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评价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 VI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术前CT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VIM患者的临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系膜根部"漩涡征"12例,"鸟喙征"9例,"靶环征"3例,3例合并肠管淤张积液、肠系膜水肿及腹水.结论 VIM具有特异性CT征象,CT检查对诊断VIM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在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1例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3天~8岁,中位年龄2.3岁.11例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0例患儿表现为"漩涡征",1例患儿表现为"换位征",6例患儿可见"鸟喙征",5例患儿表现为肠管扩张、积液,4例可见肠壁及肠系膜肿胀,4例可见腹盆腔积液.结论:MSCTA对诊断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腹症MSCT双期增强扫描病例80例,其中10例患者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及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诊断为肠扭转。结果MSCT诊断10例肠扭转,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10例,肠管“漩涡征”5例,靶环征或双晕征5例,肠系膜上动脉、静脉(SMA、SMV)换位征3例,鸟喙征4例,SMV血栓形成2例,腹水征10例。诊断均经手术证实。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与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腹痛患者肠系膜漩涡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腹痛而全盆腹腔CT平扫病例。以肠系膜血管伴或不伴肠管绕轴旋转角度至少大于90°作为漩涡征的判断标准,分别观察漩涡征角度、位置、方向以及伴随征象,并比较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中漩涡征各项特征的差异性。结果①肠扭转组漩涡征角度为(494.00±123.58)°,非肠扭转组漩涡征角度为(160.91±63.16)°,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t=5.30,P<0.05);②肠系膜漩涡征作为肠扭转诊断标准的准确度为35.48%,当漩涡征旋转角度大于和等于300°时,诊断肠扭转敏感性为83.35%,特异性为90%,准确度为71.43%;③小肠扭转漩涡征多位于中线或偏右侧中上腹部,乙状结肠扭转位于左下腹。而非肠扭转病例的漩涡征可出现在下腹部、腹腔边缘等不典型区域。结论肠系膜漩涡征大部分并不指向肠扭转,当漩涡征旋转角度越大越倾向于肠扭转,小肠扭转多位于中腹部或右上腹部,下腹部出现漩涡征需想到阑尾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扭转患者的16层MSCT腹部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有血管的漩涡征70例、肠管的漩涡征58例、靶环征35例、鸟喙征37例.结论 MSCT检查对成人肠扭转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肠缺血的CT征象,提高CT对急性肠缺血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2004~2005年间经急诊CT平扫及增强扫描,53例被诊断为急性肠缺血,分析其CT征象并与临床治疗和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CT平扫及增强图像显示:①肠腔扩张及积液53例次.②肠壁增厚伴密度改变39例次,其中平扫时肠壁内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7例次,肠壁密度降低22例次.增强扫描肠壁黏膜层异常强化15例次.③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并血管增粗(漩涡征)10例.④肠系膜脂肪水肿及渗出(缆绳征)26例.⑤肠系膜动脉钙化斑26例;其中有5例可见肠系膜动脉内等密度无强化的血栓影;另3例经手术证实肠系膜上动脉近肠小血管襻内血栓形成,但CT未能显示.⑥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4例.全部53例病人中,39例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14例症状未缓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证实10例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其中3例CT未显示血栓),4例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肠腔扩张和积液、肠壁增厚、肠系膜血管缆绳征及腹水是急性肠缺血的CT间接征象.CT平扫结合MDCT增强和CTA图像显示肠壁内密度改变、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血管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漩涡征,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扭转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患者的CT平扫检查及其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肠扭转CT平扫的主要征象为:①直接征象:肠袢呈C形15例,肠系膜血管扭曲征16例,远端肠管呈鸟嘴征13例,漩涡征6例;②间接征象:扭转肠袢内积液、积气者14例(其中单纯肠管内积液者6例),近端肠管见液平面者12例,腹膜腔内积液者3例.结论:CT平扫对肠扭转的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2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中,36例合并中肠扭转(85.7%)。超声诊断肠旋转不良34例(均合并中肠扭转),敏感度94.4%(34/36);漏诊8例;6例未合并中肠扭转的患儿超声未检出。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的位置关系,以及中上腹部螺旋状的软组织团块影对该病作出明确诊断,可作为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对不合并中肠扭转的肠旋转不良患儿,超声诊断能力有限,需结合X线造影等其他检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平扫示胃及十二指肠上段、降段扩张,水平段管腔局部狭窄。CT血管成像示局部肠系膜及肠管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呈"漩涡征"。手术证实为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结论成人肠旋转不良及Ladd带致中肠扭转与十二指肠梗阻为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误诊率较高,影像检查具有一定提示作用,大多需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术前CT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1例肠扭转CT均正确诊断,其中6例为360°肠扭转,4例为270°肠扭转,1例为180°肠扭转。除全部11例都有通常的肠梗阻征象外,主要征象还有“漩涡征”(9/11)、“靶环征”(4/11)及“鸟喙征”(10/11),肠系膜血管也可以形成“漩涡征”(11/11)。结论:螺旋CT对肠扭转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新生儿小儿肠旋转不良(malrotation of intestine)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证实的非新生儿小儿肠旋转不良的X线及CT表现,18例均行CT检查,其中10例行上消化道造影,11例行钡剂灌肠,另有8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6例;钡灌肠示回盲部位于右上腹2例,中上腹4例,左上腹3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5例增强扫描可见典型"漩涡征",提示伴有中肠扭转,毗邻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18例患儿术前及术后均诊断为肠旋转不良,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上消化道造影、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非新生儿小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及腹痛的患儿应及时对其进行上述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小肠扭转(SBV)的CT和CT血管成像(CTA)表现,探讨CTA对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SBV的CT与CTA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并进行CT血管重组.阅片医师依靠CTA来判断SBV的部位、扭转的方向和度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8例SBV的CT征象包括肠系膜血管"漩涡征"6例,肠管"漩涡征"5例,肠管"靶环征"和"鸟喙征"各3例,肠管壁强化减弱、肠壁水肿4例,腹腔积液1例.ETA表现: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位置、形态正常,1例SMA主干近端扭转,1例SMA分支扭转,1例出现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相互缠绕,4例见SMV主干的轴向扭转并扩张,3例表现为SMV的分支的扭转及走行异常,4例显示走行异常的SMV属支增粗.依靠CTA,8例均能正确判断SBV的位置、扭转的方向.5例正确判断SBV度数,3例CTA计算的度数较手术发现的小.结论 CTA对SBV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能准确判断SBV的方向和部位,但对扭转度数的判断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及伴发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手术证实的腹内疝病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VR、MPR及M1P等后处理.结果:10例腹内疝中,8例有腹部手术史,10例均表现为肠梗阻,8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伴发肠扭转7例,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5例见“鸟喙征”,3例见“同心圆征”,4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伴发肠扭转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时诊断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CT诊断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研究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h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VI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手术证实的VDIM的CT表现。男5例,女1例,年龄7~25岁,平均13岁。结果:6例均表现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其中4例见典型“漩涡征”,2例呈类“靶征”,但增强扫描亦出现“漩涡征”。毗邻部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2例伴受累系膜、肠壁重度水肿。6例均见系膜根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血管正常排列迷失。结论:“漩涡征”伴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为本病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5.
肠扭转的CT表现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 提高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方法 对9例术前CT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滑动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法(STS-MIP)。结果 9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6例)和血管的“漩涡征”(9例)、“靶环征”(2例)、“鸟喙征”(6例)。结论 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环征”及肠壁强化减弱、腹水是提示绞窄性梗阻的可靠征象。螺旋CT扫描及重绢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莺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30例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的超声声像图。结果:超声疑诊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30例,手术证实均为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其中肠管坏死穿孔1例,合并肠重复畸形1例,合并十二指肠隔膜1例。结论:"漩涡征"可作为超声提示肠扭转的依据,CDFI示漩涡征中心为动脉样频谱,周围见由内向外顺时针旋转的血流信号。腹部彩超是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根据肠及肠系膜损伤CT表现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26例手术治疗,保守治疗22例.2名放射科医师根据CT表现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患者的最终诊断和治疗结果为标准,使用SPSS13.0进行ROC曲线分析.阅片者间差异性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肠管连续性中断和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只见于手术组,腹腔游离气体多见于手术组.2位医师根据CT图像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ROC曲线分析准确性较高(曲线下面积Az值均>0.9).2位医师之间一致性分析结果为中、高度一致.结论 根据CT征象可较准确地判断肠及肠系膜损伤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小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例术前CT诊断为小肠扭转,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重组方法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7例均正确诊断,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4例)、血管的漩涡征(6例)、靶环征或双晕征(6例)、鸟喙征(4例)、缆绳征(7例)、肠系膜水肿(7例)、腹腔积液(4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64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图像对小肠扭转显示更直观、明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19例最终诊断为小肠缺血性肠病并行CT检查的患者,分析其CT表现及病因。除4例急诊检查外,其余15例检查前均口服2.5%等渗甘露醇1000—1500ml作为肠道对比剂,每一例均行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15例行冠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结果:CT表现为肠壁增厚16例(84%),分层强化呈靶征14例(占增厚肠壁87.5%),肠壁菲薄、无强化2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14例(73.7%),肠系膜浑浊15例(78.9%),腹水13例,肠壁积气3例,门静脉积气、肠系膜上动脉(SMA)充盈缺损、僵硬狭窄及肠系膜上静脉(SMV)闭塞各1例,肠系膜小血管充血(增粗、密集呈“梳征”)16例,缺血(变细、稀疏、强化减弱)3例。病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血管炎7例,肠梗阻4例,SMA栓塞(均为房颤患者)、肠系膜扭转和外伤分别为2例,动脉粥样硬化、SMV血栓形成各1例。7例SLE均广泛累及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其中5例同时累及结肠。结论: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①肠壁和肠系膜缺血:肠壁水肿、增厚、分层强化呈靶征,肠系膜浑浊,血管炎所致缺血性肠病常累及整个小肠及结肠;②肠系膜血管异常:SMA及SMV狭窄或闭塞,肠系膜小血管充血或缺血。  相似文献   

20.
婴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X线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腹部平片对婴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婴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共16 例,结合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其腹部平片表现。结果: (1) 十二指肠完全性梗阻16 例,呈双球征13 例,三球征3 例。(2) 管状充气、狭细短跨度伴肠壁增厚肠段15 例。局限于右中上腹9 例,中上腹5 例,左上腹1 例。(3) 广泛充气扩张管形壁厚肠段,腔内有浅液面,类似小肠低位梗阻1 例。结论: 腹部平片简便易行,能迅速提供肠道气体的异常信息。通过腹部平片反映本病的两个特殊病理,包括十二指肠机械梗阻和中肠扭转的动力性损害。结合空肠袢异位征象,即肠袢局限偏侧分布特征,能对本病作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避免肠坏死的致命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