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树脂充填法修复老年人深度楔状缺损失败的原因。方法:将43例227颗需要进行楔状缺损修复的患牙用3MZ350纳米树脂进行充填修复,术后1年、2年进行随访。结果:刷牙≥3次/d患者的失败率高于刷牙≤2次/d者,修复1年、2年后的失败率分别为3.08%、和7.49%,有偏侧咀嚼习惯的患牙的失败率明显高于双侧咀嚼者。结论:楔状缺损修复失败受患牙承担咬(牙合)力大小、刷牙习惯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楔状缺损发生情况,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对1996-09-2000-05,363例就诊患者资料整理,总结,结果:该组患者病损多发生于牙齿唇颊面,好发牙齿为双尖牙和磨牙,病损程度与年龄和牙位有关。结论:牙齿结构与合力长期积累可能与导致楔状缺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牙体楔状缺损是发生在牙齿的唇、颊侧颈部牙体组织的慢性损伤性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牙齿损伤性疾病,牙体楔状缺损具有不可逆性,并且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牙体楔状缺损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不良的刷牙方法和不良的关系引起的。当发生牙体楔状缺损后常会引起患牙的牙本质过敏,临床多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进行修复,但因  相似文献   

4.
楔状缺损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楔状缺损的成因。方法:对526例成年楔状缺损患者,重点就楔状缺损牙齿的排列情况及患者牙刷的使用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超过93.5%楔状缺损牙齿伴有不同程度的唇颊侧突,造成颈轴面突明显。全部受调查楔状缺损患者都有横刷牙史或混合刷牙史,时间为5~60年。结论:楔状缺损的发生首先与受损牙齿排列不整有关,横刷牙的习惯使受损牙颈在牙刷运动中,受到两倍于正常牙齿的摩擦力,毛刷长期机械磨损,最终导致楔状缺损形成。  相似文献   

5.
吴书华 《淮海医药》2006,24(5):406-406
牙体楔状缺损是一种牙体非龋性硬组织疾病,多见中老年人,常波及多个牙齿,因缺损部位及形态特殊,故充填治疗时不易固位.笔者应用全酸蚀湿粘接技术与常规加层技术对比治疗408颗楔状缺损牙齿,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楔状缺损是由牙颈部硬组织(牙齿唇颊侧)缓慢磨损所致,其发生机制多与酸蚀、咬合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具有特异度,多数患者确诊时牙本质已缺损至深层,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玻璃离子、复合树脂充填作为既往治疗牙颈部楔状缺损常用方案,效果单一,无法有效减轻牙敏感度。基于此,本研究选取110例牙颈部楔状缺损所致牙本质过敏患者,分析脱敏剂极固宁与玻璃离子衬洞后复合树脂充填联合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牙颈部楔状缺损所致牙本质过敏患者110例,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  相似文献   

7.
马胤  艾丽娟 《云南医药》2011,(3):354-356
楔状缺损是发生在牙颈部硬组织的缺损,中老年人多发,是一种常见的牙体硬组织疾病,以上下前磨牙较多见。关于其病因及机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横刷牙时机械磨损、酸性物质侵蚀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牙颈部解剖机构的相对薄弱是其形成的有利条件。张清等[1]的研究结果提示楔状缺损的发生与牙齿所受的过大侧向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牙本质敏感症是口腔科常见病症,可由牙体组织的磨耗,酸蚀,楔状缺损,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釉牙骨质界联合不良,外伤,龋病,以及刷牙方法不正确或牙刷毛过硬等原因造成牙本质暴露,在接触温度改变(过冷,过热),化学性(酸,甜)或机械性刺激时发生疼痛。  相似文献   

9.
<正>楔状缺损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牙齿唇、颊侧颈部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好发于第1、第2前磨牙和第1磨牙。目前不明其确切病因,多认为与不正确的刷牙方式,牙颈部硬组织结构薄弱,酸的作用和牙体组织疲劳等原因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病变发展至牙本质层后可出现牙本质过敏症状,深的楔状缺损可伴随牙髓根尖周病变,因此对楔状缺损的早期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楔状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玻璃离子、复合树脂、复合体等材  相似文献   

10.
李玉梅 《安徽医药》2016,37(7):878-879
目的 比较自酸蚀粘结系统与全酸蚀粘结系统在楔状缺损修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就诊于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60例楔状缺损患者,共200颗患牙,随机均分成两组,分别使用Adper Prompt自酸蚀粘结剂(100颗患牙)和Single BondⅡ全酸蚀粘结剂(100颗患牙),楔状缺损处均采用Z350纳米复合树脂进行充填。临床患者复诊周期分别为1 d、7 d及3个月。结果 修复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3个月后复诊,A、B两组的成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修复术后第1天、第7天A组术后牙本质敏感发生例数明显低于B组(P < 0.05),术后3个月复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自酸蚀粘结系统与全酸蚀粘结系统均能达到有效的粘结强度,成功修复楔状缺损,但自酸蚀粘结系统临床应用更为方便简单,自酸蚀粘结系统在短时间内,可有效降低楔状缺损修复术后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