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评《唐学游论医集》丁成华,丁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南昌市第一医院380003)关键词《唐学游论医集》,评介《唐学游论医集》成书于1994年,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系江西省抚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全书共28万字...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各具体内容上是历史上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但在理论框架上,第二篇按剂量、毒与毒性、禁忌、五味、四气、形质……,第三篇按……毒与毒性、气、味、性(气)、归经与引经……顺序排列,显示出逻辑结构和中药药性理论框架的混乱。这是由于对中药基础理论框架及某些概念、内涵、相互关系未引起重视之故,这也是中医药界存在的一个理论问题。笔者提出第二篇应分4块,依次是:五味,形质方面的理论;四气,作用定位、定向方面的理论,与功能有关的基础理论,毒与毒性;配伍基础理论,禁忌,剂量;方剂基础理论及其基础药性。第三篇应把第二章毒与毒性放在第八章十八反、十九畏前或后排列。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先性质,次功能,再应用,后方剂的逻辑性及中药理论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师徒间的授课记录,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两种传本。《温证论治》由唐大烈整理,初刊本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温热论》由华岫云整理,初刊本可能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卫生堂本,此本书名颇为混乱,需要统一标注。华岫云并非叶氏门人,出于对叶天士的崇拜寻觅购买叶氏医案而加以整理。两种传本的学术内容一致,而文字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论内经风病学》由朱祥麟主任医师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9月出版。 全书除自序、凡例、导论外,正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名“风病基础”,下篇名“风病证治”,书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方剂索引、跋。全书195页,32开本,16万字。我读过一遍,有如下之收获。  相似文献   

5.
《医学源流论》为清·徐大椿晚年所著。此书虽名曰“源流论”,但并非一部论述中医学发展的源和流的历史性著作,而是一部阐述自己对中医学中许多问题的观点的理论性著作,其目的在于引起医学界对医学理论的重视和研究。全书分上、下两卷,共99篇,涉及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等诸多方面,现就其基本学术思想简介如下(文中所标为《医学源流论》的篇名)。  相似文献   

6.
先哲有言,张仲景《伤寒论》为千古用方之祖,且其阐明医理,尤为中国至精之本,业中医者,不可不读仲景书。如熟读仲景书,再遍读后贤诸书,临症方有把握。余读《陈瑞春论伤寒》后,深感此言不虚。《陈瑞春论伤寒》由论治伤寒之学、明伤寒之理、伤寒治法概要、《伤寒论》的方与药、国内运用《伤寒论》方药的概况及附论6部分组成囊括《伤寒论》的方方面面,取其精华,旁参互证,落实在临床上又左右逢源,是本启发后学、足裨实用的书。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0年之后,登堂入室。《伤寒论》辞精义奥,并非易读之书,既不能浅尝辄止,亦…  相似文献   

7.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其《坐忘论》以《老》、《庄》和其它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在养生的基础上致长生,将长生视为信仰的核心。人生最大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本身,将身体的养护发展置于一个极高的价值尺度之上。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全国各地瘟疫流行不断,时医者多以仲景伤寒法治之,迁延不效,武山吴氏又可静心穷理,提出温疫所发,非古人所说的"四时不正之气"导致,而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邪从口鼻而入,内伏膜原,并据此创制治疫名方达原饮,将中医瘟疫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中医学的一次理论创新,吴又可本人亦因此被尊为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人....  相似文献   

9.
试论《伤寒明理论》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明理论》在《伤寒论》证候学、方剂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其论证部分通过明确概念、分析病理机制、辨别异同、类证比较等,辨析了作寒五十证,首创类证分析法,可谓是一部伤塞症状鉴别诊断学。方论部分主要从确立七方十剂说、解释方名的含义、剖析方义等方面辨析了伤寒二十首方剂,首开方论研究的先河,成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制方理论的专著。  相似文献   

10.
1932年成都张氏义生堂刊刻的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雷公炮炙论》辑本。其选择底本不是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是清代的《修事指南》和《雷公炮制药性解》,距离《雷公炮炙论》原貌较远,且脱漏讹误较多,不是研究《雷公炮炙论》的最佳版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脑益智胶囊对高血压所致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于32例高血压所致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从24 h开始加用健脑益智胶囊,在第1、3、7、10 d进行GCS评分和出院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arrble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第7、10 d的GCS评分和出院时Barrble评分>60分(生活基本自理)者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健脑益智胶囊对于高血压所致基底节区脑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于意识障碍和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从神、意、志论健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神”学说认为,“神”专指心藏之神,有主持思维、情绪及神志活动的作用.神与健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脑神、心神对人体记忆功能的把控上.意可理解为思维初期,还未形成明确定向,通过追忆和联想而有的初步意念.意与健忘的病变关系可体现在脾胃功能受损及情志失调上.狭义的“志”有2种含义,一是反应了人自己既定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的心理过程及状态;二是人的记忆.志与健忘的病变关系可表现在“肾藏志”和“应惊恐”两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13.
益智冲剂对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益智冲剂对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 :制备小鼠东莨菪碱记忆获得障碍模型及小鼠脑血管性学习记忆障碍模型。以人参茎叶皂苷为阳性对照 ,通过跳台实验记录小鼠训练成绩及记忆成绩 ,观察益智冲剂对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结果 :益智冲剂对上述两种记忆障碍模型小鼠 ,可显著减少训练错误次数和记忆错误次数 (P <0 .0 1 )。结论 :益智冲剂对小鼠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易普济良方》为明代彭用光所编集,其中与医学相关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对《证类本草》的重新辑编。卷五所附"痈疽神妙灸经",是在《痈疽神秘灸经》的基础上加以按评而成。该书现存主要版本为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南阳胡慥刻本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费增校刊本。前者缺卷一,挖改卷六为卷一,实为五卷,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后者在大陆已不见,故鲜有著录,但台湾"国家图书馆"有藏。不少藏书志、书目对于该书作者及版本等相关信息的著录等多有舛误,文章就此进行了考证与厘正。  相似文献   

15.
益心健脑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益心健脑胶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疗效及血脂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 30d后 ,对TC、TG、HDL -C有效率分别为 79.4 %、76 .6 %、85 .7% ,治疗前后改善变化率分别为 12 .8%、2 1.8%、2 6 .9% ,P <0 .0 1。结论 :益心健脑胶囊是治疗高脂血症、预防血栓性心脑血管病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健脾止泻散对脾虚泄泻小鼠血清胃泌素、尿淀粉酶的影响.方法 以幼龄ICR系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番泻叶灌胃法建立脾虚型泄泻动物模型,用健脾止泻散治疗,观察血清胃泌素、尿淀粉酶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造模组小鼠出现泄泻,进食量和体重明显降低,血清胃泌素、尿淀粉酶含量明显减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和阳性组相比,健脾止泻散明显改善了泄泻小鼠的大便性状、进食量和体重.提高了血清胃泌素、尿淀粉酶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健脾止泻散能改善脾虚泄泻小鼠的整体状况,能提高其血清胃泌素、尿淀粉酶的含量,从而证明健脾止泻散是治疗脾虚型泄泻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之故,中药“见肿消”品种较为混乱,以“见肿消”为正名或别名的中药多达12科24种植物。据考证,认为“见肿消”应为菊叶三七Gynura segetum(Lour).Merr的块根。  相似文献   

18.
一贯煎抗急性实验性胃溃疡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林  王竹立 《广东医学》1998,19(5):328-330
观察一贯煎胃溃疡形成与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给大鼠胃饲1ml无水乙醇中0.2NNaOH引起急性胃溃疡的实验模型。结果;分别以6.0,12.0和24.0g/kg的一贯煎煎剂预先胃饲大鼠,均能显著减轻无水乙醇或0.2NNaOH所致的包性胃粘膜损伤,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中对无水乙醇性胃粘膜损伤的抑制率分别为6.8%,37.5%和93.9%;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蛊”、“痔”名义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所载以“少腹热而痛,出白”为主症的疾病,在古人看来是因为蛊虫噬咬、精气消蚀所致,故以“蛊”名之.这是古医家在审证求因基础上,以病因命名的疾病,不当附会为任何一种具体的体内寄生虫病.《黄帝内经》中的“痔”并非因“峙突”之意而名之,《释名》“虫食致痔”之说当是古医家对痔病的早期认识.痔之名义极有可能源于蚩虫之“蚩”,古医家或是据生于后阴之处的疮疡有出血之症,联想到虫食之因,进而据“蚩”有“虫”义而立痔之名.  相似文献   

20.
彝医药适宜技术在彝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彝医药发展史料和彝医药病症用药类古籍,对彝医药适宜技术历史发展、变化进程、临床应用、基本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彝医药适宜技术由彝医诊疗技术发展而来,其形成发展分为4个时期:原始时期、奴隶制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和近现代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彝医特色,其种类丰富,应用广泛。随着彝医学者们对适宜技术认识的不断发展与积累,适宜技术概念逐渐明确,筛选方式趋于统一,推广模式逐渐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