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对治疗和预防心律失常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此类较新药物的临床应用予以重点综述。吡二丙胺当奎尼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无效时,本品可能有效.预防电转复复发像奎尼丁一样有效。除预激综合征外,本品抗房性心律失常作用不甚显著。本品的负性肌力作用较明显,因此心衰或严重左室机能障碍者禁用。延长QT 间期和促使室颤。由于其抗胆碱能活性,可产生尿潴留、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和加重青光眼.美西律静注和口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主要用于长期口服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梗塞后。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效果更好。据报道,服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组近年来,由于对心肌电生理学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一般将其分为五组:Ⅰ组:奎尼丁和普鲁卡因酰胺,这一组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使冲动减慢,转变单向阻滞为双向阻滞,从而打断折返激动的传导径路。所以此组药物无论是对自律性增加或者是对折返激动所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将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普鲁卡因治疗,B组采用心律宁治疗,C组采用胺碘酮治疗,3组均以4周为1个疗效,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C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A、B两组,P<0.05。且C组患者的心率和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显著优于A、B两组,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缺血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钱兵蕊 《安徽医药》1997,1(4):24-25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对治疗和预防心律失常有重要作用,本对部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6.
到目前为止,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旧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虽然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但在其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发生重大变化却是在最近40多年时间里。20世纪60年代,能用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还不足15种,而现在却发展到了约200种,并且大量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还在不断研制和生产。临床实践证明,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抗心律失常作用越强其毒副作用可能越明显,甚至出现严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是如何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张蝶婉  吴美珠 《海峡药学》2004,16(4):118-119
目的介绍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新进展。方法参阅相关文献,经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有无嚣质性疾病、心脏病的性质和心功能状态等,都能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和副作用,重新评价了原有的药物。结论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分类,相互作用等方面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李延昌  石秀芝 《河北医药》2002,24(8):659-660
自奎尼丁始用于复律心房纤颤以来 ,抗心律失常类药物问世已有 10 0多年历史。该类药物在防治心脏发生室颤等致死性心律失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将临床对某些药物的评价、药物代谢部位及影响代谢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分述 ,以便借鉴。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 ,最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是VaughnWil lians分类法 ,按此分类方法 ,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可归纳为Ⅰ、Ⅱ、Ⅲ和Ⅵ四大类 ,这些药物是通过直接或间接阻断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或受体 ,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这种分类方法优点是简单 ,易于为大多数心血管医生接受和…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可由各种心脏疾病、精神、情绪、体液变化、电解质紊乱以及高原病等引起。轻者为心悸、或伴气促,严重时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以致心原性休克、猝死。新的、大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出现,给有效的控制带来了希望,临床医生必须正确诊断心律失常,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性、适应症、副作用,以灵活运用。本文就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选择作一概述。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1]列表如下。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3]:1.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1:1正向型AVRT:激动由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分路折返回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心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和心电图应用的普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了较快的发展。新药不断出现,旧药有了新的用途。本文对新近国外推荐使用的,符合临床实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学分类和初步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根据综合加以介绍。心肌电生理学的一般概念心脏主要由心肌和特殊传导组织构成。心脏组织具有应激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四种重要的生理性能。其中应激性、自律性、传导性以电活动为基础,故总称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群  陈欣 《天津医药》1998,26(1):62-64
近10年来,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许多以死亡率为研究目的的多中心试验结果,使传统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受到了挑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凶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3.
随着心电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和心电图应用的普及,提高了医生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已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了,特别是对那些直接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就更应十分重视。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药物和电子仪器(电复律器和人工起搏器)。但对某些心律失常,有时可先用呼吸动作(如闭住声门、使劲呼气的 Valsalva 氏动作,闭住声门、使劲吸气的 Mülle 氏动作,以及暂时憋气停止呼吸)、按压动作(如按压颈动脉窦、捶击心前区、人工按压心脏)治疗。对另一些心律失常,最后的办法可试用外科手术(如交感神经切除,以及对顽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合并预激症群者切除副传导径束)。有时,这几种方法可先后或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二、抗过缓性心律失常药物及其应用过缓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等。常用的抗过缓性心律失常药物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此外,羟基苯丙胺(Hydroxyamphetamine,“Paredrine”),麻黄素、皮质激素、克分子乳酸钠或重碳酸钠、噻嗪类利尿药以及葡萄糖—胰岛素—钾合剂(GIK 合剂)等也用来治疗房室阻滞——阿斯症群,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严重心律失常日益增多的今日,由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下简称AAD)不是难以耐受就是疗效不显,医生为此常感棘手。现就一些在美国尚属研究阶段的AAD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介,供同道参考。 AAD的分类以四型分类法较合理,新研究的AAD从属类型见下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的深入研究,对心律失常的基础理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都有了很大进展,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其中多数较传统药物疗效高、副作用低,有些药物国内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投入生产。本文就几种较新的抗心律失常药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扼要叙述美西律和普萘洛尔,美西律和奎尼丁,美西律和胺碘酮,氟卡胺和普萘洛尔,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胺碘酮和奎尼丁,奎尼丁和吡二丙胺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药代动力学改变,电生理变化,临床疗效和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大一 《江苏医药》1994,20(10):560-563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一)按照药物的细胞电生理效应,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四大类(表1)。其中Ⅰ类又分为A、B、C三个亚类。亚类的主要区别有两方面:(1)对O期最大去极速度的抑制作用强度不一,ⅠC类最强,其次为ⅠA,ⅠB类最弱;(2)对复极的影响不同,ⅠA类中等程度  相似文献   

20.
<正>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不同的心律失常症疗效很不相同,故在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用相同剂量比较,抑制心肌收缩力的强度为普萘洛尔>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苯妥芙钠;以治疗量进行比较,普萘洛尔>利多卡因>苯妥英钠>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