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见的降主动脉病变主要包括先天性畸形、动脉瘤、降主动脉损伤及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等. 1 先天性降主动脉畸形 1.1 主动脉缩窄系指主动脉局限性狭窄或闭锁,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缩窄处的主动脉壁是连续的,并依此区别于主动脉弓离断.根据缩窄部位与动脉导管的关系,分为导管前型(婴儿型)和导管后型(成人型).导管前型多于婴儿期死于心衰,所有患者约90%在50岁前死亡.一般认为,缩窄两端血管的压差>20mmHg(1mmHg≈0.133kPa)就有手术适应证;婴儿期心衰若可控制,可将手术年龄放宽至3~4岁,否则应尽早手术,但手术死亡率高;虽无心衰,但上肢血压≥150mmHg,也应尽早手术.手术方式:①左锁骨下动脉片主动脉成形术:适于<10岁患儿紧靠左锁骨下动脉下方的局限性缩窄.采取低温(33℃)麻醉,取左后外侧胸部切口,第4肋间入胸.游离左锁骨下动脉,结扎动脉导管,阻断左锁骨下动脉近端的及缩窄段远端的主动脉,保留足够长度,切断左锁骨下动脉,沿血管轴向连续性剖开左锁骨下动脉保留段及缩窄血管段,去除狭窄的内膜支架,将锁骨下动脉片向下翻转吻合,加宽主动脉缩窄处.②缩窄段切除对端吻合术:适于缩窄段较短者,吻合时可采用间断缝合(小儿)或连续缝合(成人).③人造血管移植术:适合大段降主动脉缩窄.切除缩窄段,行人造血管替代;若缩窄段>30cm,宜保留缩窄段,以端侧吻合方法行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合并心内畸形者,如有可能应I期纠正.该病婴幼儿手术早期死亡率为2%~10%,主要原因为心衰处理不当;儿童及成人早期死亡率为1%.术后10年生存率为91%,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持续高血压、脑动脉瘤及主动脉瓣病变等.  相似文献   

2.
李跃华 《山东医药》2001,41(18):62-63
常见的降主动脉病变主要包括先天性畸形、动脉瘤、降主动脉损伤及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等。1 先天性降主动脉畸形1.1 主动脉缩窄 系指主动脉局限性狭窄或闭锁 ,多位于主动脉峡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缩窄处的主动脉壁是连续的 ,并依此区别于主动脉弓离断。根据缩窄部位与动脉导管的关系 ,分为导管前型 (婴儿型 )和导管后型 (成人型 )。导管前型多于婴儿期死于心衰 ,所有患者约 90 %在 5 0岁前死亡。一般认为 ,缩窄两端血管的压差 >2 0 mm Hg( 1m m Hg≈ 0 .13 3 k Pa)就有手术适应证 ;婴儿期心衰若可控制 ,可将手术年龄放宽至 3~ 4岁 …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 1 993年 1 2月~ 2 0 0 0年 1 2月对 5例主动脉缩窄并发心内畸形的患儿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 2例为一期完成手术 ,3例为分期手术。1 临床资料例 1 女 ,8岁。干下型心室间隔缺损 (VSD)2 .0cm× 1 .5cm ,主动脉缩窄长度 3cm ,动脉导管位于缩窄段的远端 ,直径 2cm ,并发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收缩压 1 2 0mmHg( 1mmHg =0 .1 33kPa) ,平均压 70mmHg。手术采用自左第 4肋间进胸 ,显露和解剖左锁骨下动脉、动脉导管和缩窄段 ,其后进行胸骨正中切口 ,肝素化后 ,依次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降主动脉灌注管及上、下腔静脉引流管 ,进行上、下半身…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经皮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方法  5例 [男性 3例 ,平均年龄(33± 9)岁 ]胸主动脉缩窄患者行经皮主动脉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结果 各例支架置入后即刻压力阶差显著减低为 (8± 2 )mmHg(1mmHg =0 133kPa) ,与术前 (73± 6 )mmH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平均随访 (2 7± 12 )月 ,各例无需多种药物治疗但血压控制良好 ,收缩压平均为 (15 2± 7)mmHg ,舒张压 (91± 5 )mmHg ,与术前收缩压 (2 0 1± 8)mmHg、舒张压 (12 0± 8)mmH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经皮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安全可行 ,且对患者血压控制具有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患者预后不佳,合并其它先天心血管畸形于婴幼儿期即可死亡,单纯主动脉缩窄患者平均自然寿命仅40岁。既往此类患者的唯一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然而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非常高。本报道探讨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对14例患者(男8例)实施主动脉缩窄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年龄(17±9)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心电图、胸部摄片、超声心动图和必要的化验检查。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缩窄,合并其它必须外科手术矫治的心血管畸形和严重肺动脉高压存在手术禁忌证者除外。根据患者年龄和主动脉缩窄解剖形态选择介入治疗方式。结果单纯主动脉缩窄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膜状主动脉缩窄12例,管状缩窄2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并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1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年龄小于14岁者4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45±9)mm Hg,球囊成形术后2例压力阶差消失,2例存在10 mm Hg以内压力阶差。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10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51±18)mm Hg。8例植入覆膜支架,2例植入非覆膜支架。使用支架大小为8zip×(3.8±0.7)cm,球囊外囊直径(19.7±3.9)mm。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主动脉缩窄段高度迂曲,狭窄远心端主动脉显著扩张,动脉导管未闭直径为9.0mm,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和裸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患者存在少量压力阶差。1例为外科术后主动脉缩窄患者,采用10 atm压力仍无法将支架彻底扩张,跨缩窄段压力阶差由术前50 mm Hg降至15 mm Hg;另1例为同时实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和裸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压力阶差由49 mmHg降至9 mm Hg。所有患者无?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八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本文包括1997年 7月至 2 0 0 1年 10月共 8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其中男 7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0± 4 3)岁。复合类型为 :肺动脉瓣狭窄 (PS)伴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房间隔缺损(ASD)伴PDA 2例 ,主动脉缩窄 (COA)伴主动脉瓣狭窄 (AS) 1例 ,COA伴PDA 2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为 :PS伴PDA者 ,先行PS瓣膜成形术 ,然后堵塞PDA ;ASD伴PDA者 ,先后分别行PDA及ASD堵塞术 ;COA伴AS者 ,先行AS瓣膜成形术 ,然后再行COA血管成形术 ;COA伴PDA者 ,先行COA血管成形术 ,2个月以后再行PDA堵塞术 (PDA直径 3 5mm用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堵塞 ) ,或COA血管成形术与PDA堵塞术同时进行 (PDA直径 1 7mm用弹簧圈堵塞 )。小于 2 5mm的PDA用弹簧圈堵塞 ,大于等于 2 5mm的PDA用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堵塞。球囊 /瓣膜比 (或球囊 /缩窄段比 )、AmplatzerASD堵塞装置、AmplatzerPDA堵塞装置及弹簧圈大小的选择按常规。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 ,以后每年定期随访。结果  8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已堵塞之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 ,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 (95 0± 34 6 )mmHg (1mmHg=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5岁,以“发现血压高6个月”为主诉于2005年8月19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意中测血压为210/130 mmHg (1 mmHg=0.133 kPa),口服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蒙诺(福辛普利)等疗效欠佳。查体:血压170/90 mmHg(右侧)、190/100 mmHg(左侧);主动脉瓣听诊区闻及3/6级粗糙的吹风样的收缩期杂音,向周围及颈部传导。股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经胸及经食道心脏彩超示:①左心系统扩大;②二叶主动脉瓣。主动脉造影显示:主动脉峡部狭窄,最窄处内径5 mm;缩窄上下主动脉口径分别为15.7 mm、24.8 mm(图1),压力分别为208/112 mmHg、105/100 mmHg,压力阶差为103/12 mmHg。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二叶主动脉瓣畸形,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总数的7~14%。其麻醉和手术存在一些特殊问题:(1)手术时须阻断降主动脉,阻断中如何保护肾脏和脊髓;(2)阻断后上半身血压更高,而下半身血压偏低,如何调控和监测血压;(3)术中有大出血的危险等。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随访结果,以评价该介入方法的长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1987年9月至1999年8月,我院共有24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儿接受了27次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其中19例为局限性峡部缩窄(隔膜型),4例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1例为手术后再狭窄。选择的球囊直径一般不超过缩窄段近端主动脉直径(11.06±2.80)mm与(11.78±3.18)mm,球囊/缩窄段之比为2~4(平均2.57±0.68)。术后随访6个月-12年,平均(6.2±2.8)年。跨缩窄段压差≤20mmHg(1mmHg=0.133kPa)为疗效良好。结果术后跨缩窄段压差由(48.2±14.7)mmHg下降至(15.0±13.1)mmHg(P<0.01),缩窄段直径由(4.7±2.4)mm增加至(8.8±3.3)mm(P<0.01)。19例(79%)即刻疗效良好。5例疗效不良患儿中,4例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1例为隔膜型。19例疗效良好患儿中,18例为隔膜型,1例为手术后再狭窄。1例隔膜型初次疗效良好的患儿随访中压差上升至30mmHg,2年半后接受第二次扩张术并获良好疗效;1例发育不良型患儿即刻疗效不佳,7年后再次行扩张术但疗效仍不理想;1例隔膜型但初次疗效不佳的患儿7年后再次行扩张术获良好效果。随访中无动脉瘤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可有效治疗手术后复发性或隔膜型主动脉缩窄,对发育不良型主动脉缩窄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覆膜(cheatham-platinum,CP)支架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2年6月期间,接受CP支架介入治疗的23例主动脉缩窄患者,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12~29岁,平均(19.79±5.16)岁,体质量36~65 kg,平均(52.74±8.33)kg。患者术前经主动脉CTA检查,主动脉缩窄段平均直径4.2~11.7 mm,平均(6.53±1.89)mm,缩窄段长度5~23 mm,平均(14.63±4.64)mm。由股动脉穿刺入路置入装有支架的球囊导管,确切定位后扩张(balloon in balloon,BIB)球囊释放CP支架。结果:23例主动脉缩窄患者CP支架均成功置入,2例患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前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力阶差(63.8±17.6)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力阶差降至(6.47±2.12)mmHg;术后主动脉缩窄段直径增至(21.78±3.19)mm。随访3~12个月,除2例患者术后需继续控制血压外,余患者无上下肢压力阶差及高血压表现。复查CT示缩窄段管腔未发生再狭窄及其它并发症。结论:CP支架对治疗青少年及成人主动脉缩窄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对14例患者(男性8例)实施主动脉缩窄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年龄(17±9)岁。根据患者年龄和主动脉缩窄解剖形态选择介入治疗方式。结果单纯主动脉缩窄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膜状主动脉缩窄12例,管状缩窄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年龄小于14岁者4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45±9)mmHg,球囊成形术后2例压力阶差消失,2例存在10mmHg以内压力阶差。主动脉缩窄支架植入术10例,跨缩窄段压力阶差为(51±18)mmHg。8例植入覆膜支架,2例植入非覆膜支架。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4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同时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和非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2例患者存在少量压力阶差。所有患者无重大并发症,随访(31±21)个月,未见再狭窄发生。结论介入方式治疗主动脉缩窄安全、可靠,可以取代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式。具体采用何种介入治疗方式,需要根据患者年龄和缩窄段解剖形态确定。  相似文献   

12.
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痛)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医用材料和介入器材的改进和发展,介入治疗先心病的适应证不断扩大,从早期的瓣膜球囊成形术和间隔缺损封堵术逐渐发展到支架置入术.当前,支架置入已经能够治疗各个年龄段先天性和获得性血管狭窄、闭塞,如右室漏斗部狭窄、主动脉缩窄、肺动脉和肺静脉狭窄、受限的动脉导管、各种狭窄的外科人工管道血运重建等,有效避免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弹性回缩所致的再狭窄,为其后外科矫治手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升-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效果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015年10月和2018年7月,应用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未22岁和46岁。两例病人均经桡动脉、足背动脉穿刺测压,根据术前、术后,桡动脉、足背动脉平均压差变化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均治愈出院。术前桡动脉足背动脉平均压差48mmHg和55mmHg;术后桡动脉足背动脉平均压差6mmHg和9mmHg,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主动脉CTA复查示转流人工血管通畅。结论:升-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是治疗成人复杂主动脉缩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复杂畸形一期手术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11至2008-09收治的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复杂畸形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共计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平均(7.7±8.8)个月,体重(6.1±2.4)kg.主动脉缩窄包括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5例,单纯主动脉缩窄13例.不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者,切除缩窄段,端端吻合降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者,切除缩窄段,用自体心包或自体肺动脉片加宽主动脉弓.心内复杂畸形的矫治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大动脉调转术8例,右心室双出口根治术6例,右心室双出口陶西平畸形大动脉调转术3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1例.结果:所有患儿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显示主动脉弓降部缩窄解除,吻合口通畅,血流正常.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早期上、下肢收缩压基本相等者4例,上肢高于下肢15~20mmHg者8例,上肢低于下肢收缩压5~10mmHg者6例.死亡3例,死亡率16.7%.1例术后当天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术后9天死于肺部感染,1例术后7天死于突发恶性心律失常.术后另3例出现右侧膈肌麻痹行膈肌折叠术.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复杂畸形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治疗,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上段显露良好.同期矫治心内复杂畸形手术效果满意.深低温停循环区域性脑灌注可有效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即刻发生的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即刻出现的心律失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 1)心室肌收缩功能受损所致的心腔大小变化 ;( 2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 3)特殊传导系统受损 ;( 4)残余畸形的影响 ;( 5 )代谢异常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 6 )术后心内膜感染。  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即刻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为交界性心动过速 ,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手术后心律失常的 8%。心动过速一般发生在术后 2 4h内 ,有报道其病死率可达 5 0 %。与其有关的心脏手术包括法洛四联症手术、右型大动脉错位矫正术 ( Mustard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主动脉弓缩窄的疗效。方法:从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方法矫治主动脉缩窄15例。在非体外循环下阻断主动脉进行矫治手术期间,将监测上、下肢动脉血压的通路通过侧支管路连通,使缩窄段近端高压的血流可以通过侧支管路分流到低压的缩窄段远端,增加主动脉阻断期间缩窄段远端的血供,使手术安全时限延长。关闭侧支通路时可以检验缩窄矫形效果。取同期未采用此方法,但诊断、年龄和缩窄程度等特征匹配的18例患儿做对比。结果:分别采用新旧两种方法的两组患儿术后均没有残余压差,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上下肢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吻合期间缩窄远端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新法使手术操作更加从容,虽然与前期方法相比,矫治效果无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病例数较少的缘故。但此法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Ⅰ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共计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1.6±0.9)岁(6 d~3岁),平均体质量(7.2±2.5)kg(2.8~12kg)。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37例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同时合并主动脉瓣二瓣畸形,手术方法采用双切口I期纠治5例,正中切口I期纠治37例,其中锁骨下动脉翻转法(8例)、人工补片法(6例)、端端吻合法(15例)、端端吻合+补片法(13例)。结果:本组42例中,死亡1例,术后9 d死于肺部感染,病死率2.4%。术后均复查心脏彩超显示降主动脉血流通畅,无明显狭窄,3例提示降主动脉内仍存在20~40 mmHg(1 mmHg=0.133 kPa)压差,心脏彩超示吻合口处狭窄,血流速度增快。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采用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方法经胸骨正中切口I期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疗效。彻底切除缩窄段及导管组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thoracic malformations,CTMs)是一种罕见疾病,占所有先天性疾病的5%~18%,每10万人中累积发生30~42例,CTMs主要包括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CPAM)、PS和支气管闭锁,其中先天性PS约占所有CTMs的6.45%[1].先天性PS患儿的隔离肺组织无正常的呼吸功能,缺乏正常的气管支气管树,通常由1条或多条异常动脉供血,常来源于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腹腔主干、肋间动脉、胃左动脉来源较少见,而静脉主要回流到肺静脉或体循环[2-3].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缩窄(COA)是一种先天性主动脉狭窄,缩窄通常发生在弓降部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附着处附近。1986年6月至2004年5月,我们共收治13例COA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 MRI)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8例患者应用超导磁共振仪 ,选用心电图门控自旋回波技术、电影磁共振、磁共振造影及磁共振三维成像技术诊断上述病例 ,并做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MRI对本组病例的诊断为 :主动脉缩窄 ( COA) 12例 ,大动脉转位 12例 ,法洛四联症 5例 ,右室双出口 4例 ,肺动脉闭锁 2例、永存动脉单干 2例及主动脉弓离断 1例。 3 0例做心血管造影术( Angio)检查 ,与 MRI结果相符 ,其中 12例 COA患者 MRI及 Angio测 COA最小内径结果相关良好 ( r =0 .95 ,P <0 .0 0 1)。结论 :MRI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