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Treg)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6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highFoxP3 Treg、CD4+CD25highTreg、CD4+CTLA-4 Treg及CD4+T细胞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 Treg显著增多(P〈0.01),CD4+CD25high Treg和CD4+CTLA-4 T细胞也增多(P〈0.05)。结论CD4+CD25highFoxP3 Treg可能在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组织中ezrin mRNA的表达,探讨其在S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ezrin蛋白表达部位、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TaqMan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132例SCR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43例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中ezrin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组织中ezrin蛋白的表达。结果SCRC组织中ezrinmRNA含量和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转移组ezrinmRNA含量和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胞膜为主型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31.1%)显著高于未转移组(6.9%,P=0.0006);转移组胞浆为主型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55.4%)与未转移组(63.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胞膜为主型组ezrinmRNA含量与胞浆为主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组ezrinmRNA含量高于年龄≥50岁组(P=0.016);右半结肠组胞膜为主型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左半结肠和直肠(P=0.0003),左半结肠组胞浆为主型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右半结肠和直肠(P=0.004)。ezrinmRNA、ezrin蛋自在SCRC中的表达与性别、肿瘤大小、侵袭程度、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结论ezrinmRNA和ezrin蛋白表达的增高与S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zrin蛋白表达从胞浆到胞膜的移位在肿瘤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ezrinmRNA含量可能与患者年龄相关,ezrin表达部位可能与SCRC发生部位相关。ezrinmRNA、ezrin蛋白水平及表达部位可能成为临床判断SCRC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D4+ CD25high T细胞(Treg)在50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表型特征,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Treg的比例,探讨其表型特征并分析Treg比例与临床分期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3.1±1.46)%相比,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明显增加(11.22±5.47)%,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比例相比术前显著下降(P〈0.01);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 T细胞水平在疾病的临床分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型分析显示:Treg高表达CD45RO、HLA-Ⅰ、Foxp3分子,较高水平表达OX40、GITR、CD152、CD95、CD95L、B7-H1,较低水平表达CD62L,低表达CD80、CD86、B7-H4分子,基本不表达CD45RA、CD69分子,HLA-DR、CD154的表达水平在个体间差异较大,同时大部分细胞CD127表达阴性。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high 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患者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同期行FOLFOX-4方案化疗的74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化疗期间同时予胸腺肽α1皮下注射。化疗开始前及四周期化疗结束后测定两组T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P〈0.05);同时实验组治疗后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腺肽α1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情况及其与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MMR) 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的相关性,并总结MSI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多重荧光PCR法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肿瘤组织DNA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S-P法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肿瘤组织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分析MSI发生与MMR蛋白表达缺失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75 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检出MSI 21例(28%),包括 MSI-H 19例、MSI-L 2例,其他54例(72%)为MSS。检出MMR蛋白表达缺失16例(21.33%),其中15例(93.75%)为MSI-H、1例(6.25%)为MSS;MMR蛋白表达59例(78.67%),其中4例(6.78%)为MSI-H、2例(3.39%)MSI-L,其他53例为MSS。MSI组MMR蛋白缺失率(15/21,71.43%)显著高于MSS组(1/54,1.9%)(P<0.01)。MSI与患者年龄,是否黏液腺癌,肿瘤有无远处转移有关(P<0.01),其中MSI-H好发于年龄>50岁、肿瘤无远处转移、MMR蛋白缺失人群,且类型以黏液腺癌为主。结论: 散发性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MSI发生率高于MMR蛋白缺失率,并且MSI-H的散发性结直肠癌转移风险较低、预后较好。检测MSI 状态对提高结直肠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151(CD15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结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1和MMP-7的蛋白表达,阐明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1/20)和15%(3/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8%(39/50)和72%(36/50),CD151和MMP-7在大肠正常组织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86,P<0.05;χ2=18.811,P<0.05)。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无关联(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远隔器官转移、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直肠癌中CD151和MMP-7两种蛋白的表达强度具有相关性(rs=0.314,P=0.026)。  结论  CD151和MMP-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与其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无水酒精治疗结肠癌肝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无水酒精注射(PEI)在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近年来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50例患者,分为全身化疗组(20例)和TACE+PEI组(3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CD19+、CD16+CD56+和CD4+/CD8+的变化,评价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复查患者治疗3月后AFP的情况,分析其生存率。结果:TACE+PEI组治疗后免疫功能评价(CD3+、CD4+、CD16+CD56+和CD4+/CD8+)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身化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PEI组治疗后AFP含量为(54.37±6.35)ng/ml,与全身化疗组(287.21±5.82)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并且平均生存时间也较全身化疗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无水酒精可明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操作简单,效果好,宜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局部免疫与全身免疫状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水平,同时测定癌组织、癌周正常胃黏膜、淋巴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4-1BB、4-1BBL含量。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和NK细胞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P〈0.05),CD8^+细胞计数反之(P〈0.05)。4-1BB表达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正常胃黏膜、淋巴结、癌组织、癌组织中单个核细胞;其中癌组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P〈0.05),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4-1BB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织中4-1BBL表达量低于正常黏膜,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4-1BB表达量与CD4^+/CD8^+比值、NK细胞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4-1BBL与CD4^+/CD8^+比值、NK细胞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内免疫力低下,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胃癌组织的低免疫状态与4-1BBL缺乏有关;4-1BB与胃癌患者局部和全身的免疫状态亦有密切关系。总之,胃癌组织中4-1BB/4-1BBL的表达失衡与胃癌的免疫逃逸、低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MLH1和p53基因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对6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45例大肠腺瘤和26例正常大肠黏膜石蜡切片进行hMLH1和p53表达的检测。[结果](1)6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hMLH1蛋白阴性表达和p5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11例(18.3%)和32例(53.3%),hMLH1蛋白阴性表达和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或P〈0.01),而与患者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与否和患者的Duke’s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2)大肠腺瘤患者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腺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3)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蛋白阴性表达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18.2%,2/11)低于阳性表达组(61.2%,30/49)(P〈O.05)。[结论](1)大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是沿染色体不稳定途径发生,其中抑癌基因p53的突变起重要作用。同时,一定比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存在错配修复基因的缺陷,并具有相对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2)大肠腺瘤组织中有一定比例的hMLH1蛋白阴性表达和p53蛋白阳性表达,提示hMLH1和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内CD73表达分布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术中取其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收集的所有样本中CD73分布与表达情况,并分析CD73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NM分期越高的结直肠癌患者病灶组织CD73阳性率越高(P<0.05),癌旁组织中CD73阳性率明显低于结直肠癌患者(P<0.05);CD73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重要联系(P<0.05);CD73表达阳性组术后存活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P<0.05);疾病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5年存活率也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提示CD73呈阳性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往往较差。结论:CD73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医师可根据结直肠癌患者病理组织中CD73表达量对其预后进行判断和评估,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细胞(MDSCs)的比例及其对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30例NSCLC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抗体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s中CDllb、CD14和CD33的表达;磁珠分选法分离、纯化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s及健康者外周血中的CD8+T细胞,1∶1共培养72小时,用ELISA法测定24、48、72小时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NF-γ水平.结果:30例进展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MDSCs比例为(25.1±16.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观察到MDSCs比例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及病理类型有关(P >0.05);ELISA法显示:与CD8+T细胞单独培养组相比,MDSCs与CD8+T细胞组共培养24、48、72小时的培养上清IFN-γ水平由(201.3±14.57) ng/ml逐渐下降为(163.33±7.77) ng/ml、(132.0±6.9) ng/ml和(79.67±7.09) ng/ml,明显降低(P<0.05).结论:进展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较健康者明显升高,且对CD8+T细胞有抑制作用,MDSCs增多可能是NSCLC患者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G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加顺铂),试验组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并在化疗的第1—8天静滴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d。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1d及化疗第8d后测定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常规,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化疗后外周血CD3^+、CD4^+及CD4^+/CD8^+细胞比值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化疗后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细胞比值较化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试验组外周血CD3^+、CD4^+及CD4^+/CD8^+细胞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试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有效增强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红花多糖对人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花多糖(safflower polysaccharide,sPs)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8+T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ficoll-hypaqu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PBMC,在体外与不同浓度的SPS共同培养,用3H-TdR法检测PBMC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I)8+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SPS能够促进PBMC增殖,尤其1.25g·L-1和0.625g·L-1。两组PBMC增殖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S对CD8+T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S可促进PBMC、CD8+T细胞的增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诱导因子(CD147)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47和CK19在272例HCC组织和81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47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53%(200/272),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3.58%(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4.34%(39/272),CK19在癌旁组织中无表达。在HCC中,CD147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术后无瘤生存时间、肿瘤直径、脉管或门静脉癌栓相关,与性别、年龄、肝硬化、AFP水平、HBV感染、淋巴结转移、病灶数目、肝被膜浸润及卫星灶无关(P>0.05);CK19在HCC中的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肝硬化、卫星灶、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与性别、年龄、病灶数目、肝被膜浸润、AFP水平、HBV感染及脉管或门静脉癌栓无关(P>0.05)。在HCC中,CD147 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48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4个月和60个月(P<0.05);CK19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7个月和31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和42个月(P<0.05)。 CD147的表达和CK19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61,P=0.317)。结论 HCC中CD147和CK19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且两者均可作为HCC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CD38及ZETA相关蛋白(ZAP-7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CLL患者CD38及ZAP-70的表达水平,根据Rai分期将患者分为高危组(Ⅲ、Ⅳ期)(25例)和低中危组(0、Ⅰ、Ⅱ期)(17例),了解CD38和ZAP-70表达在Rai分期的分布情况,结合患者病情进展、化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CLL患者中CD+38者占47.6 %(20/42),其中高危组 64.0 %(16/25),低中危组 23.5 %(4/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5,P=0.014); ZAP-70+者占40.5 %(17/42),其中高危组 60.0 %(15/25),低中危组 11.8 %(2/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2,P=0.003); ZAP-70+ CD+38和ZAP-70+ CD-38 患者多分布在高危组中,而ZAP-70- CD-38患者多分布在低中危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6、9.346、6.005,均P<0.05)。随访48个月(1~136个月)后 ZAP-70+ CD+38及ZAP-70- CD-38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9.0和5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88,P=0.003),而ZAP-70+ CD-38和ZAP-70- CD+38 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3.5和5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4)。结论 CD38和ZAP-70在CLL病程后期(Rai分期Ⅲ期和Ⅳ期)表达高于病程早期(Rai分期0期、Ⅰ期和Ⅱ期),CD38和ZAP-70均阳性CLL患者较单阳性患者病情进展快,生存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肺癌患者外周血CD+8CD+28、CD+8CD-28及CD+4CDhigh25CDlow127调节性T(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CD+8CD-28和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在肺癌免疫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初治肺癌患者外周血CD+8CD+28、CD+8CD-28及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的表达率,以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析各指标与肺癌生物学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肺癌组CD+8CD-28 T细胞[(58.430±15.749)%]和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7.365±2.025)%]表达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057±15.436)%、(6.648±1.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2,P<0.05;t=2.115,P<0.05)。肺癌组CD+8CD+28 T细胞表达[(41.570±15.739)%]低于对照组[(58.700±15.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3,P<0.05)。上述三个指标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及病理学类型无关(P>0.05)。随着TNM分期增加,CD+4CDhigh25CDlow127 Treg细胞表达逐渐升高,其中Ⅳ期和ⅢA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8,P<0.05)。而CD+8CD-28、CD+8CD+28 T细胞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CD+8CD-28与CD+4CDhigh25CDlow127Treg细胞的表达无线性相关(r=-0.169,P>0.05)。结论 CD+8CD-28、CD+4CD25high CD127low Treg细胞在肺癌患者外周血呈高表达,CD+8CD+28T细胞呈低表达,这可能是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CD+8CD-28与CD+4CDhigh25 CDlow127 Treg细胞之间无相关性,但两者联合检测可对了解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并为肺癌寻找特异性免疫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D133、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和AT丰富结构域1A(ARID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CD133、SPARC和ARID1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CD133、SPARC和ARIDI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 7%(24/90)、72.2%(65/90)和30.0%(27/90)。3种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均无关,与TNM分期有关(P<0.05)。ARID1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相关(P<0.05);CD133的表达与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原发部位有关(P<0.05);SPAR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周期、ARID1A和SPARC的表达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的独立因素,而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周期及CD133的表达是影响总生存期(OS)的独立预后因素。CD133阳性表达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12个月和17个月,阴性表达者分别为41个月和5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RC高表达者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41个月和54个月,高于低表达者的10个月和2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D1A阳性表达者的中位DFS和OS未达,阴性表达者分别为20个月和3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3、SPARC、ARID1A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助于判断预后,为胃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树突状细胞调节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 activated and cytokins induced killer,D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疗效。方法:实验采用武警总医院2005年6月至2007年8月应用DCIK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患者23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同期进行单纯化疗的2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均于化疗前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PBMC体外培养产生DCIK细胞。联合治疗组患者首先行2周期全身化疗,化疗结束后回输质量合格的DCIK细胞。单纯化疗组仅进行2周期全身化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临床受益反应改善程度、肿瘤标志物、免疫指标及1年、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升高(P〈0.05),单纯化疗组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无改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3+CD8+、CD3+CD56+细胞的比例大幅升高(P〈0.01);而单纯化疗组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治疗组1年生存率78.3%;单纯化疗组1年生存率80%(P〉0.05)。联合治疗组3年生存率52.2%;单纯化疗组3年生存率30%(P〈0.01)。结论:D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具有更好的疗效,其临床受益反应有较大的提高,免疫功能有所改善,3年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成年人伴CD2表达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2 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多种单克隆抗体检测18例成年人CD+2 B-ALL及68例CD-2 B-ALL患者的免疫表型,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D+2 B-ALL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CD-2 B-ALL,18例成年人CD+2 B-ALL的大部分表面标志物与CD-2 B-ALL相似,其中CD10表达水平[(73.78±26.67)%]高于CD-2 B-ALL[(52.84±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CD33表达水平[(15.46±27.41)%]则低于CD-2 B-ALL[(31.15±2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所有B-ALL患者都高表达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2 %(13/18)和80.9 %(55/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CD+2 B-ALL的CD20阳性率明显低于CD-2 B-A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P<0.05)。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表达率为44.4 %(8/18),明显低于CD-2 B-ALL 的72.1 %(4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P<0.05)。结论 成年人CD+2 B-ALL与CD-2 B-ALL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转化,CD+2 B-ALL伴髓系抗原(CD13、CD33)及CD20表达明显低于CD-2 B-ALL,提示成年人CD+2 B-ALL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苏丽  夏黎明  李平  张梅 《陕西肿瘤医学》2011,(10):1988-1989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I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治疗组(中药复方守宫散联合放疗)20例。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和IL-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CD8+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CD8+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改细胞亚群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守宫散不仅可调节、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疗患者的免疫功能,亦可减轻放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