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受试者在自由心率状态下,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结合智能边缘校准技术(IBR)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扫描前不予服用任何降心率药物,扫描时不控制病人心率范围。使用GE HD750行冠状动脉CT扫描,其中20例使用前瞻性门控扫描,30例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剂用量为0. 8 ml/kg,后续0. 9%氯化钠溶液40 ml,流速5. 0 ml/s。根据重建方法的不同分A、B两组。A组图像采用SSF重建并结合IBR工具处理,B组图像采用标准算法(STD)重建,之后两组数据均进行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重建。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盲评,评价标准为Likert 5分标准,评分≥3分认为图像具有可靠性。基于冠状动脉的每段血管显示清晰度水平,对两组数据中可清晰显示的3分、4分及5分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体的比率进行评分。结果 SSF重建结合IBR工具处理后5分图像比率可达94. 2%;标准算法STD重建的5分图像比率仅为60. 7%。结论 SSF及IBR与标准算法比较能更好地提高自由心率受试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One beat冠状动脉轴扫结合Snap shot Freeze重组技术在自由呼吸冠脉扫描(CCTA)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行16 cm宽体探测器One beat轴扫的冠脉CTA检查者126例,按屏气和自由呼吸分为两组,其中屏气组74例,自由呼吸52例。再根据受检者心率分为低中高三个心率组(A、B、C),其中屏气组:A1组(小于70 bpm)41例,B1组(71~85 bpm)24例,C1组(大于85 bpm)9例;自由呼吸组:A2 (小于70 bpm)27例,B2组(71~85 bpm)16例,C2组(大于85 bpm)9例。所有受检者均采用手动选取最佳时相并结合冠状动脉冻结技术(SSF)技术进行重组,得到运动伪影补偿前、后的图像。客观评分:分别测量屏气组和自由呼吸组冠状动脉CTA图像的主动脉弓根部CT值、噪声值、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主观评分: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法对SSF前后的5组图像的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进行评分。比较各分支在SSF前后图像质量的变化并比较在自由呼吸和屏气扫描下SSF后不同心率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屏气组和自由呼吸组的主动脉弓根部CT值、噪声、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均无明显差别(P0.05)。在使用SSF后无论在自由呼吸组还是屏气组均能够提高图像质量(P0.05);自由呼吸组和屏气组在使用SSF后对于不同心率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的提升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通过自由呼吸组和屏气组的主客观的比较,依赖于One beat冠状动脉轴扫结合SSF重组,自由呼吸冠状动脉扫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56排CT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nap-shot freeze,SSF)对急性胸痛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胸痛三联(Triple-rule-out,TRO)检查中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的影响.方法:将30例急性胸痛患者行256排CT TRO检查.所有病例图像均使用标准算法(Standerd algorith...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技术在高心率儿童冠状动脉CTA (CCTA)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心率 ≥ 75次/分患儿行CCTA,将原始数据重建为4组图像:A组为手动选择最佳期相,不采用SSF技术;B组为手动选择最佳期相,采用SSF技术;C组为采用Smart Phase技术自动选择最佳期相,不采用SSF技术;D组为Smart Phase技术自动选择最佳期相,采用SSF技术。比较4组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评分及可诊断率。结果 50例共评价675个冠状动脉节段,A、B、C、D组间左回旋支(LCX)图像质量评分和可诊断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和可诊断率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B组间RCA和冠状动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A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A组与B组间LAD和冠状动脉可诊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CA可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C组与D组间RCA、LAD及冠状动脉评分及可诊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SSF可改善高心率患儿CCT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分为低心率组(HR≤70次/分)和高心率组(HR 70次/分)各30例;在20%~80%的R-R间期曝光,每隔5%间隔进行重建,对不同R-R期相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低心率和高心率组图像质量最佳期相以及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结果低心率组中右冠状动脉(RCA)、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Cx)图像质量最佳期相均位于75%R-R期相。高心率组中RCA的最佳期相在45%R-R间期,LM最佳期相在40%R-R间期,LAD、Cx的最佳期在45%R-R间期;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RCA在40%R-R间期,LM在35%和50%R-R间期,LAD在35%和40%R-R间期,Cx在40%R-R间期(P0.05)。结论 HR≤70次/分的冠状动脉CTA最佳曝光期相范围在65%~75%R-R间期; HR70次/分的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最佳曝光期相在35%~45%R-R间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比分析3.0T冠状动脉MRA(CMRA)使用和不使用对比剂采集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和图像质量。方法:58例患者接受CMRA检查,在CMRA的成像过程中采用了使用(n=28)和不使用(n=30)对比剂采集两种方式。使用Soap-Bubble软件对两种方式采集的CMRA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并通过测量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直径及血管的锐利度,定量评价CMRA的图像质量。结果使用对比剂采集所获得的CMRA各主要分支的测量值为:长度RCA129mm、LM+LAD112mm、LCX58mm;直径RCA2.9mm、LM+LAD2.7mm、LCX2.8mm;血管锐利度RCA65%、LAD55%、LCX48%。不使用对比剂采集的CMRA测量值:长度RCA126mm、LM+LAD109mm、LCX55mm;直径RCA3.0mm、LM+LAD2.8mm、LCX3.0mm;血管锐利度RCA58%、LAD52%、LCX45%。统计结果显示二者间的血管锐利度和图像质量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O.05),但长度和直径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MRA采集过程中使用对比剂具有更好的血管锐利度和图像质量,在CMRA的采集过程中建议尽量使用对比剂采集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智能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平台Snapshot Freeze(SSF)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61例患者,使用Discovery CT750 HD Freedom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扫描后分别使用和不使用SSF重建,得到A、B两组图像;根据扫描实时心率将患者分为低心率组(心率≤70次/分,n=34),中高心率组(心率71~80次/分,n=14)和高心率组(心率>80次/分,n=13)。对比分析A、B组间和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除左主干(S5)外,B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优于A组(P均<0.05);S5段剔除评分为5分者后,其余7例B组图像质量均优于A组(P=0.008);未使用SSF重建时不可诊断的42个节段经用SSF重建后全部可用于诊断。未使用SSF重建的不同心率组间除S7、S9段外,其余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下降;使用SSF重建后,不同心率组间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使用SSF重建的右冠状动脉中段(S2)在15段中评分最低(2.88±0.91)分,S3次之(3.65±1.32)分,且S2在低心率组亦有17例出现移动伪影影响其评估;使用SSF重建后,S2、S3移动伪影显著改善,评分分别提升至(4.32±0.59)分和(4.49±0.59)分,均满足诊断需求。结论 SSF能够有效地纠正高心率及心率波动导致的冠状动脉血管移动伪影,优化CCTA图像质量,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移动伪影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应用经验。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341例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进行CT冠脉成像(CTA),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结果血管段显示率93.14%,显像不佳节段集中在OM、PD、D1、LCX2、LAD3、RCX2等处;CTA诊断冠心病阳性率90.81%(168/185)、阴性率86.54%(135/156)、阳性预测值88.89%(168/189)、阴性预测值88.82%(135/152)、符合率88.86%(303/341);CAG、CTA诊断管腔狭窄水平一致性系数k=0.892;CTA诊断狭窄灵敏度从高到低分别为RCA、LAD、LCX、LM,特异度从高到低分别为LM、LXX、LAD、RCA,准确率从高到低分别为LM、LAD、LCX、RCA;CAG评价2605段血管分支,其中管腔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混合斑块率分别为38.83%(37/120)、27.61%(1311/862)、74.08%(626/845)、62.92%(207/3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诊断冠心病效用较高,还可用于斑块评价,但在部分血管段显像效果不佳,成像质量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中不同keV水平单能量图像的客观质量控制参数,确定最佳单能量图像。方法采用能谱CT机对100例受检者进行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并分为正常组50例,病变组50例。对40~140keV间隔5keV的21组单能量图像噪声(Noise)进行测量,计算正常组和病变组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SNR和CNR及病变组中242个斑块的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冠状动脉(LAD、LCx、RCA的近、中、远段)图像的Noise、SNR及CNR。结果单能量图像Noise下降趋势的分界值在60keV,正常组、病变组血管的SNR、CNR值均在40~70keV水平明显高于其他keV水平。60keV水平单能量图像的SNR、CNR值在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正常组和病变组,60~70keV水平的单能量图像能够获得较高的SNR、CNR和较低的图像Noise,可作为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的最佳单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第二代全心运动校正算法(NG SSF)改善高心率儿童心脏CT血管造影(CTA)瓣膜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 纳入42例接受心脏CTA检查患儿,采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及NG SSF技术重建图像(分别为SSF亚组及NG SSF亚组),与对照组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采用Kappa检验评价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根据心率将患儿分为<120组(n=24)及≥ 120组(n=18),比较经SSF和NG SSF技术处理后(分别为SSF<120亚组、SSF ≥ 120亚组、NG SSF<120亚组及NG SSF ≥ 120亚组)组间瓣膜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 因对比剂硬化伪影,排除6例三尖瓣图像。观察者间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0.89,P<0.05)。SSF亚组、NG SSF亚组与对照组间各瓣膜图像质量评分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SF亚组与对照组各瓣膜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G SSF亚组各瓣膜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SSF亚组及对照组(P均<0.05)。<120组中,NG SSF<120亚组三尖瓣图像质量改善优于SSF<120亚组(P<0.05);≥ 120组中,NG SSF ≥ 120亚组全部瓣膜图像质量改善均优于SSF ≥ 120亚组(P均<0.05)。结论 第二代NG SSF技术可显著改善高心率儿童心脏CTA瓣膜图像质量,尤其心率≥ 120次/分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呼吸导航3D B-TFE序列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方法 用三维(3D)B-TFE(balanced turbo fieldecho)序列,呼吸导航门控技术,心电向量(VCG)R波触发门控技术,对41例受检者进行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MRCA)检查.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显示长度,并计算成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评分≥2的病例共计38例.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及右冠状动脉(RCA)的血管长度分别为15.34±6.60mm、52.50±16.37mm、50.92±21.14mm、97.38±29.16mm;SNR和CNR分别为108.86±86.11、67.77±53.14.RCA远段显示率为75%,其余节段的显示率为91.66%~100%.结论 呼吸导航3D BTFE序列具有较高的图像信噪比;可在自由呼吸的情况下得到冠状动脉的影像;对冠状动脉主干的显示率较高,RCA和LCX远段显示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03-2004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检查,检查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可评价的1267支血管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呈阳性的为564支,64排双源CT检查呈阳性的为572支者,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各冠脉的检出结果如下:(1)左主干(LM):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32、36支;(2)左前降支(LAD):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245、258支;(3)左回旋支(LCX):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112、109支;(4)右冠状动脉(RCA):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85、77支;(5)其他: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双源CT分别检出90、92支。其中,64排双源CT在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较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价值高,而在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较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价值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SCA)与64排双源CT在冠心病的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SSF校正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疑冠心病行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106例,所有患者没有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分组方法:对106例冠状动脉图像结合最佳期相分别行标准重建和SSF重建,A组为标准重建图像,B组SSF重建校正图像;两位医师双盲法阅评两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分为Ⅳ级评价,Ⅰ级为优良血管,Ⅱ级为合格血管。统计两组图像优良率(Ⅰ级血管比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卡方检验两组各段血管标准重建和SSF重建校正图像优良率,其中冠状动脉第13和113和1113段A、B组图像优良率分别为86.1%、61.3%、51.8%、90.5%、86.8%、84.8%和93.3%、92.4%、73.5%、100%、96.9%、94.9%。B组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第413段A、B组图像优良率分别为86.1%、61.3%、51.8%、90.5%、86.8%、84.8%和93.3%、92.4%、73.5%、100%、96.9%、94.9%。B组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第49和14、15段A、B组优良率分别为96.1%、93.3%、93.9%、93.9%、79.2%、90.3%、91.8%、84.2%和99%、98.1%、98.1%、97.1%、83.9%、97.1%、97.2%、93.5%;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中SSF校正技术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建时相及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并确定冠状动脉各分支在不同心率组间的最佳时相.方法 93名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10%间隔回顾性重建20%~80%时相的图像,根据心率分三组(组Ⅰ:≤60次/分、组Ⅱ:60~70次/分、组Ⅲ:≥70次/分),两名医师评价不同心率、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结果在组Ⅰ、组Ⅱ、组Ⅲ中的最佳成像时相,左前降支(LAD)分别为50%~70%、60%~70%、60%;左回旋支(LCX)分别为50%~60%、60%、40%;右冠(RCA)分别为60%、50%~60%、40%.LM、LAD近段在三组间显示比例无显著性差异;LAD中远段、LCX各段、RCA近段、远段在组Ⅰ与组Ⅱ间的显示比例无显著性差异,与组Ⅲ的显示比例有显著性差异;RCA中段在各组间的显示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在心率小于70次/分的情况下,采用多时相重建可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一种基于非刚性配准的运动校正算法智能边缘修复技术(intelligent boundary registration,IBR)已应用于冠状动脉CTA成像。通过与双扇区重组图像质量的比较,评估IBR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收集本院行能谱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平均心率为65次/min(范围58~75次/min)的70例可疑心肌缺血患者,在最佳心动时相进行双扇区图像重组(SSB2),即为SSB2组;在最佳心动时相进行单扇区图像重组,基于最佳单扇区重组执行IBR重组以生成IBR图像,即为IBR组。采用5分制评分(5=图像质量优秀;1=不能满足诊断要求),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图像质量、血管的评估(连续性、有无运动伪影、血管的边缘模糊与否)。由两位心血管放射学医师通过双盲和独立观察比较,对SSB2和IBR处理后的图像分别进行冠状动脉整体水平和冠状动脉节段评分。结果共分析了70位患者冠状动脉的984个节段。两位医师的评分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0.81),SSB2组和IBR组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02±1.28)和(4.45±1.01),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Z=-9.22,P0.01)。在基于冠状动脉节段的分析中,可接受的图像质量不低于3分的百分比分别为88.3%和91.2%,具有统计学差异(X~2=5.68,P0.05);可接受的图像质量不低于4分的百分比为分别为73.3%和88.5%,具有统计学差异(X~2=6.47,P0.05)。在重组的血管中不可评估的节段IBR组明显低于SS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与9.5%,X~2=12.13,P0.01)。结论能谱CT冠状动脉IBR技术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减少阶梯状伪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8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取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分析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析其对左主干(LMCA)、左前降支(LAD)、左侧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检查准确率。结果: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金标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LM、LAD、LCX、RCA的病变检查准确率与冠脉造影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该检查方法安全无创、操作简单,可作为疑似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在低浓度对比剂及低辐射剂量条件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间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90例,体质指数(BMI)在20~25 kg/m2之间。行双低条件下(100 k Vp及270 mg I/ml碘克沙醇对比剂)及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扫描完成后对图像进行不同权重ASIR(0、20%、40%、60%、80%、100%),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分析。结果相对于滤波反投影法(FBP),20%、40%、60%、80%、100%ASIR图像噪声分别降低12%、24%、33%、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分别提高约7%、22%、50%、81%、103%及8%、23%、50%、81%、101%。不同权重ASIR重建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40%、60%、80%、100%ASIR的主观评分分别为1.5、1.9、3.9、4.0、2.0和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权重设置在40%、60%ASIR图像质量具有最高主观评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最好。结论在双低条件下及ASIR重建技术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相对于FBP重建算法,不同权重ASIR图像在40%、60%图像质量具有最高主观评分,图像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对比剂用量在胸痛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胸痛患者1317例,随机将其分为A组(557例,4.0 mL/s注射0.7 mL/kg对比剂)和B组(760例,4.5 mL/s注射1.0 mg/kg对比剂)。比较两组不同血管断面CT值、图像噪声对比度、信噪比、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肺动脉、冠状动脉、降主动脉CT值略高于A组(P>0.05)。B组的肺动脉、冠状动脉、降主动脉图像噪声对比度和信噪比略高于A组(P>0.05)。B组的造影图像质量评分略高于A组(P>0.05)。A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胸痛时,以较低速度注射较低用量的对比剂,患者不同血管断面显示良好,造影图像质量也较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比较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结果。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6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于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利用12导联心电图机进行检查,记录分析心电图ST-T改变的情况;入院一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动脉血管病变;比较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的诊断结果。结果 1心电图检查示前壁缺血患者90例,血管病变率LAD(86.6%)LCX(13.4%)LMCA(0%)、RCA(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电图检查示下壁缺血患者24例,血管病变率RCA(62.5%)LAD(25.0%)LCX(12.5%)LMCA(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电图检查示侧壁缺血患者33例,血管病变率LCX(54.5%)LAD(27.3%)RCA(18.2%)LMCA(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心电图检查示心肌广泛缺血患者39例,血管病变率LMCA(61.5%)LAD(30.8%)LCX(7.7%)RCA(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管病变的定位诊断,与冠脉造影结果相符,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斑块的能力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0例患者的影像、临床资料分析对照.结果 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共发现软斑块148个,钙化斑块256个,混合斑块96个,以左前降支(LAD)近段(35.2%)、左冠状动脉(LMA)主干(17.4%)、LAD中段(10.6%)、右冠状动脉(RCA)近段(8.4%)、RCA中段(7.6%)、左旋支(LMX)近段(6.6%)斑块常见,伴相应冠状动脉分支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斑块位置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一致性好,软斑块致血管腔狭窄诊断准确性较钙化斑块的高.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内斑块准确性高,尤其对近段血管准确率达95%以上,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能够为临床提供重要、及时诊断冠心病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