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hang YL  Shi XE  Sun YM  Liu FJ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2):911-914
目的 对28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该部位动脉瘤手术方式和结果以进一步改善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28例(30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4个,小型动脉瘤2个,中型动脉瘤4个,大型、巨大动脉瘤20个.结果 共手术处理28例患者的28个眼动脉段动脉瘤.19例行动脉瘤夹闭或动脉瘤切除+颈内动脉重建,9例行高流量颅内外动脉搭桥+动脉瘤切除+颈内动脉重建或颈部颈内动脉结扎动脉瘤孤立.17例术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复查,5例搭桥血管通畅,2例搭桥血管闭塞.1例动脉瘤少量残留,余动脉瘤不显影.GOS 4~5分占78%(22/28),死亡1例.结论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尤其是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处理困难.辅助高流量颅内外搭桥手术、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才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 ,但是 ,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 ,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 ,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 ,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 ,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 ,于 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 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此后 ,该手术方式一度风靡世界 ,尤其在我国 ,使用STA MCA搭桥手术治疗了大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SA杂交手术室"一站式"精准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价值。方法对11例颅内复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未发生脑疝患者于发病72 h内行DSA杂交手术室"一站式"精准治疗,术中以DSA评估动脉瘤是否累及载瘤动脉,行DSA引导下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或球囊临时阻断辅助下动脉瘤塑形夹闭治疗,同步清除血肿。实时监测术中治疗情况,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CTA表现;于出院及末次随访时以格拉斯哥转归评分(GOS)评价疗效,GOS≥4分认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对5例行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搭桥,术中DSA示桥血管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6例行动脉瘤塑形夹闭,术中3例误夹穿支血管,1例夹闭不全,调整瘤夹位置后夹闭效果满意。术后并发小灶性脑梗死2例,癫痫1例。出院时、末次随访时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均占81.82%(9/11)。术后6个月均未见复发,吻合口及载瘤动脉无狭窄。结论对难以直接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患者,采用DSA杂交手术室"一站式"精准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期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瘤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瘤11个、后循环动脉瘤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瘤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所有动脉瘤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Tang ZW  Shi XE  Zhang YL  Zhou Z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3):1805-181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梭形动脉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5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梭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55岁,平均47岁.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1例表现为后枕部阵发性头痛.所有患者均采用远外侧入路,翻开皮肌瓣后,先于枕部肌群内分离枕动脉,开颅后显露同侧小脑后下动脉尾襻,并于此处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重建小脑后下动脉血流,再行动脉瘤孤立术或切除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5例患者术后1例无神经功能缺失;3例有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颅内血肿,二次手术后并发对侧肢体偏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吻合口通畅,动脉瘤不显影.随访2~29个月,平均18个月,4例预后良好,1例对侧肢体轻偏瘫.结论 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动脉瘤孤立或切除术是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展使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得以治愈,但是,仍有一部分颅内动脉瘤,主要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因生长部位、瘤颈宽大或呈梭形生长等原因,难以通过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的动脉瘤孤立术就成为治疗的可选方式。但对颅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的病例,牺牲载瘤动脉可能导致术后缺血性脑梗塞。Yasargil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与Donaghy等先后推出STA-MCA搭桥术用于颅内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闭塞载瘤动脉前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临床资料,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状况,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手术方法等和方法。结果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均不良,经多途径颅内外血管搭桥后闭塞了载瘤动脉,无载瘤动脉远端脑缺血现象发生结论对于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患者,闭塞载瘤动脉前需根据其远端的脑血流需求选择不同途径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进行载瘤动脉远端的血流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EC-IC bypass)手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AOICA)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AOICA行血管搭桥手术治疗8例患者的经验.吻合前根据造影结果进行选择目的血管,吻合后再行荧光造影评估吻合情况.共搭桥11次,行ICG荧光血管造影25次. 结果 8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选择了较适宜的目的血管.术中发现2例吻合口狭窄和l例渗漏,经及时拆除缝线和补充缝合等处理好转.术中发现手术区域脑血管显影时间均明显提前.术中未发现ICG的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术后随访无新发卒中病例均获得良好疗效.术后复查CT血管成像(3D-CTA)或全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吻合血管血流通畅,长期随访未发现再狭窄情况. 结论 ICG荧光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帮助提高血管搭桥手术的通畅率,从而提高血管搭桥手术的治疗效果.是血管搭桥手术治疗AOICA的重要的术中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特点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围手术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观察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结果: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成功行夹闭术,无一例护理不当记录,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行愈后评价,完全恢复38例,轻残4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术期实行整体护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49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9±11)岁;35例动脉瘤破裂,14例未破裂;治疗策略有一期手术(一侧入路夹闭所有动脉瘤),二期治疗(分期处理所有动脉瘤)和部分治疗(只处理责任动脉瘤).随访中复查脑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结果 一期手术32例(65.3%),二期治疗9例(18.4%),部分治疗8例(16.3%).47例随访4 ~ 49个月,平均(22 ±7)个月.术后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根据GOS评分,患者预后良好(4~5分)41例(83.7%),残疾(2~3分)6例(12.2%),死亡(1分)2例(4.1%).结论 在具有娴熟手术技术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患者,根据动脉瘤和患者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能提高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血管内栓塞术后结合开颅减压术的方法治疗Hunt-Hess分级III-IV级合并颅内血肿的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共12例。符合以下条件: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形成;②Hunt-Hess分级在III-IV级;③头颅CT扫描显示脑中线移位>0.5 cm但<1.0 cm;④经过脑血管造影发现颅内动脉瘤并成功栓塞,然后转手术室再行减压手术。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术后3个月~1年得以随访,按GO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5分7例,4分2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合理应用神经放射介入技术和外科手术,对合并血肿的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是另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急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5年来2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的检查和治疗方案,术后6月随访GOS分级评价预后。结果21例患者总体预后良好率为61.9%(13/21),死亡率14.3%(3/21),病死率随Hunt-Hess分级增加升高。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血肿者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病情稳定、Hunt-Hess低分级、血肿量较少者行急诊DSA检查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治疗;病情危重、Hunt-Hess高分级、血肿量较多者行3D-CTA检查,急诊行动脉瘤夹闭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3月应用Enterprise支架(美国Codman公司)治疗颅内动脉瘤21例,其中宽颈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2例。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输送导管送至动脉瘤颈以远,通过输送导管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2例,支架先释放技术5例,支架后释放技术14例。21例22枚支架置入顺利,全部成功释放,位置良好。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13例,大部栓塞6例,单纯支架置入的2例微小动脉瘤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除1例驼背病人术后1周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外,余20例随访1~6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脑再出血或新发梗死;11例术后6~12个月行DSA,2例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未见支架移位和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操作简便,易通过血管弯曲处并准确释放,为颅内动脉瘤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位间置搭桥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内外科及神经康复临床学院神经外科用原位间置搭桥术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别位于大脑中动脉(MCA)14例,大脑前动脉(ACA)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大脑后动脉(PCA)1例;间置移植血管分别取自桡动脉(RA)14例,颞浅动脉(STA)3例,枕动脉(OA)1例;所有患者均行动脉瘤切除后端-端吻合原位间置搭桥,其中间置血管形态为I型13例,V型3例,Y型2例。术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A复查,采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并定期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随访。结果 2例患者术后出现偏瘫;1例出现短暂的失语,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余15例患者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DSA检查结果显示,1个吻合口术后重度狭窄,其余吻合口及移植血管均通畅,所有动脉瘤均未显影;随访3~89个月,无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16例,3分2例。结论原位间置搭桥技术是治疗部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RA)对颅内动脉瘤诊治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DSA检查相比的优势。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38例40枚颅内动脉瘤患者。分析全脑血管常规DSA造影及病变血管或病变疑似血管3D-RA检查和三维重建图像。分别观察记录常规DSA及3D-RA对颅内动脉瘤提供的诊断信息。24例采用手术开颅银夹夹闭动脉瘤治疗,14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38例40枚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6枚,后交通动脉瘤13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瘤3枚,椎基底动脉瘤2枚,小脑后下动脉瘤1枚;其中小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小于5mm)12枚,中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6~10mm)20枚,大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16~25mm)6枚,巨型动脉瘤(动脉瘤体直径大于25mm)2枚;动脉瘤呈囊袋状23枚,呈哑铃形12枚,不规则形4枚,梭形1枚;颅内动脉瘤单发36例,多发2例。常规DSA诊断动脉瘤37枚,占92.5%(37/40),3D-RA诊断动脉瘤40枚,占100%(40/40)。经与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比较,本组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92.5%,特异性100%,准确率96%。3D-RA诊断颅内动脉瘤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100%,准确率100%。结论3D-RA能较常规DSA更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部及载瘤动脉与动脉瘤的关系、动脉瘤囊腔有无重要分支发出等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手术证实的105例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及术中、术后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前3D-CTA均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依据术前3D-CTA结果均顺利地探查到动脉瘤,手术操作中所见与3D-CTA影像基本吻合.结论:3D-CTA的应用可精确地描述动脉瘤的状态,对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为详实的影像信息.有助于动脉瘤早期治疗,尤其更适合于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4例颅内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经眉弓或翼点锁孔开颅,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神经内镜,观察动脉瘤颈及其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动脉瘤夹夹闭,再次置入神经内镜了解夹闭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全部恢复良好出院。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充分暴露动脉瘤及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结构,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缩短,手术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各自的适应证,优缺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4年6月至2001年7月收治颅内动脉瘤278例,其中手术治疗173例,血管内治疗105例。手术治疗组包括前交通动脉瘤(AcoAA)65例,后交通动脉瘤(PcoAA)60例,大脑中动脉瘤(MCAA)20例,颈内动脉瘤(ICAA)20例,胼周动脉瘤(ACAA)2例,后组循环动脉瘤8例。血管内治疗采用机械可控式弹簧圈(MDS)或电解可控式弹簧圈(GDC)栓塞疗法,栓塞的动脉瘤包括AcoAA22例,PcoAA42例,MCAA13例,ICAA9例,后组循环动脉瘤4例。采用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25例。结果:手术治疗组出院时治疗结果为优者157例(90.8%),中度残疾5例(2.9%),重度残疾4例(2.3%),死亡9例(5.2%),其中I,Ⅱ级病人无死亡。血管内治疗组出院时治疗结果为优者96例(91.4%),中度残疾1例(1.0%),重度残疾4例(3.8%),死亡4例(3.8%)。结论: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治疗同属微侵袭治疗范畴,各自有其优缺点。对于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来讲,二种方法均可选用,并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颅内动脉瘤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资料并应用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随访术后载瘤血管及瘤颈残留情况。三维的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血管虚拟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结构。结果 53例术前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清晰,共检出动脉瘤62个,其中动脉瘤体有穿支血管发出19例(15例手术证实),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7例(4例手术证实),载瘤动脉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3例手术证实)。术后31例3D DSA随访:28例未见瘤颈残留,2例出现载瘤动脉轻度狭窄;2例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血管腔内;1例动脉瘤栓塞后瘤颈复发残留,再次开颅夹闭动脉瘤。结论三维DSA血管虚拟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瘤管腔结构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动脉瘤的术前判断,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可以用于动脉瘤术后的随访,为明确术后载瘤动脉及瘤颈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治疗的50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脑保护剂与载瘤动脉暂时阻断结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脑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中动脉瘤处理技术、血管内动脉瘤栓塞。结果 465例Ⅰ-Ⅳ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病死率为27%,1990年前手术的210例病死率为3.8%;1990年后手术的255例病死率为1.9%。35例动脉瘤栓塞的患者无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采取外科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