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重/肥胖与动态血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和动态血压(ABP)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体重指数(BMI)共选择121例肥胖(n=62)、超重(n=39)和正常对照组(n=20)做24h动态血压检测(ABPM),比较3组ABP值的变化。结果:24h、日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日间和夜间血压负荷值在肥胖组>超重组>正常对照组(P<0.01),以夜间收缩压升高更明显;30%超重和56.8%肥胖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10%,呈非杓型曲线;BMI、腰围(WC)和ABP各值、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呈正相关(r=0.32~0.467,P<0.05~<0.01),相关程度夜间高于日间,WC优于BMI。结论: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不仅加重血压负荷,还影响昼夜血压节律,这种改变WC高于BMI,且多出现在夜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联合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分析2型糖尿病(T2DM)无肥胖或合并肥胖患者的左室结构和功能,探讨可能影响这些患者左室整体应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 95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肥胖分为T2DM无肥胖组(n=45,BMI<25 kg/m2);T2DM合并肥胖组(n=50,BMI≥25 kg/m2)。选取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查。 结果 在左室二维几何构型方面,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的左室重构更为普遍(P<0.05),T2DM合并肥胖组的左室肥厚最多见(P<0.05)。在左室舒张功能方面,T2DM无肥胖组e’明显减低(P<0.05),E/e’明显增大(P<0.05);T2DM合并肥胖组的e’明显减低(P<0.05),左房容积指数与E/e’明显增大(P<0.05)。在左室收缩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比较,T2DM无肥胖组整体纵向应变(GLS)明显减低(P<0.05);T2DM合并肥胖组的GL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径向应变(GRS)均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体质量指数(BMI)是左室各个方向整体应变的影响因素;相对室壁厚度(RWT)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对部分方向的整体应变有负向影响。 结论 肥胖可能会加重T2DM患者的左室重构和功能障碍,联合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可以检测出亚临床左室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心肺运动试验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T2DM患者124例,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组:非肥胖A组(n=60,BMI<28 kg/m2),肥胖B组(n=64,BMI≥28 kg/m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基线指标及运动心肺功能指标的差异,采用分层分析校正年龄对峰千克体重摄氧量(VO2peak/kg)的影响。 结果基线:B组年龄低于A组(P<0.01);代谢/心血管:校正年龄后,肥胖和非肥胖患者的VO2peak/kg无显著差异,B组VO2peak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A组(P<0.01),无氧域(AT)时的摄氧量高于A组(P<0.01),但AT时的千克体重摄氧量低于A组(P<0.05),氧脉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A组(P<0.05);两组气体交换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通气功能:B组最大分钟通气量(VEmax)、VEmax占预计值百分比均高于A组(P<0.01),呼吸储备、静息生理无效腔与肺总量比值VD/VT、静息VD/VT占预计值百分比、峰运动VD/VT、峰运动VD/VT占预计值百分比均低于A组(P<0.01)。 结论T2DM患者在心肺适能绝对下降前将出现与自身相比心肺适能的相对下降,与非肥胖个体相比,肥胖个体的这种相对下降更加明显。运动过程中,肥胖个体需首先动用呼吸储备,降低无效腔通气以增加通气量,从而增加摄氧量以维持心肺适能的正常。  相似文献   

4.
T2DM组67例(分为非腹型肥胖组、腹型肥胖组、肥胖组)及正常对照组19例,测量FPG、h2PG、CP、GG。结果T2DM患者餐后C肽、GG显著升高[(4.92±4.01vs2.11±0.67)ng/mL,(201.22±46.66vs125.23±40.35)pg/mL,均P0.01];与非腹型肥胖组相比,腹型肥胖组的T2DM患者餐后C肽及其增加值显著升高[(6.65±4.62vs3.46±2.22)ng/mL,(5.07±4.19vs2.21±1.81)ng/mL,均P0.05],餐后胰高血糖素及其增加值相对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204.35±43.76vs203.06±51.27)pg/mL,(25.16±36.20vs16.04±19.14)pg/mL,均P0.05];与腹型肥胖组相比,肥胖组餐后C肽、GG及相应增加值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患者的胰岛α细胞存在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者胰岛α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T2DM住院患者171例,按腰围分为腹型肥胖组(AO组,男性>90 cm,女性>85 cm)和非腹型肥胖组(NAO组,男性≤90 cm,女≤85 cm),比较各组的糖代谢、脂代谢、新稳态模型(HOMA2)胰岛B细胞分泌指数(HOMA2-B)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2-S)。结果:AO组血压、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血糖和C肽(CP0、CP30、CP120)均较NAO组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MA2-S则明显降低。结论:伴腹型肥胖的T2DM患者多伴TG水平升高,且血糖失控和胰岛素抵抗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Gal)-3水平及利拉鲁肽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11例,随机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组(T2DM+OWB,n=54),体重正常的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M,n=57);另选取糖耐量正常的超重、肥胖者作为超重肥胖组(OWB,n=55);选取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内脏型肥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大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共35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 SFA),以VFA≥100 cm2作为内脏型肥胖的诊断标准。根据VFA值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对照组(VFA<100 cm2)和糖尿病合并内脏型肥胖观察组(VFA≥100 cm2),测定所有患者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T2DM并内脏型肥胖组中身高、体重、BMI、头围、颈围、腰围、臀围、WHR、VFA、SFA、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VFA为应变量,其他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体重、BMI、腰围、TG、舒张压被纳入回归方程,是T2DM并内脏型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体重、BMI、腰围、TG、舒张压的增高是VFA的危险因素,与T2DM并腹型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踝肱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住院确诊的T2DM患者873例,根据UA水平分为4组:Q1组(<240μmol/L)181例,Q2组(240~300μmol/L)162例,Q3组(301~360μmol/L)164例和Q4组(>360μmol/L)366例。根据ABI分为2组:无大血管病变组(ABI≥0.9)663例和大血管病变组(ABI<0.9)210例。结果 Q1~Q4组间年龄、病程、SBP、HbA1c、TC、TG、UAlb、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A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UA与病程、BMI、SBP、TG、UAlb、SCr、ABI间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HbA1c、eGFR呈负相关(P均<0.05)。与Q1组相比,Q2、Q3与Q4组(P=0.097,0.023,0.005)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增加(趋势P=0.041),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虽然OR逐渐减少,但趋势P<0.05。结论 T2DM患者SUA水平与ABI具有相关性,SUA高水平可能是T2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分为肥胖T2DM组(42例),非肥胖T2DM组(40例)和正常体重对照组(37例)。除体重指数、腰臀比值外,各组间在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上均具有可比性;禁食12~14 h,空腹静脉取血,测定血浆IL-18,血脂(TG和TC)、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PI),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血浆IL-18含量在肥胖T2DM组〔(197.10±42.18)pg/m l〕明显高于非肥胖T2DM组〔(128.45±39.40)pg/m l〕(P<0.05)和对照组〔(119.91±34.12)pg/m l〕(P<0.01);非肥胖T2DM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IL-18水平与ISI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1);与空腹TG水平呈正相关(r=0.36,P<0.05)。结论血浆IL-18水平可能与肥胖T2DM发生有关,血浆中IL-18含量升高可能加重肥胖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腹型肥胖对超重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腹型肥胖对超重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37名健康志愿者依据体重和体型分为正常体重组(n=78)、超重组(n=87)和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组(n=72),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比较各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超重组和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组室壁增厚,心腔增大,左室质量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组织多普勒Em增加(P0.05~0.01),而组织多普勒Em、Em/Am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超重组比较,超重合并腹型肥胖组心脏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恶化(P0.05)。各组间左室射血分数及组织多普勒Sm均无统计学差异。体质量指数与室间隔厚度(r=0.271)、左室内径(r=0.313)、左室质量指数(r=0.429)、左室后壁厚度(r=0.455)以及E/Em(r=0.379)呈正相关;与组织多普勒Em(r=-0.362)、Em/Am比值(r=-0.298)呈负相关。腰围与左室后壁厚度(r=0.347)、左室内径(r=0.435)、左室质量指数(r=0.413)、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r=0.338)、组织多普勒Am(r=0.422)以及E/Em(r=0.459)呈正相关;与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r=-0.287)、组织多普Em(r=-0.386)、Em/Am比值(r=-0.236)呈负相关。结论:超重者即可出现心腔增大、左室质量指数增加、心脏舒张功能减低,而腹型肥胖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肃省玉门市2型糖尿病(T2DM)人群肥胖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将门诊规律就诊的160例T2DM患者按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分组,观察各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EAR)的变化。对T2DM患者的如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T2DM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是45.6%和18.8%,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是70%;DN患病率为26.3%,DN患者中肥胖的患病率6.9%,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25%。DM病程和WC是DN的危险因素。结论 DN发生和发展与中心性肥胖及DM的病程独立相关;重视患者的体脂分布特点,达到预防和减轻T2DM合并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有腰围/身高比超标的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危险程度。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542名年龄35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现场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1)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关。(2)WC与高血压患病率的相关性高于BMI。(3)在腹型肥胖的高血压患者中WC与腰围/身高比(WHtR)的关系最密切。结论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腹型肥胖者患高血压的比例更高,WC和WHtR均可作为评估腹型肥胖的指标,控制体重减少腹型肥胖对预防高血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程度与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患病率的相关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住院的247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每例受试者均接受体格检查、生化检测、腹部B超检查。总人群按照腰臀比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使用方差分析各组间基线资料差异。χ2检验分析各组间胆囊结石及泌尿系结石患病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结石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在胆囊结石组中,随着腰臀比四分位数的增加,患病率由2.4%(15/625)增加至12.5%(77/618)。胆囊结石患病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胆囊结石组,T2DM患者中位于腰臀比第4四分位数的患者相比第1四分位数的患者,其患胆囊结石的风险显著增加(OR=3.78,95%CI 1.16~12.30,P=0.027)。在肾结石组,随着腰臀比四分位数的增加,患病率由2.4%增加至6.8%。在校正除体质指数外其他可能混杂因素后,T2DM患者中位于腰臀比第4四分位数的患者相比第1四分位数的患者,其患肾结石风险显著增加(OR=5.34,95%CI 1.14~25.01,P=0.033)。但进一步校正体质指数后,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T2DM患者腹型肥胖程度与胆囊结石患病风险增加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抵抗素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性。方法正常人(NC)80例、单纯肥胖(Ob)67例、T2DM77例、伴肥胖的T2DM(Ob DM)102例,测定其血清抵抗素、真胰岛素、胰岛素原、胰升糖素、空腹血糖、血脂及血压等水平,记录身高、体重等。结果四组抵抗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抵抗素与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也无相关性(P>0.05);在Ob、DM及Ob DM组抵抗素与TC呈正相关(r=0.35,0.33,0.38,P<0.05);在Ob及Ob DM组抵抗素与腰臀比呈正相关(r=0.36,0.27,P<0.05);在Ob组抵抗素与PI呈正相关(r=0.37,P<0.05)。结论抵抗素与T2DM无相关性,但可能影响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NF-α含量与胰岛素抵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肥胖的 2型糖尿病 (2 - DM)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受试者分为 3组 :肥胖的 2 - DM组 (42例 )、非肥胖的 2 - DM组 (40例 )、正常体重对照组 (37例 )。各组间年龄、性别、种族等均具有可比性。禁食 1 2~ 1 4 h,空腹静脉取血 ,测定血浆 TNF- α、血脂 (TG)、空腹血糖 (FPG)、空腹血浆胰岛素 (FPI)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结果 血浆 TNF- α水平在肥胖组 (1 97.1 0± 42 .1 8ng/ L )明显高于非肥胖组 (1 2 0 .45± 39.40 ng/ L ) (P <0 .0 5)和正常体重对照组 (1 1 7.91± 34.1 2 ng/ L ) (P <0 .0 1 ) ;血浆 TNF-α水平与 ISI呈显著负相关 (r=- 0 .47,P <0 .0 1 ) ;与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 (r=0 .31 ,P <0 .0 5)。结论 血浆 TNF- α水平可能与肥胖的 2 - DM发生有关 ,血浆中 TNF-α含量可能加重肥胖的 2 - 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M家族史与中心性肥胖对DM前期(Pre-DM)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8~12月参加REACTION研究的大连地区40岁以上血糖正常人群2587名,分为随访时新发Pre-DM组(n=522)和血糖正常组(NC,n=2065)。分析DM家族史、中心性肥胖对Pre-DM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结果 Pre-DM组年龄、SBP、DBP、BMI、WC、HDL-C、LDL-C、TG、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FPG、2 hPG、HbA1c、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尿酸、高血压病、脂肪肝、血脂异常发生率、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比例高于NC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家族史及中心性肥胖为Pre-DM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校正后DM家族史与中心性肥胖对Pre-DM患病风险无显著相乘交互作用(P=0.764)。交互作用定量分析显示,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0.110、交互作用指数=1.112、交互作用归因比=0.053,提示DM家族史、中心性肥胖对Pre-DM的患病风险无显著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DM家族史及中心性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型肥胖男性双能X线(DEXA)测量的体脂分布与血尿酸的关系,并与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 ~ 50岁男性为研究对象,其中腰围≥90 cm 88例为腹型肥胖组,腰围< 90 cm 60例为对照组.以血尿酸为因变量,分别以人体测量学指标(模型1)和DEXA测量指标(模型2)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腹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389.3±78.8) μmol/L vs.(324.9±61.5) μmol/L,P<0.01].尿酸与人体测量学指标(r=0.390 ~0.496,P<0.01)和DEXA测量的各指标(r=0.377 ~0.459,P<0.01)均呈正相关.模型1中,人体测量学指标腰臀比可解释24.6%血尿酸的变异;模型2中,DEXA测量的躯干脂肪质量可解释21.0%血尿酸的变异.结论成年男性体脂分布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应用人体测量学指标和DEXA两种方法评价体脂分布均与血尿酸密切相关,但DEXA测量指标并不优干人体测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2DM患者不同肥胖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1762例,根据WHO年龄划分标准分为18~44岁青年组(n=402)、45~59岁中年组(n=1032)和≥60岁老年组(n=32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肥胖指标对CIMT增厚的预测作用。结果 中年、老年组皮下脂肪面积、内脏脂肪面积(VFA)、颈围(NC)、BMI、WC、心脏代谢指数(CMI)、中国人内脏脂肪指数(CAVI)、内脏脂肪指数、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身体圆度指数、脂质聚集指数、HbA1c、DBP、TC、TG、HDL-C、LDL-C低于青年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青年T2DM患者VFA、NC、CMI,中年T2DM患者CAVI,老年T2DM患者NC是CIMT增厚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青年T2DM患者VFA、中年T2DM患者CAV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评价腹型肥胖指标与冠心病(CHD)患者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疑似CHD的超重或肥胖患者,患者均采用MSCT测量腹腔内脂肪面积(VFA)、腹内脂肪体积(IAFV)、全腹脂肪体积(TAV),计算IAFV/TAV,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Gensini评分。根据腹型肥胖定义将患者分为腹型肥胖组(132例)和周围型肥胖组(68例),观察两组CHD发病率、Gensini评分差异。分析VFA、IAFV、TAV、IAFV/TAV与Gensini评分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FA、IAFV、TAV、IAFV/TAV对CHD的预测价值。结果腹型肥胖组男性比例、BMI、腰围、FPG、HOMA-IR、TC、TG、LDL-C、CHD患病率、Gensini评分、VFA、IAFV、TAV、IAFV/TAV均显著高于周围型肥胖组(P<0.05),HDL-C显著低于周围型肥胖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VFA、IAFV、TAV、IAFV/TAV、BMI与Gensini评分独立相关。ROC分析VFA、IAFV/TAV预测CH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0.923。结论MSCT测量VFA、IAFV/TAV与CHD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腹型肥胖患者发生CHD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特点。方法8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每组4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5名组成正常对照(NC)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N组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2hPG均明显大于T2DM组及NC组(P均〈0.05),DN组BGFC与24hUAER正相关(r=0.356、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