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吗啡是由阿片提炼的一种阿片生物碱,是鸦片的主要成分以及海洛因在人体吸收水解后的主要成分,为纯粹的阿片受体激动剂,过量使用会造成急性中毒,极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为了保证兵源质量,自2005年起国防部冬季征兵令中将尿吗啡检测纳入应征青年体格检查必测项目。因尿吗啡检测也是公安禁毒部门毒品检  相似文献   

2.
随着毒品日渐泛滥,时有因海洛因中毒而入急诊科抢救.典型中毒表现及皮肤注射痕迹或明确吸毒史一般诊断比较容易,必要时加查尿吗啡更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拓展护理对海洛因依赖者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受治者脱失率和尿吗啡阳性率的作用.方法 将100例受治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对照组50例,通过对干预组开展拓展护理服务,对照组仅开展健康宣教;对比两组偷吸海洛因和受治者脱失率.结果 干预组2年脱失率16%(8/50),对照组2年脱失率50%(25/50),干预组尿吗啡阳性率半年为26%(13/50),1年38%(19/50);对照组尿吗啡阳性率半年为64%(32/50),1年为78%( 39/50).结论 实施拓展护理干预能增强受治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减少尿吗啡阳性率,明显降低受治者的脱失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方伟强郑衍平郭大岗2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应用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每次2mg)止痛,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43例患者均为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而因种种原因未经静脉溶栓者,均无昏迷及呼吸衰竭。患...  相似文献   

5.
庞××,女,19岁,学生。1978年11月24日因与人口角于下午4时许服市售杀鼠药磷化锌15袋(约15克)。1小时后频频大量呕吐,曾在卫生所肌注去水吗啡1支未止。晚上10时急诊入院,在门诊又呕吐3次,为水样胃内容物,灰褐色,熄灯看有磷光。谓心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2002年1月份开始实行术后镇痛,开展此项目以来,颇受患者接受及好评。其镇痛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术后用吗啡(芬太尼)加入自控镇痛泵泵接麻醉导管接头做硬膜外镇痛(即PLEA);另一种是用曲马多做静脉镇痛(即EPA)。临床上根据患者有无麻醉药品吗啡(芬太尼)禁忌症而选择适当的镇痛方式。两种方式均各有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40例晚期重度癌痛病人应用吗啡与吗啡复合药行硬膜外注药镇痛。使用药物分为三种,第三种为吗啡,第二种为吗啡+氯胺酮,第三种为吗啡+氟哌啶。从平均起效时间比较,两一啡复合组(8.2,8.2min)比单纯吗啡组(9.5min)为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镇痛时间比较,两吗啡复合组(6.73,6.90h)较单纯吗啡组作用时程(5.23h),显著延长(P〈0.001),显示两吗啡复合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鞘内预先注射布托啡诺与吗啡对福尔马林诱导的炎性痛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被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吗啡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布托啡诺组鞘内预先注射布托啡诺10μg,吗啡组鞘内预先注射吗啡10μg,对照组鞘内预先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然后在三组大鼠的左后足掌面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致痛,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腰4~6节段脊髓背角c-fos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吗啡组和布托啡诺组没有明显的福尔马林致痛双相反应,且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腰4-6脊髓背角浅层及深层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FLIN)数量明显减少(q分别=5.65、4.78;5.85、6.27,P均<0.05),而与吗啡组比较,布托啡诺组大鼠行为学表现更安静,疼痛加权评分减低,脊髓背角浅层及深层FLIN数量也明显减少(q分别=9.53、6.37,P均<0.05)。结论鞘内预先注射布托啡诺与吗啡能够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产生明显的抗伤害和镇痛作用,且布托啡诺的镇痛效果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9.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以探讨吗啡镇痛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发放频率增加了207.8%(t=42.182 8,P<0.01).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t=0.962,t=0.791,P>0.05);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P<0.01).结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间接产生的兴奋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吗啡是WHO倡导的治疗中重度癌症疼痛的首选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口服吗啡制剂主要有2大类,短效吗啡:吗啡即释片;长效吗啡:吗啡控释片/吗啡缓释片。临床上除单独使用2种制剂外,还可以2种制剂联合使用,即吗啡联合制剂。应怎样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病人的意愿来选择不同的片剂及用法则需要循证医学及循证护理(ENB)的支持,循证护理可通过寻求最佳的临床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芬太尼、吗啡用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剖宫产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布托啡诺负荷剂量1mg;B组:芬太尼负荷剂量0.05mg;C组:吗啡负荷剂量5mg。三组背景输注量均为2mL/h,锁定时间均为15min。术后4h,8h,12h,24h,36h分别观察BP、HR、RR、镇痛评分(VAS)、镇静评分、患者满意度、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镇痛效果和满意度相似;布托啡诺产生的镇静作用大于芬太尼、吗啡(P〈0.05);A、B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均低于C组。结论:布托啡诺对剖宫产患者可提供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盐酸纳布啡(纳布啡)和盐酸吗啡(吗啡)用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VP)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在泸州市中医医院择期行TVP患者60例,分为纳布啡组和吗啡组,每组30例,TVP后分别接受纳布啡PCEA和吗啡PCEA。分别于术后6、12、24、48、7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夜间睡眠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布啡组患者术后6、12h的VAS分别为(1.5±0.3)分和(2.1±0.6)分,均明显低于吗啡组的(1.8±0.5)分和(2.6±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天夜间疼痛导致睡眠中断次数分别为(0.4±0.1)次和(0.9±0.2)次,明显少于吗啡组的(1.5±0.4)次和(2.0±0.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布啡组患者术后未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吗啡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VP术后患者,采用纳布啡PCEA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且术后12h内其镇痛效果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13.
胸科患者术后疼痛是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我们采用术后持续静脉输注吗啡(CIM)进行镇痛,并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结肠慢传输运动小鼠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结肠慢传输运动实验动物模型,为探讨慢传输型便秘发病学提供基础。方法:小鼠皮下注射吗啡建立结肠慢传输运动实验模型,比较各组小鼠日平均粪便重量、粪便性状及活性炭悬液推进试验。结果:①日平均粪便重量:a吗啡组比对照组减少(P<0.05);b停吗啡组仍较对照组减少(P<0.01),纳洛酮阻断后各组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大剂量吗啡组恢复较慢;②粪便性状:吗啡组较对照组明显干硬;停吗啡组无改善,纳洛酮阻断后粪便性状改善;③肠道推进率:a吗啡组比对照组减少(P<0.01);b停用吗啡组仍较对照组减低(P<0.01),纳洛酮阻断后各组较对照组无差异,但大剂量吗啡组恢复不理想。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结肠慢传输运动模型日平均粪便重量减少、粪便性状变干硬、肠道推进率明显减慢。停药后未使肠道运动逆转;而纳洛酮阻断后可以使肠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该模型基本符合慢传输型便秘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康复》2014,(4):36-37
前阵,杭州一对父女入美国海关时,因携带含有美国违禁药物成分吗啡的复方甘草片而被拘留遣返。此事一度引起众人关注。近年来,出境旅游、探亲的国人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出入境时携带一些食品、药品也是“常事”。那么,到底有哪些食品、药品不能带出国?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事项,本期“日常保健”就为您列出这份出境游食品、药品的“负面清单”。告诉您哪几大类的东西不能随便带。  相似文献   

16.
崔敏  司纪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344-2345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手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0.125%罗哌卡因+0.004%布托啡诺;B组:0.125%罗哌卡因+0.004%吗啡。观察术后4、8、122、4 h患者的镇痛舒适度和镇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与A组无明显差异,镇静程度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A组中有2例恶心呕吐,无皮肤瘙痒;B组中有18例恶心呕吐,15例皮肤瘙痒。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托啡诺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可产生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安全有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1岁。吸食海洛因2年,因停吸时出现躯体和心理依赖症状于1996年9月18日入院。入院前曾住某“戒毒中心”自愿戒毒,以“递减法”使用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7天。期间无偷吸海洛因的可能。停药第2天即出现躯体震颤、双下肢乏力,焦虑不安、躁动、自语、时叫时笑,并有言语性幻听及使其恐慌的幻视、错觉。在当地卫生院治疗3天疗效欠佳,疑为“精神病”而转来我院。既往无精神病史及类似发作史。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双侧瞳孔1.5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腱反射略亢进,病理反射阴性,意识清,能对答。尿吗啡测定(±),血、尿常规及反映心、肺…  相似文献   

18.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以探讨吗啡镇痛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发放频率增加了207.8%(t=42.1828,P&;lt;0.01)。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t=0.962,t=0.791,P&;gt;0.05);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P&;lt;0.01)。结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间接产生的兴奋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注射小剂量的吗啡,可达到满意和持久的术后镇痛效果,且能保持病人神志清醒,对感觉,交感和运动神经无阻滞作用。对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影响小,但临床观察往往出现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尿潴留及皮肤瘙痒等一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增加一些痛苦和不适感,为了减少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我科对80例产科病人比较观察了术毕硬膜外注射:A组,吗啡(2mg)+氟美松(5mg)+氟哌利多(2.5mg)和术毕硬膜外单纯注射B组吗啡(2mg)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Chemtrue胶体金法检测尿液吗啡(MOR)甲基安非他明(MAMP)(以下简称MOR/MAMP)是一种初筛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其敏感性较高,在测定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