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众所知,他汀类药物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然而,目前关于心血管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最佳靶目标值,以及进一步强化降低LDL-C可否增加裨益作用均未清楚.本文就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或常规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影响的可能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ACS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前1个月是否口服他汀类调脂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52例(A组)、对照组64例(B组)。入选患者均行PCI治疗,PCI术后依据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术后1周、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A组心肌微循环灌注达到MBG 2~3级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PCI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A组LVEF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术后6个月LVEF与术后1周比较,P<0.05。结论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提高ACS患者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程度,改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如众所知 ,他汀类药物治疗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危险。然而 ,目前关于心血管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最佳靶目标值 ,以及进一步强化降低LDL C可否增加裨益作用均未清楚。本文就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或常规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预后影响的可能差异进行了分析。受试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最佳手段之一。ACS的发病与冠状动脉局部斑块病变不稳定和炎症反应有关。PCI本身可能会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引起心肌损伤。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和抗炎症作用,为拓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在PCI围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负荷剂量治疗受到重视,这种治疗策略应用于何种类型的冠心病更有价值,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在PCI后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在PCI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相关炎性标记物的变化;并通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的影响。结果他汀治疗组PCI后血肌钙蛋白T(TnT)升高与肌酸激酶MB(CK-MB)升高的发生率均为17.6%,低于对照组的24.5%和3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CI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相似;随访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的安全性良好,并有潜在降低PCI后心肌损伤发生的可能;他汀类药物对PCI前后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是经典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最近,部分指南和共识均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早期启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但中国人群他汀副作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白种人。因此,应高度关注中国人群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本文对中国ACS患者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进行了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导致炎症、内皮损伤加重以及微栓子脱落等,使PCI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接受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置入裸支架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9.1%;置人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30 d内仍有3.9%发生MACE[1].研究表明,PCI围术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合并有低LDL-C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后,他汀类药物对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合并有低LDL-C血症并同时具备PCI指征的ACS患者2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PCI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16例(他汀组),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04例(常规组),分别测量PCI术前及PCI术后6 h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2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他汀组与常规组患者术前cTnI、CK MB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患者术后CK MB、cTnI较常规组明显降低[(14.2±5.78 U/L vs(47.3±1 6.4)U/L,P<0.05;(0.36±0.1 2)μg/L vs(1.33±0.47)μg/L,P<0.01]。2组患者的hs-CRP水平及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对合并有低LDL-C的ACS患者实施他汀类预处理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相关。但是这种预处理对于PCI术后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前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21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50%~70%狭窄组和70%狭窄组。50%~70%狭窄组进一步进行IVUS检查提示存在破裂斑块,随机分成强化他汀组和常规他汀组;70%冠脉狭窄组进一步行经皮动脉介入(PCI)治疗,同样随机分为强化他汀组和常规他汀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及9个月的血脂水平、血管体积、管腔体积、斑块体积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强化他汀组与常规他汀组治疗后3、6、9个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白细胞介素因子6(IL-6)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且强化他汀组较常规他汀组降低更显著(均P0.05)。50%~70%狭窄组和70%狭窄组中,强化他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他汀组(均P0.05);强化他汀组治疗后6、9个月时血管体积均明显低于常规他汀组(均P0.05);强化他汀组与常规他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化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VUS检测能有效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行择期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8例,随机分为标准他汀组(n=115)和强化他汀组(n=113).于PCI术前7 d,纪录PCI后的TIMI血流、纠正的TIMI计桢数(CTFC)以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等.于PCI前后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CK同工酶MB(CPK-MB)、肌钙蛋白I(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P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水平.结果 强化他汀组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0~1级显著少于标准他汀组,3级显著多于标准他汀组(P<0.05).强化他汀组无复流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01).CTFC在强化他汀组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01).强化他汀组的TMPG也显著优于标准他汀组(P=0.001).PCI术后24 h,CPK-MB和TnI在强化他汀组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CPK-MB:(18.74±8.41) ng/ml vs (21.78±10.64) ng/ml,P=0.018;TnI:(0.99±1.07) ng/ml vs (1.47±1.54) ng/ml,P=0.006].标准治疗组CK-MB升高者占27.8% (32/115),强化他汀组则只有15.9%(18/113)(P=0.030).标准他汀组TnI升高者显著多于强化他汀组[36.5% (42/115) vs 19.5%(22/113),P=0.04],其中,标准他汀组的心肌坏死发生率为13%(15/115),而在强化他汀组仅为4.4%(5/113)(P=0.021).PCI术后24 h,强化他汀组的hs-CRP、P选择素及ICAM水平均显著低于标准他汀组(P<0.001).结论 PCI术前使用强化他汀治疗比标准他汀治疗能更有效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灌注、减轻心肌损伤.同时伴有hs-CRP、P选择素和ICAM-1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