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将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亚组(37例)、稳定斑块亚组(41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43例),抽取所有患者发病急性期(1 d)和恢复期(12 d)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根据斑块性质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MMP-9水平依次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1)。结论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探讨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59例经CT、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本院门诊无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家族史19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增厚,斑块形成较多,其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不稳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是脑梗死患者重要的超声影像特征,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4例经CT、MB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8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84例脑梗死患者中,58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68.3%;非脑梗死组84例中有30例,发生率35.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梗死组60岁以上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22例,无粥样斑块者25例;60岁以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8例,无粥样斑块者29例,60岁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年龄越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越高。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及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21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结果167例患者(79.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CT检查的脑梗死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侧面基本是一致的。年龄、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斑块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临床对脑梗死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入选17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8例、稳定斑块组58例和不稳定斑块组84例,测定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Hcy和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P<0.01)。随着Hcy和UA水平的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升高。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 C1q 与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82例纳入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60例)和无斑块组(22例),再根 据斑块性质,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26例)。另选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 对照组。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比较各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 组的血清补体C1q水平明显较高(P<0.05)。斑块组的血清补体C1q、TC及LDL-C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斑块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补体C1q和LDL-C水平 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8)。血清补体C1q及LDL-C是影响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性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补体 C1q 水平与IMT检测值呈正相关(P<0.001)。结论:ACI患者血清补体 C1q水平呈高表达,其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 法:新发脑梗死患者200例纳入研究。记录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测生化指标,测量并计算ABI,完成颈 部血管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斑块组, 颈动脉内膜正常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患者纳入非斑块组。Logistic 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 素。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ABI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739,P= 0.01)。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纳入有斑块组131例,无斑块组69例。有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和吸烟史比 例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ABI值 低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TC升高、ABI值降低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 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辅助评估和监测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医院收诊的5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通过颈部超声诊断技术对两组受检者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以及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观察组颈动脉IMT增厚率、斑块形成率较参照组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及其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惠东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样本剔除法将其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各250例,对比患者一般资料、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估结果和颈动脉斑块脱落型脑梗死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一般资料与非脑梗死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年龄、BMI、总胆固醇、吸烟史、糖尿病史和高血压病史对比无差异(P>0.05),而性别、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比有差异(P<0.05),且经检查分析后得出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估结果如下,0级患者55例,1级患者60例,2级患者75例,总体超声斑块检测结果190例,同时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脱落型高梗死发生率与非脑梗死组相比明显偏高(P<0.05)。结论:超微血流成像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其检查结果分析,也可以为脑卒中患者预防提供帮助,有助于患者预防工作实施,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及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将12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分为无斑块组(n=30)、稳定斑块组(n=51)和不稳定斑块组(n=41).检测3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胆红素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斑块组(72例)和无斑块组(38例)。2组之间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测定胆红素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调查血糖、血脂及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血胆红素,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清胆红素、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谱勒超声仪 ,分别对脑梗死组 (2 0 7例 )和对照组 (4 5例 )的颈动脉进行检测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 73.9% ,对照组为 33.3%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 ;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近心端角度测量的价值.方法 176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7例)与非脑梗死组(109例),运用线阵探头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查,于颈动脉短轴观测量血管面积和残存管腔面积,计算颈动脉面积狭窄率,于颈动脉长轴观分别测量软斑块的厚度和近心端斑块角度,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近心端角度13.0°作为判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1%、71.6%.而颈动脉面积狭窄率和斑块厚度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角度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五聚素3(pentraxin3,PTX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9例(急性脑梗死组)分为无斑块组32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3例,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PTX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血清PTX3水平((3.19±0.78)μg/L)高于无斑块组((2.51±1.06)μg/L)及稳定斑块组((2.68±0.86)μg/L)(P〈0.05),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血清PTX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X3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3,95%CI:1.29~8.10,P=0.012)。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前循环脑梗死发作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因头颅DWI诊断为前循环新发脑梗死并患高血压的患者181例,其中同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共98例(CI组),与同期住院并接受过相同检查的高血压性非脑梗死69例(nCI组)相比较.通过x2检验及均数比较分析两组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IMT,斑块的类型、Crouse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组内比较发现:CI组病灶侧颈动脉扁平斑块比例减少,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P=0.012);和非病灶侧相比,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均P<0.05);nCI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CI组的SBP(P=0.002)及DBP(P=0.003)、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P=0.002)及指数(P=0.019)均明显高于nCI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前循环发生脑梗死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更与其斑块的脱落有关,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对4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42例无脑梗死老年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结果梗死组3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7.09%。对照组10例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表面多呈不规则型。梗死组和对照组颈动脉IMT分别为(1.22±0.31)mm、(0.68±0.1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便有效方法,对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