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杜怀棠教授诊治慢性泄泻的临床医案进行分类、归纳,结合杜教授的访谈笔记,总结其治疗慢性泄泻的临证经验,即脾虚、肾寒、肝强是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关注病因,治病求本,参以脏腑辨证,据证确立选方用药法则,脾虚泄泻者宜实脾化湿法,肾寒泄泻者宜强肾助阳法,肝强泄泻者宜柔肝行气法,并附典型案例进一步诠释杜教授治疗泄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孙一奎辨治泄泻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波 《四川中医》2005,23(7):1-3
本对《孙氏医案》中以泄泻为主证的医案加以分析,归纳为:泄泻属热,当分表里;泄泻属寒,宜辨脾肾;泄泻属湿,化湿健脾;积滞泄泻,推陈致新;泄泻怪症,不拘常法。  相似文献   

3.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责之于脾胃,皆以温阳、健脾、化湿之法治之,然"人皆以泄为脾恙,而不知肾病有泄焉"。文章介绍张炜教授从肾论治,以养阴利水法治疗阴虚泄泻、温阳利水法治疗阳虚泄泻、温养肾气法治疗肾气虚弱泄泻的经验,思路独特,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脾主水液运化,肾主津,泄泻的发生与脾肾密切相关,脾肾同病是泄泻常见的病因病机,健脾益肾法包括健脾益肾气、健脾温肾和健脾滋阴。健脾益肾法具有中医理论基础,在泄泻的临床治疗中运用广泛,分别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糖尿病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现探讨健脾益肾的中医理论基础,概述其临床运用,强调健脾益肾法治疗泄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根据《皇帝内经》有关泄泻的理论,将泄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泄泻当以湿邪最为重要,而湿邪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内伤泄泻以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大肠和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与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湿,脾为泄泻之本,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可致泄泻,其他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郁、肾虚等脏腑失调所致泄泻,都是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张天文教授根据泄泻的不同病因并参考《医宗必读》的“治泄九法”,加上平肝法,总结为治泄十法,并将泄泻分为九种证型,以此指导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止泻九法系明代名医李中梓先生在吸取前人治疗泄泻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泄泻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九种治疗方法。包括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法。这九种方法对泄泻病的治疗提出了具体大法,也是后世医家治疗泄泻的临证准绳,经验证明,确有良效。我院消化科主任王自立主任医师治疗泄泻常师于九法而颇有发挥,更不拘泥于一法一方,临床谨审病机,随证灵变,将九法灵活贯通,得心应手,收效颇佳,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1 食滞、热积、寒暑之暴泻、疏利、清  相似文献   

7.
试论阴虚泄泻之证治华东输油局医院(221008)李翼关键词阴虚泄泻脾阴虚滋法升法敛法所谓阴虚泄泻,是指泄泻同时出现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或舌裂苔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若使用通常的温燥或苦寒治泻药物,常不能取效甚或加剧。临床所见,或因久用风燥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医宗必读》相关文献,结合《内经》相关理论,收集临床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相关病例,进行阐述.结果: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温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均以相应的《内经》理论为指导,运用此九法辨证治疗泄泻病疗效肯定.结论:《医宗必读》治泻九法及《内经》相关理论,对辨治泄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名老中医谢昌仁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麟 《四川中医》2002,20(11):3-4
本文整理了谢昌仁主任医师提出的慢性泄泻的临床特点及辩证要点,整理归纳出祛风胜湿法、升阳益胃法、调和肝脾法、补脾温肾法等治疗慢性泄泻的四大法则,临床应用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调理脾胃法临床应用举隅洮南市大通乡卫生院荀福和白城市中心医院史更秋【关键词】调理脾胃泄泻呃逆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对胃痛、泄泻、呃逆、湿热中阻的胃胀,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泄泻、呃逆验案介绍如下:1泄泻症泄泻症,古...  相似文献   

11.
介绍刘文峰教授运用自拟温清并用止泻汤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该方温补清利并用,适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者。并举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探讨《温病条辨》所载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认为其"辛苦咸寒以清热、苦辛寒温以祛湿、酸甘咸寒以滋阴、苦酸甘咸调水火",并分别以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茵陈汤、清燥救肺汤等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养阴法是《温病条辨》治疗大法之一,养阴思想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终。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分析发现:《温病条辨》按三焦分证治疗,在上、中、下三焦病证治疗中都程度不同的体现养阴护阴思想,养阴在下焦病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养阴方剂以补阴药、补血药及清热养阴药为基本构成,同时,又体现出三焦分证用药的侧重。常用药物有麦门冬、阿胶、甘草、干地黄、白芍等,又常根据温病病情变化和发展不同阶段,在主药的基础上随证配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腹泻文献,探索其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以针灸、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腹泻、泄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上检索近11年来针灸治疗腹泻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1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经分析天枢、足三里应用频次最高,配穴以大肠的募穴天枢与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所组成的俞募配穴,胃经合穴足三里与大肠募穴天枢所组成的合募配穴,大肠的募穴天枢,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所组成的合募俞配穴最为常见,治疗方法以温针灸、灸法、电针疗法最为常见。结论:温针灸和灸法是治疗腹泻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合募俞配穴为治疗腹泻的常见配穴方法;天枢、足三里是治疗腹泻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可作为针灸治疗腹泻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5.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方,由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等五味组成,功能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其主治有三:①外感表症,内停水湿,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②水湿内停胃肠,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症 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相似文献   

16.
Moxibustionwithsaltisakindofindirectmoxibustionmethodbyusingthetablesa1t.Foritisusuallyappliedintheumbilicus,soitisalsocalled"moxibustionatShenquepoint."Thismethodwasquitepopularinancienttime.Forexample,itisstatedinAHandbookofPrescrip-tionforEmergenciesin…  相似文献   

17.
温病初起治疗用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初起的治疗用药从传统用药、应用苦寒药及清热解毒药配伍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温病初起除可应用辛凉解表药以外 ,还可应用辛温解表等温性药物 ,尤其是辛温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配伍治疗温病高热不退经临床验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解郁,利水消肿等功效。既可治疗表证、咳喘证、情志疾病,又能治疗水肿、黄疸、小儿遗尿泄泻诸证。仲景治疗急、重症,运用麻黄都强调尽快、足量服用,而部分少阴心肾之病则需要慎用麻黄。恰当运用配伍既可减其不良反应,亦可缓麻黄攻伐之力。  相似文献   

19.
强兴  陈萌 《河南中医》2016,(5):745-747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等辛味药物出现2次,黄芩、黄连、人参等苦味药物出现3次,人参、甘草、大枣等甘类药物出现3次,黄连、黄芩等寒性药物出现2次,干姜等热性药物出现1次,半夏、人参、大枣等温性药物出现3次,甘草等平性药物出现1次。可见,半夏泻心汤方的味以甘味为主,而性以温性为主。半夏泻心汤为中焦虚寒证基础上伴有的实热内滞,因此,对于中焦虚寒证应用甘味和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对于伴随症的不同,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个性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三维图形化数据挖掘方法的四物汤类方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用于不同血瘀证证型的四物汤类方的配伍特点,从组方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等属性研究各类方之间的共同特征。方法:在本实验室开发的二维方剂图形化挖掘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属性,分别以性味、归经、功效属性为坐标,将方剂信息表现在三维图形上。分别将用于各类血瘀证型的方剂转化为三维图形,并寻找各类血瘀证型方剂对图形中的共同节点,分析四物汤类方治疗血瘀证的用药特点。结果:通过适用于不同证型的各类方间的三维方剂图形比较,发现了部分四物汤类方治疗血虚血瘀证的部分共同特征。组方药味性味以辛、甘、温为多,大多归肝、心、脾经,功效以补血、活血、止痛为主。这类节点在各证型类方中均出现较多,平均每方出现0.5~1.5次。这些节点可代表四物汤类方治疗血瘀证的一般特点,与传统理论相符。结论:三维图形化数据挖掘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从复杂数据中发现规律,非常适用于类方数据挖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