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鳞状细胞癌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较常见,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是手术、放射、化学药物治疗等,放射治疗需要很多的大型设备及投资,在基层医院开展较困难。近两年内我科共收治17例口腔颌面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手术、化学药物、食疗联合治疗,近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周锦翰  刘传霞  葛巍立  何虹 《浙江医学》2021,43(20):2258-2262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好发于颌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的上皮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诊断和治疗技术有较大的提升,但由于肿瘤具有浸润性强、易转移的特点,5年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来更深入认识和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使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更强的耐药性。本文就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肿瘤侵袭前缘相关的信号通路的关系,在化疗耐药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改良CBM方案术前诱导化疗口腔颌面部鳞癌的临床分析王国华潘孟雄(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桂林市541001)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联合化疗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术前诱导化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化疗药物以及不同组合方案的疗效有很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骨架蛋白成束蛋白(FASCIN)(能和f-actin紧密结合的骨架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80例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VEGF和FAS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71.2%(57/80),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15.0%(3/20),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FASC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2.5%(58/80),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0%(4/20),FASC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FASCIN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病理分级Ⅱ级、Ⅲ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VEGF、FASCIN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理分级Ⅰ级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结论 VEGF、FASCIN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通过检测VEGF与FASCIN的表达水平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因此也可为临床上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后续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人白细胞抗原G(HLA-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HLA-G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HLA-G分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77%(29/52),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无表达(0/20)。HLA-G分子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尚不能明确其相关关系(P〉0.05)。结论:HLA-G分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HLA-G分子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免疫逃避有密切关系进而促进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高发因素和流行病学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124例,对其高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12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致病因素为物理性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体易感因素、遗传因素等。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发因素较多,致病因素较复杂,有利于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TopoⅡα及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α)及E型依赖钙黏附蛋白(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opoⅡα及E-cad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炎性增生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opoⅡα在正常口腔黏膜、炎性增生组织中均为低表达,其在不典型增生组中的高表达率与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中的高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E-cad在口腔正常黏膜、炎性增生中的阳性率与其在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TopoⅡα及E-ca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检测两者蛋白表达状况,有助于判断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及凋亡特性的影响.方法20例口腔鳞癌患者,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病人10例,同期未行术前化疗单纯手术组10例,共计20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诱导化疗前后K i-67和细胞凋亡的表达情况,计算出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结果术前诱导化疗有效及特效组口腔癌中K i-67蛋白表达和增殖指数明显低于同期未行术前化疗单纯手术组.其凋亡细胞、凋亡指数较诱导化疗前明显增加.结论术前诱导化疗对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穿心莲内酯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在相关数据库获取穿心莲内酯的潜在作用靶点,筛选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潜在靶点,使用Venny数据库获得其共同靶基因,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使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寻找关键靶基因,并使用分子对接进行验证。结果 穿心莲内酯找到100个潜在靶点,口腔鳞状细胞癌找到1990个潜在靶点,两者有31个共同靶基因,GSK3β与JAK2被认为是穿心莲内酯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键基因。结论 本研究体现了穿心莲内酯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判断平阳霉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总结我们术前应用平阳霉素化疗的12个病例效果。结果:本组病例中有效率表达68.66%。结论: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病例,术前应用平阳霉素化疗,对其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典型病案,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结果:该患者入院时即为肿瘤晚期,已出现多处转移,经术前化疗、姑息手术切除、术后口服甲状腺素片及局部放疗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罕见,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积极进行综合治疗,特别是手术加术后放疗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雌激素受体(ER)两种亚型Erα和Erβ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α和Erβ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ER两种亚型在口腔正常黏膜及口腔鳞状细胞癌均有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下降(P<0.01).Erα和Erβ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与否有关(均P<0.05).结论 雌激素受体表达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皮肤癌死亡人数的20%。手术是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部分晚期肿瘤患者无法通过手术得到有效治疗。这类患者更适合采用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方式改善预后。本文总结了当前晚期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系统性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MTT 法测定口腔鳞癌细胞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其适用价值。方法 选用不同剂量的8种抗癌药物与18例口腔及口咽鳞状细胞癌标本孵育不同时间后,噻唑兰(MTT) 法测定离体癌细胞对8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18例口腔及口咽鳞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均呈不同的敏感性,但不同个体对各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之间存在差异。结论 以MTT法检测口腔鳞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肿瘤敏感的化疗药物,避免盲目选用肿瘤非敏感性化疗药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8例癌前病变(白斑)、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癌性锚蛋白重复序列(gann ankyrin repeats,gankyrin)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黏膜组织中gankyrin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gankyrin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可能的临床价值。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ankyrin蛋白表达远高于癌旁黏膜组织(P=0.000)。高、中低分化鳞癌组间gankyri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性别、年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鳞癌组gankyri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ankyrin蛋白高表达于口腔鳞状细胞癌,且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HBD-1和HBD-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BD-1和HBD-2在正常口腔组织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结果HBD-1在正常组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HBD-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较正常口腔粘膜组织在mRNA转录水平明显增加;HBD-1和HBD-2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有稳定表达。结论HBD-1主要参与机体多种防御机制及构建机体防御体系。HBD-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NF—κBp65和ICAM-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  漆明  张敬  冯爱玲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2):144-145,149,F0003
目的 研究体内核转录因子NF-κBp65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成年人口腔黏膜组织的NF-κBp65蛋白及ICSM-1的表达水平.结果 (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NF-κBp65蛋白和ICAM-1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增强(P<0.001);(2)NF-κVp65蛋白表达和ICAM-1表达呈正相关(r=0.864,P=0.000).结论 NF-κVp65的激活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体内ICAM-1表达增强,促进了机体自身细胞免疫抗肿瘤的作用,可能成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3(MutS homolog 3,MSH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20例正常口腔黏膜和6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SH3蛋白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SH3的阳性表达低于正常口腔黏膜。其中,高分化和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中MSH3阳性表达高于低分化。与有淋巴结转移的鳞状细胞癌患者比较,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MSH3阳性表达明显升高。MSH3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无相关性。结论 MSH3蛋白表达降低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MSH3可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