夏季外感发热的疗效、退热时间、症状、体征的改善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组54例,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新康泰克美扑伪麻片。两组病例观察时间为3d,观察两组疗效、退热时间、症状、体征的改善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85%(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为(12.74±7.55)分,对照组症状积分(19.16±8.6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16.73±7.84)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为(18.56±8.91)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发热、出汗、咽痛、流涕、咳嗽、咯痰、身重肢酸、头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加减可以提高老年人夏季外感发热的疗效,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儿柴桂退热颗粒配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小儿外感发热患儿633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下降情况、缩短发热时间、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发热、咳嗽、咽痛及咽红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 05),并且体温降至完全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69.6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可有效缓解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柴芩清宁胶囊在临床小儿急性外感发热中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外感发热门诊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运用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布洛芬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清宁胶囊,记录每组退热时间、服用布洛芬的次数、相关症状体征的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1 h后两组体温相仿(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组体温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总的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在整体病程中,治疗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的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其他症状体征上及综合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芩清宁胶囊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退热显著,病情控制佳,且在改善其他临床症状及体征上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除湿开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振 《山西中医》2010,26(5):16-17
目的:观察除湿开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除湿开胃汤;对照组服用吗丁啉片。2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胃排空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胃排空延迟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湿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湿阻证主要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及其量效关系的研究.方法:180例外寒内热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常规组采用麻杏甘汤常规给药,对照组采用头孢氨苄异形片给药.观察5d.以体温起效、复常时间,平均治疗时间,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变化,体温各时段均值与服药间隔的关系,体温复常所用的中药数量及平均用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复常时间、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减少,体温显愈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所用中药总数量无差异情况下,麻杏甘石汤序贯给药与常规给药相比,具有起效快、体温复常时间短、退热作用稳定、不易反复等优势,能明显缩短病程、改善发热及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气虚发热的疗效。方法:将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气虚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用中药复方补中益气汤。监测两组体温与临床症状积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d、5 d、7 d体温、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00%,23/25),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18/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气虚发热,可有效改善自汗、气短、神疲、发热等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推脊柱手法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病毒感染性发热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小儿推拿基础治疗,对照组以清天河水手法治疗,观察组以重推脊柱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腋下体温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0%(30/33),高于对照组的84.38%(2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腋下体温、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30min后,两组患儿腋下体温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推脊柱手法治疗小儿病毒感染性发热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儿症状,与清天河水手法的即时退热效果相当,且完全退热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拟退热合剂治疗外感发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80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采用自拟退热合剂治疗,早晚各服1袋,对照组88例,采用利巴韦林0.3 mg口服,3次/d。两组均治疗3d。比较两组退热后体温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治愈率(23.9%)及总有效率(9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7.0%,79.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发热、咽痛、流涕、鼻塞症状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退热合剂退热效果和缓解外感发热伴随症状的作用比对照组效果明显,本方退热迅速并且使用方便,显效快捷等特点,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优势,是理想的外感发热退热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四缝穴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儿童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痰热闭肺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针刺四缝穴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4次。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记录两组患儿退热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天数及住院天数,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主要症状和体征中发热、咳嗽、肺部湿啰音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及血清hs-CRP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天数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34/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26/40,P0.05)。结论:针刺四缝穴辅助治疗痰热闭肺型儿童肺炎可以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浊颗粒治疗痛风慢性期脾虚湿阻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脾虚湿阻型痛风慢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中药清浊颗粒,对照组口服别嘌醇100mg。2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和中医症状积分、血尿酸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及身困倦怠、脘腹胀满等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和身困倦怠、脘腹胀满、纳食减少、舌苔白腻症状积分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生皮疹、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结论 :清浊颗粒对痛风慢性期脾虚湿阻型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观察时间均为7 d。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以及退热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之80.00%(P0.05);在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发热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退热起效率和体温复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疗效显著,尤其是在改善咳嗽、咯痰等临床症状和退热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藿香温菊饮治疗风热挟湿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1例以银翘解毒片治疗;治疗组136例以藿香温菊饮治疗。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的发热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退热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发热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退热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藿香温菊饮治疗风热挟湿型流行性感冒,可快速改善流感症状,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骨伤科术后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住院手术术后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5 d后比较2组总有效率、退热情况及中医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5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60 min体温下降度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退热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发热、五心烦热、心烦盗汗及失眠多梦等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青蒿鳖甲汤治疗骨伤科术后无菌性发热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足部熏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疗效。方法将50例外感发热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降温治疗,观察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药足部熏洗治疗。将两组的体温变化情况、症状积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临床疗效、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30min、1h、4h、6h、12h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足部熏洗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治疗中的退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