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测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CT检查且经病理检查确诊的50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或因腹部其他脏器病变行CT扫描的非肝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干预前完成CT扫描及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血管重建。对比两组患者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系统血管直径,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肝右静脉(7.08±1.69)mm、肝中静脉(6.18±1.02)mm和肝左静脉(6.24±1.58)mm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7.85±1.67)mm、(6.57±1.12)mm、(6.99±1.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脾静脉(9.54±2.68)mm、肠系膜上静脉(11.57±1.86)mm、肝门静脉(13.45±1.94)mm、肝门静脉右支(10.58±1.64)mm和肝门静脉左支(9.85±1.24)mm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7.32±1.98)mm、(9.04±1.56)mm、(11.32±1.26)mm、(9.28±1.46)mm、(8.02±1.37)mm,差异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52例肝细胞癌患者均进行肝脏3期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7s、60s、90s。结果 52例肝细胞癌中,发现18例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占34.6%(18/52),其中,中央型6例,周围型12例。中央型6例均发现门静脉主干和(或)1级分支内癌栓形成,周围型12例中,8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2级以下分支连续性中断,呈"截断"征,4例CT血管成像表现为门静脉分支与肝动脉分支伴行,呈"双轨"征。本组病例中,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检出率为34.6%,与文献报道偏低。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痿的介入治疗中的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9月一2007年12月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患者,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手段.结果 所选18例患者中10例血管造影可见明确瘘口;5例无法辨别确切瘘口;3例分流量大,导致血管影模糊.15例行动脉栓塞化疗,3例行动脉灌注化疗.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者,先行瘘口的封堵,而后行栓塞治疗,提高了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右半肝供者血管、胆道解剖学特点。方法:依据门静脉分型、肝静脉解剖分型、胆道分型及肝动脉解剖分型,观察90例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供者的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及胆道的解剖学特点。结果:正常门静脉的比例为94.4%(85/90),三叉型门静脉的比例为5.6%(5/90);肝动脉变异率较高;正常胆道的比例为66.7%(60/90),三叉型胆道占20%(18/90),3型胆道的比例为12.2%(11/90),4型胆道占1.1%(1/90);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共干的比例为70.0%(63/90),大于5mm的肝右下静脉出现概率为26.6%(24/90),左内叶上段静脉汇入肝左静脉的比例为68.8%(62/90),共同汇入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的比例为21.1%(19/90),汇入肝中静脉的比例为10.0%(9/90)。结论:肝脏血管和胆道的解剖变异很常见,准确的术前评估对于活体肝移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因体格大小不同,肝脏血管管径粗细各异,所以,既往单以肝门静脉、肝静脉管征增粗作为诊断门脉高压、肝脏淤血依据的方法,有时不够。为了取得一种随体格变化相对稳定的诊断标准,根据血管径比值相对恒定这一点,我们测量了正常人,门脉高压及肝淤血患者的P/H值(门脉左手干横段内径:肝中静脉内径),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临床应用价值。1 临床资料与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女9例,男11例,年龄21~66岁(平均36岁)。门脉高压组17例,女9例,男8例,年龄49~71  相似文献   

6.
王川红  魏江平  林小琪  鲍坤旺 《江西医药》2012,47(12):1054-1056
目的 探讨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正常者及43例门静脉病变者以小剂量预注射法行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观察分析门静脉分支情况和门静脉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正常组21例均可清楚观察到门静脉1-5级血管结构,病变组门静脉高压伴静脉曲张2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门静脉栓子9例(其中1例伴肝动脉-门静脉瘘),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2例.结论 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21):13-17
目的考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旨在探求无创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的新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消化科进行诊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9例。对所有患者行HVPG测定,并采集患者的超声造影动态图像,选择肝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这3个感兴趣区进行分析,计算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和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HA-HVTT)。将得到的超声造影参数与测得的HVPG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利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肝静脉显影时间、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和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与HVPG有相关性,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V-HVTT≤2s(1.82)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HVPG≥12mm H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敏感性为0.64,特异性为0.81。而当PV-HVTT≤3s(1.73)时可预测HVPG≥16mm H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敏感性为0.77,特异性为0.78。结论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安全、无辐射的诊断手段,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与HVPG有相关性,可用于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相似文献   

8.
肝静脉属支与肝门静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立  徐秀平 《河北医药》1996,18(6):336-338
在成人32例肝标本上,解剖观察和测量了肝静脉属支类型、长度和直径及与肝静脉形成的夹角,并观察了与肝门静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苑静波 《河北医药》1999,21(1):15-16
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及栓塞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在X线电视监视下将导管选择性地插至肝动脉及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进行肿瘤组织的栓塞及灌注化疗。结果:共插管治疗154例次,血管造影显示门静脉癌栓4例,肝动脉-门静脉瘘7例,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经治疗生存期超过半年者占52.5%(21/40),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是肝癌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解剖一老年男尸结肠上区时,发现该标本的肝门结构存在变异,现报告如下。正常肝门静脉通常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或再由肠系膜下静脉在胰头或颈体交界部的后方汇合肝门静脉自胰头后斜向右上,经十二指肠上部后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韧带内其右前方为胆总管左前方为肝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内门体分流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初步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门体分流病例的CT影像资料,进一步选取具有肝内门体分流的资料24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本组由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肝内门体分流发生率为34.3%(24/70),根据分流支的构成分为三组:①附脐静脉组(15例),即门静脉左支与附脐静脉交通,占21.4%(15/70),CT表现为肝左内叶实质内平行于肝圆韧带裂走行的迂曲、增粗的血管影,于镰状韧带附近穿出肝表面后与脐周静脉网连通;②下腔静脉组(7例),即门静脉右后支与下腔静脉交通,占10.0%(7/70),CT表现为门脉右后支增粗或迂曲成团,穿出肝表面后连通下腔静脉;③肝静脉组(2例),即门静脉与肝静脉交通,占2.86%(2/70),CT表现为肝外周部巨大“逗点状”或“曲棍球棒样”的迂曲血管影,连于门脉右前支与肝中静脉或肝右静脉之间.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肝硬化肝内门体分流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认识肝内门体分流的影像特点不仅有助于肝内疾病的鉴别诊断,而且对临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一种以肝静脉回流受阻、肝静脉压力明显增高,临床表现门静脉高压、肝脾肿大、腹水为特征的肝脏疾病,其病理特点为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闭塞.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对19例B-CS进行超声分型,并与X线静脉造影结果对比,旨在探讨超声在B-CS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肝切除术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并发症及远期疗效。方法对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1998年1月~2009年3月行联合肝切除术的9例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 4例IIIb型患者行左半肝切除,其中1例加做肝固有动脉部分切除及门静脉肝动脉化;3例IIIa型患者行右半肝切除,其中1例行门静脉部分切除+门静脉主干与门静脉左支吻合术;2例IV型患者1例加行右三叶切除术,1例行左半肝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胆漏2例;应激性溃疡3例;胸腔积液4例;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2例;大量腹水2例;急性肾衰1例;肝性脑病1例。以上并发症单独发生或并存。1、2、3、5年生存率为88.9%(8/9)、55.6%(5/9)、33.3%(3/9)、11.1%(1/9)。结论联合肝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具有可行性,能明显改善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肝切除联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5年57例行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均行肝十二指肠骨骼化清扫,其中联合行左半肝切除11例,右半肝切除7例,尾状叶切除2例,左半肝加部分尾状叶切除3例,右半肝加部分尾状叶切除2例,右前叶切除1例,左内叶切除3例;联合门静脉切除和重建4例,联合肝动脉切除者1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3.6%,围手术期死亡2例。25例(43.8%)行根治性切除(R0),32例(56.2%)行姑息性切除(R1.R2)。根治性切除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6%,12%;姑息性切除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1.8%,0%。结论肝切除联合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血管受浸润不是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结核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我院收治的3例肝结核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仅2例疑为肝结核。3例均行肝切取活检术。1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2例行全脾脏切除术,3例均行门奇静脉断流术获痊愈。结论:肝结核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少见,易误诊,预后好。肝切取活检是确诊率较高的诊断方法,其治疗以外科、内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动脉低剂量中西化疗药物肿瘤血管热灌注及栓塞治疗和门静脉中西护肝药物灌注治疗相结合对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患者9例,采用以榄香烯为主的节段性肝动脉热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小肝癌;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行食管胃底静脉栓塞和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并经导管-药盒系统行复方丹参注射液等中西护肝药物门静脉区域性灌注治疗。结果9例患者小肝癌瘤灶得到较好控制,AFP水平下降;食管胃底静脉栓塞和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操作成功;门静脉区域性中西护肝药物灌注治疗后门静脉压力下降(12±3.5)cmH2O,肝功能显著改善。结论肝动脉和门静脉途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可作为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有效的姑息性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静脉膜型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治方法。方法 38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疑为BCS患者行肝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或/和支架置入术。结果 38例患者中16例球囊扩张成功,19例支架置入,失败3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肝静脉膜型BCS的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吴伟  戴嵬  成惠林  张鑫  张庆荣  王汉东  杭春华  史继新 《江苏医药》2013,39(10):1160-1162,1116
目的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半或次全椎板切除入路手术6例,经血管内栓塞3例。6例手术患者术后复查脊髓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3例栓塞者复查脊髓MRI示髓周血管流空信号影全部消失。8例患者获随访3个月-5年,4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3例改善,1例加重,所有随访患者复查DSA示瘘口无再通。结论硬脊膜动-静脉瘘起病隐匿,易漏诊、误诊,自然病程预后差,应积极干预,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9.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hepatic arteriovenousfistula,HAVF)很常见。原发性肝癌常侵犯肝脏的静脉系统而出现HAVF,HAVF的存在可加速肿瘤在肝内及全身的播散,其不仅是肝内肿瘤细胞转移的一个原因,而且也可以引起门静脉高压,严重影响了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疗效。1肝脏正常的微细血管结构肝脏门微静脉(输入微静脉)和肝动脉的细小分支,穿过肝细胞界板进入肝小叶,共同开口到肝窦,经肝窦进入肝小叶中央静脉,后者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再汇合成肝静脉,把血液引流入下腔静脉。当肝静脉,小叶间…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43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伴寒颤发热20余年为主诉入院,经CT检查发现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大量结石并左肝内胆管扩张,同时发现该患者脾及胃大部位于左侧肝下,胰呈半环状位于中腹部(见图1),胸片未发现心脏反位。择日手术,术中发现胃大弯位于左上,贴于左外叶下方,脾位于肝门后下方。门静脉位于胆总管前方.胰腺位于门静脉及胆总管后方。切除左半肝,利用剥离的胆囊自门脉下方提出胆总管,侧方切开取石后置入T管。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